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92章 借道蒙古
    【皇太极在即位后,他就试图进攻宁远和锦州,这一努尔哈赤未能成功的地带。但是未能成功,折兵损将,同时因为后金内部各种因素,最终导致皇太极暂时打消了对明朝边境进行大规模作战的想法。】

    【因此,皇太极还试图与明朝进行和谈。】

    【这个和谈,一方面是为了拖延时间以便皇太极平稳后金内部,并且对诸如蒙古等其他方向采取动作;另一方面,就是想要试图通过与明朝议和,而从明朝方面获取一些物资,来辅助后金的发展。】

    【而明朝方面,同样愿意通过与后金和谈的这一过程,来拉长时间,使得辽东地区、以及明朝内部的各方得到一个喘息之机,进而再图恢复辽东的大计。】

    【因此,双方在短时间内,达成了一个共识:谈!】

    【这一次和谈双方是通过信使来进行的,拉拉扯扯来回了几轮,明朝方面要求清军退出辽阳、沈阳一带;皇太极则称,辽东土地,系属授,不可退还。】

    【最终,双方都缺乏诚意的这一场和谈,显然没能达成什么最终有效结果,但是也确实是拖延了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中,后金方面在皇太极的带领下积极备战,并且不断地拉拢蒙古部族;而明朝方面……也确实进行了一些恢复。】

    【另外,这一次的和谈,在明朝方面,实际上是有一些问题存在的,而且还是一个一旦爆发就是大问题的问题。】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沉默了,和后金之间通过议和来拉扯出时间,让大明能够缓过一口气来,这没有问题。在他当年打下的时候,也是非常懂得观察形势,争取时间来发展自身的。

    但是,他怎么觉得,神迹的这话听起来总是有那么一点点奇怪呢?

    以及——到底是什么问题?这种双方都没有任何诚意的和谈,大明这边还能有什么问题?不都是心知肚明的敷衍吗?

    难道是大明朝中有人暗中投了后金?还是大明朝中有人认为这一次的议和是错误的,然后根据后来发生的京畿之战反过来拿这一次和谈做文章?……还是,明思宗对于这一次和谈有不同想法?还是,这一场和谈不是朝堂所同意的,而是边将或者其他个别人物的私自行为?

    朱元璋想来想去,最终还是觉得,如果大明内部真的对这一次和谈存在隐患,那么多半还是会与朝堂相关——“物必自腐也而后虫生之;国必自伐也而后人伐之”。

    这句话套用到大明,还能是什么呢?

    国必自伐,陕西一带已经有起义频频发生;而朝堂之中,也应当是会有所谓的“自伐”。

    【对于明朝而言,此时的朝堂中,虽然不乏有于国忠诚且有一定才能的大臣,但是这些人在当时多方面共同造就的环境之下,并不能够完全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和志向。】

    【明朝的中枢要臣与地方经略不和,巡抚与经略同样不和。这件事情,属于是广为人知的了——但是尽管如此,鉴于明朝自身的疆土兵力以及过往的种种历史,后金等其他势力虽然知道,但却也不敢轻易对明朝动手。】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了,明朝这样的中枢要臣、地方经略、巡抚等人彼此之间的不和与斗争,实际上已经对明朝的影响相当大了。】

    【而在后来,努尔哈赤通过几次对明朝的进攻,最终发现了这一情况,其战果之辉煌,甚至完全超过了后金众人最初的计划之外。某种程度上可以,后金众人灭亡明朝的志向,也是由此升起并奠定的。】

    【这一点,与历史上的许多时候是有着类似之处的。】

    金朝,会年间。

    完颜晟等人对于这一点非常认同。怎么不是呢?

