“吏部选拔人手,前往大名,济南,走海运送一些钱粮过去,以备不时之需,至于治理黄河的问题。”
“首先要明白,黄河的水为什么是浑浊的黄色,如果弄明白了这点,就能找到根源,治理黄河,防止决堤了。”
朱雄英也只能提出一个具有一定指导性的意见,治理黄河?便是后世几代人,无数的政治家,学者,也只是勉强让黄河在常时不会决堤。
一旦出现特大暴雨,连下一天多的那种,一样是挡不住黄河决堤。
他一个穿越客,前世既不是政治家,又不是工程师,治理黄河?还是特么算了吧,给个指导方向。
能做成多少,效果如何。
若是其他事情,朱雄英或许会较真,黄河真的没法较真。
“黄河之所以浑浊不堪,是因为黄河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这个事情,几千年前就知道了。。。”
李原名直言不讳道。
他虽然身为太孙少师,是朱雄英的政治指导老师,但朱雄英前脚刚被册封,后脚直接出海了。
他这个老师,一点也没教上,对于朱雄英问的问题,深感痛心。
这孩子是傻了??
朱雄英道:“老师说的对,既然黄河是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才变得浑浊不堪,但根本问题,并不在他是否浑浊,而是出在泥沙上。”
“也是为什么,黄河水位年年攀高。”
“就算我们不建大坝。堵住河水,但两旁的河道,总是要垒高,才能让黄河不会祸乱成灾。”
“而两边河道垒高,又能垒多高?终究比不上天河的高度。黄河每每流动,都会将泥沙,或因为各种原因,有的泥沙没被带走,留在河道中。”
“造成底部大量泥沙,堆积高度,黄河的水位升高,也就不足为奇。”
朱雄英说罢,一众老臣好似看傻子一样的表情看着朱雄英。只不过这种表情和心思,藏在了内心深处,不敢表露罢了。
李原名道:“殿下,这件事情,也早就有定论了。。。”
朱雄英抿了抿唇,暗中叹息道:“谁特么告诉老子,古人什么都不懂的。。。”然而虽是如此,朱雄英还是继续说道:“老师稍安勿躁,我的话还没说完。”
“治理黄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有成果的,至少要三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有所收获。”
“关于黄河水位的问题,各地先用老办法,然后朝廷多调集一些粮食物资,以防不测。至于治理黄河。”
“不能从黄河流经的地方治理,那样只是徒劳无功,意义不大。想要治理黄河,要先治理黄沙、”
“而这些黄沙从哪里来的,哪里又是什么样子,可能诸位老师都没去过,也没见过,但你们肯定听说过。”
“治理黄河最好的办法,就是堵住泥沙,但不能从河道堵,要从泥沙出现的地方做好防范措施。”
“只要泥沙进不去河道,那朝廷就是一次性投进去再多钱,可以做到一本万利,反之,一次次的疏通河道,修缮桥梁。”
“学生认为,只是治标不治本。”
朱雄英言语笃定,找到黄沙,堵住黄沙,不让黄沙进入黄河河道中,长此以往,黄河的水位自然会逐渐下降。
因为每年黄河都会带很多黄沙进入大海,上流没有黄沙了,中下流的黄沙被堵住了,渐渐的,黄河里的黄沙会越来越少。
但这件事情,朱雄英说的非常轻巧,似乎很容易就能做到。可无论是从寻找黄沙的源头,到如何治理,挡住黄沙不进入黄河。
这都需要一代代人,摸索,探寻,无数的人前仆后继,十数代人不懈努力,坚持治理,才有可能真正让黄河不在决堤。
只是可惜,朱雄英这辈子是没机会看见了。
李原名眉头紧蹙,犹豫不决的看着朱雄英道:“殿下,您的意思是,让人去黄河沿岸走访,找到每一个会让泥沙流入黄河的地方,并加以治理。。”
朱雄英道:“正是如此。”
“那工程可就大了。。。”李原名叹息道。
朱雄英道:“工程大不可怕,当年秦始皇连接燕赵秦三国长城,铸城了著名的秦长城,骊山陵寝,再到今时,北方的万里边墙。”
“哪一个不是大工程,治理黄河紧要,但不是最紧要的,时间上会很宽裕,我们可以用一百年,两百年,甚至三百年,四百年,只要能保证治理之后,黄河在正常时期,不会出现水患。”
“在非正常时期,水患不会殃及太多,那就是成功的。”
朱雄英叹息一声,摇了摇头道:“黄河的事情,要说的话,能说到明年去,这件事情我会让爷爷去做决定,吏部选出人手,准备领旨视察黄河沿岸就可以了。”
“下一件事!”朱雄英打断了在黄河上的讨论,真的,黄河这要说起来,那就真的没完没了了。
这个时候,还是户部尚书,赵勉开口道:“殿下,还是户部的问题,今年朝廷又裁撤了七个卫,八十三个所,减少军户四十余万。”
“由各地募兵流兵制,招募了三十万新兵入伍。因为是新兵入伍,募兵制需要按月提供兵饷,粮耗。”
“这是户部的公文!”
ps:致敬那些在沙漠上治理沙漠的先驱者们,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