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格斗方面朱允熥也很上心,在宫中时经常练习。
兵器越怪死的越快,他没有选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练的主要就是刀剑和长矛。
这样一来,最常见的长短家伙就都能凑合用了。
从金陵出来的时候,他带了一把精制的雁翎刀,虽然形制普通,但是非常实用。
雁翎刀是从汉刀和唐刀演化过来的,经过了千百年战场实战的检验,至少在这个年代是绝对的战场利器。
剑的历史更悠久,但是形制两千多年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后来就逐渐变成了军官的配饰,普通士兵的副武器都不用剑了。
虽然朱允熥非常喜欢剑,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剑的劣势。
这玩意儿作为配饰,或者日常出门在外应付一般流氓草寇估计还行。
在战场上实在不怎么好使,剑的主要功能就是刺,这就决定了它的技法很高超,学起来很难。
战场环境下,讲究的就是高效快捷和尽可能节省体力,拿把剑在哪儿绕圈挥舞显然不怎么靠谱。
毕竟对方的刀能刺能砍能劈,招式转化非常容易。
朱允熥知道战场不是儿戏,所以他果断地选择了雁翎刀。
这次偷袭属于是轻装,士兵们携带的装备只有轻甲、弓弩箭矢和一把腰刀,还有二斤水,负重算是非常低了。
他们出了关口,在月光的照耀下开始快速前进。
虽然距离敌军二十里,但是朱棣却不许打火把。
现在是秋季,他们又是在高处,火把在七八里外就能看见,万一敌军派出了哨探,那不就白忙活了嘛!
深秋季节,野外风声夹杂着狼嚎,显得异常恐怖,跟小鬼儿开会似的。
朱允熥刚开始听见狼嚎还有点害怕,转念一想就无所谓了。
他们这可是两千人呢,还都带着弓弩,几个狼群量它们不敢过来,就算来了也就是费几支箭的事。
其他明军士卒对狼嚎一点儿感觉都没有,毕竟每天都能听见,能有啥稀奇的?
这次是急行军,又有一半路程是下坡路,两千人走了一个时辰就看见鞑子军营的篝火了。
“传令下去,放慢速度隐秘前进!”
“布置完成以后以炮为号!”
朱棣下达的命令非常简单,偷袭没有什么复杂的,况且这种事他们经常干,流程都很熟悉。
在距敌营三里处时,朱棣派出了一百多个“夜不收”悄悄摸过去拔掉敌营周边的哨兵。
夜不收是边塞关口的特种侦查兵。
他们平日会分散在关口几十、几百里的范围内游荡,以便搜索敌情。
这活儿不仅危险,也是异常的艰苦,没有同伴、没有后勤补给,只有一人一马,跟个鬼魂似的。
他们在发现敌情以后要迅速回来禀报,这就要求夜不收得能逃脱成千上万的敌人。
敌军不说全部出动,怎么着也得派个百八十骑来追杀。
一人一骑想要逃脱百十个骑兵的追杀,夜不收的能力可想而知。
能做夜不收的那都是精锐中的精锐,尖子中的尖子!
他们不仅要塞外游荡探听敌情,有时候还得深入敌营搞点儿破坏啥的,这要是各方面技能都突出,那能行吗?
今天的情况就是如此,这百十个夜不收就是倒马关的精锐之锋。
差不多二十来分钟以后,鞑子军营驻地四周安排的哨位已经被全部清除干净。
当然了,这也有鞑子纪律松散的原因,他们的兵种分工和组织纪律性跟中原汉人相比差的远了。
哨兵的警惕性非常低,仅仅做到了不睡觉而已。
夜不收穿着黑色夜行衣,携带劲弩,五六十米外一箭放倒,然后再快速冲上去补刀,这事太熟练了!
此时朱棣也率军潜伏到两三百米外的位置。
也就几分钟后,鞑子军营各处帐篷出现星星点点的火光,火势借着夜风须臾间就变成了冲天大火。
营帐里的人惊慌失措,哀嚎着四处逃散。
“嘭!”
一声炮响划破了不怎么寂静的夜空,两千人前进一百米后开始对着军营一通乱射。
朱棣对这两千人做了安排,他们其中有一千六百人是弩兵,只管对着敌营放箭。
剩下的四百人则是弓箭手。
这个安排就非常巧妙了,弩都是上好箭齐发的,只有结阵才能发挥最大威力。
但是如果有零散敌人冲到近前破坏了节奏,那就不妙了!
这四百弓箭手正好可以在侧翼掩护己方的弩阵,零散的敌人冲到阵前,弓手可以从容射之。
弓的节奏比弩快多了,并且可以根据距离远近调节力度,用起来非常灵活。
当然了,不管是弩还是弓,都只能靠着先发优势偷袭一波而已,不可能让你在哪儿从容射上一个时辰的。
明军毕竟是轻装步兵,前面没有营垒和城墙阻挡,敌人只要冲的够快、够多,很快就能冲散你的弩阵。
朱棣当然很清楚这一点,他知道不可能靠弓弩把这七千敌人全部消灭。
差不多每人射了四五箭之后,敌人就反应过来了,也都寻摸着了兵器,甚至还组织起了队形,没有那么惊慌了。
“嘭!”又是一声炮响。
两千明军开始有序撤退,这时候很多鞑子都已经上马提刀追了过来。
这里正好是个小谷口,地势非常平坦,加上冲天火光的照明,骑兵上来厮杀没什么难度。
几百骑兵眼看着就要追了上来,挥舞的马刀闪着寒光。
朱允熥只是回头看了一眼,然后就玩命往前奔跑。
虽然他练过两下子格斗,可步兵对骑兵他还没怎么练过,就算练了也没逑用!
像这种没有重装结阵的步兵对战骑兵,那只有被劈的份儿!
(求订阅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