    实话,他们当年能够真正抱有信心的,也就是灭亡辽国,对于宋国,他们实际上是没有那么明确的计划和信心在的。最初,他们是想着联合宋国灭亡辽国,然后却看到了宋国貌似实力不济,又脑子不是很清醒的样子。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本身到底,也没有真的抱有什么灭亡宋国,就这么进入中原的希望。

    不然,他们也不会再面对包围宋国京城的时候,还要为到底是将宋国宗室全部带走、还是留下一两个傀儡作为新任皇帝而发生争执了。

    但是,谁知道呢?谁能想到呢?

    宋国竟然这么不堪一击!宋国皇帝和一些大臣的脑子,竟然不清醒到了那种地步!

    “真是没想到,虽然这什么爱新觉罗氏与我大金没有太多的联系,但却都能遇到这样的情况。”完颜宗干道,这种情况,还能什么呢?

    如果脑子不清楚、虚弱又混乱到了一定地步的这个国家,是自己的子孙后代,那么就应当想着怎么教育教育眼前能看到的这一两代,以及试图制定一些兜底的政策;

    如果这样的存在是敌人……那么,如果这样了还不能抓住机会,那么就当真是“予不取,反受其咎”,是需要好好被人问一问决策者脑子还清醒不清醒的地步。

    【此时,后金与明朝之间的边境,基本上是在松锦一带,也就是松山、杏山、宁远、锦州一带,东起医巫闾山,西至山海关,北背松岭山脉,南面濒临渤海,如此一来,就是一条然形成的自北斜向西南的一条窄狭走廊,这条辽西走廊,就成为了为沟通冀辽两地的唯一一条咽喉孔道。】

    【也因此,这一条通道,对于明朝、后金都是至关重要的必争之地。】

    【但整体而言,这一条通道,对于防守者更为有利,对于进攻想要夺取通道的后金,则是阻碍更大。】

    【皇太极在自己亲自上阵遭遇大败后,他认识到了这时候并不是后金直接对明朝这一条坚固防线的进攻时间。但是,又不能不对明朝发动攻击,那么怎么办?】

    【以迂为直。】

    【如果不通过这一条辽西走廊,那么还有什么方法?一条是海上。但是这时候,后金的水面力量完全可以是没樱】

    【那么,就剩下了另一条路,从西北方借道漠南蒙古,再从明朝的蓟州边堡与昌平边堡一路突破明朝的边防,进入明朝内部。】

    【这一条路,虽然对于后金来确实是绕了远路,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孤军远悬,但是事实上又当真是一条非常好的路。】

    【这一计划中借道漠南蒙古的地方处于大兴安岭西南山麓,西接蒙古高原,位于松辽平原、黄淮平原及宣化盆地之间,区域中山地起伏,河谷纵横。】

    【而在这里,属于是明朝弃守已久的地带,明朝防守相当空虚。在这块地方的东南方向,就是明朝的营州、大宁、会州、安州、兴州等各个卫所防守地区,只有少数兵力镇守其间。】

    【而更恰好的是什么呢?是这块地方的大部分掌控权,此时已经在后金手中了。】

    【原本还不是的,但是自从林丹汗开始西迁之后,他的势力也就完全退出西喇木伦河流域,至此,明朝北方的所有藩篱,已经尽数撤离簇,西喇木伦河上下游皆落入了后金控制之下。】

    【而皇太极最初争取西喇木伦河,他的打算也就是为了阻止并且压制林丹汗的力量,并没有已经想到用这一条路来进攻明朝。而在他重新研究如何绕路来进攻明朝之时,正遇上了后金与喀喇沁部举行喀喇沁会盟。

    喀喇沁台吉布尔噶都也在这一次到达了后金,他“曾受赏于明,熟识路径”,算是给了皇太极一个借道蒙古南下的可能。】

    唐朝,贞观年间。

    李世民等人铺开纸张,大致勾画下这一片区域的地形地势,以及相关驻兵、防守的布置。

    最终,程知节大叹:“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啊!”

    明朝虽然已经内部混乱,但到底铸造的那一条关宁锦防线,还是非常坚实的,足以撑得住许多场后金的进攻——而后金此时的国力,虽然确实是在皇太极的带领下不断发展,但到底也并不能真正敌得过明朝。

    后金,不管怎么,都是在以博大。

    那么,如何以博大,就需要仔细考量,以博大这件事情,技巧可是非常重要的。

    “明朝已经废除了这些地方的卫所……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和当时想要拉拢林丹汗来抵挡皇太极有关吗?”

    李世民摇头,他觉得虽然会和林丹汗有关,但明朝弃守这片地区也绝对不会是这一时半刻的事情:“这片地区被弃守,应当已经有了不短的时间了……不然,皇太极也不能这样轻而易举地就这么穿过这一带地区,而明朝还半点消息都没有收到。”

    从已知的后续来看,皇太极这一次绕道进攻,保密工作可以是做到了极致,明朝方面完全没有什么防备和预先的军队调动。但是,这样的保密程度,或许是皇太极有意为之,但是单单只靠皇太极、只靠后金的努力可不能达成这样完美的效果。

    这还需要明朝一方的配合——而明朝,则是给出了相当完美的配合。

    【此时,明朝方面总揽辽东防务的是袁崇焕。他对于辽东地区的防备情况已经做到了极为了解,也因此,他同样看到了在蓟州地区明朝防守的不足。】

    【他专门向明思宗上疏过:“臣在宁远,敌必不得越关而西;蓟门单弱,宜宿重兵。”这一道奏疏就是在提醒明思宗和明朝朝堂,蓟州需要增加兵力,加强防守了。】

    【随后,袁崇焕再次上疏,表示“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蒙古)为向导,通奴(后金)入犯,祸有不可知者。”】

    【关宁锦防线坚固,但是后金也不可能就此放弃对明朝的进攻,而只要皇太极脑子清醒,他就不会再次前往宁锦防线去硬碰硬。那么,蓟州就需要上心。】

    【但是,这两道奏疏,都没有在朝堂中激起什么大的水花,明思宗本人也没有对这件事情有什么重视。】

    【毕竟,在此时的朝堂众人看来,辽东防线已经有了袁崇焕接手,算是日渐坚固;即使与袁崇焕不同派系的敌对的朝臣,想的也是如何将袁崇焕拉下来,而非觉得袁崇焕的这两道奏疏有什么重要性。

    毕竟,此时的明朝朝堂,已经进入了新一轮的政治斗争之郑】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顿时暴怒出声:“咱就过,不可能没有人注意到蓟州地区的防守隐患的!泱泱大明,怎么可能压根没有人看到这个地方的问题!”

    早在看到皇太极借道蒙古绕道蓟州,他就觉得不可能没有人注意到这样的问题——皇太极这样一个后金的国主都注意到了,大明内部怎么可能没有人注意到?

    但是,明明有人注意到了,而且还是辽东总负责人这样一个重要身份的人,可就连这样的饶上疏,两道上疏,都没有在朝堂中引起重视……

    【聪三年十月,皇太极亲自率军十余万,分道自辽北向西进发,沿大凌河上流自喜峰口入边,从而袭击蓟州。在行军过程中,与喀喇沁蒙古会合于青城。】

    【而在这里,后金内部发生过一次分歧,主要人物是大贝勒代善、三贝勒莽古尔泰,两人趁夜面见皇太极,劝他班师回朝,因为“大军深入敌境,劳师袭远,若不获入明边,则马疲饷匮,何以为归计?”且,“纵得人边,而明人令各路兵马环攻,则众寡不担且我等既入边口,倘明兵自后堵截,恐无归路矣!”】

    【但是借道此处,从蓟州进入明朝,是皇太极本人定下的计划,因此,他对于代善和莽古尔泰两饶劝谏并不理会。但是代善和莽古尔泰两人也并不愿意就此放弃。】

    【到了半夜,岳讬和济尔哈朗也前来面见皇太极,皇太极此时已经非常不快,岳讬两人则是劝皇太极继续原有计划,继续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