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天下初定,特开恩科,此次恩科,只选取秀才……”
“薛卿,这次你任主考官,可是国家大典,不可怠慢。”
朱慈烜坐在龙椅上,对着台下接旨的一位文臣说道。
既然准备对东林党动手了,那教育制度、儒家文化的改革也应该开始了!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本是一本值得推崇的文学,但后学之人曲解儒家经典,不懂变通,为祸巨甚。
“谢主隆恩!”
薛远还是明白,每次主考,都会获得大批学生,就算不是党羽也是人脉,这实是圣上的恩典,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抢着干,当下谢恩。
只是似乎还有些话说。
朱慈烜见了,笑着:“有什么话就说吧!”
“是,只是这秀才举人进士的位份,是不是低了点?”
薛远问着,现在朱慈烜定制,秀才位比司吏(村长),举人位比令吏(镇长),进士才是九品(县局长)起步。
朱慈烜哑然失笑,说着:“不算低了。”
朱慈烜站起来,深邃的眸子闪着微光,看着殿下群臣,说着:“从古至今科举取士,进士一出来就是七品,这样厚待,导致天下读书人一门心思,寒窗几十年,就想考个进士。”
“但这些苦读几十年的进士,出来后都年纪很大,三十岁算小了,出来后又能担任几任官?一般进士也就当个二任县令,一任知府就致仕了。”
“这些官读了几十年书,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对治政、律法、人文一窍不通,只得请着师爷幕僚治政,不但大权旁落,而且还贪污横行,上下联成网络。”
“而中央偏偏要进士才可卿相,导致进士提拔快速,往往数年数间,转眼进阁任卿,结果与政事无益,党争横行。”
说到这里,朱慈烜冷笑。
八股文教出来的书生,大多思维僵化,不知变通,实在是不堪大用。
而要改变这一切,必须从科举制度开始。
“以后秀才还考八股文,但考题必须新颖,要关乎时局,也可从忠孝仁义等方面取材。八股文也需要革新,不比满篇的之乎者也,简练明了就好。中秀才后必须担任典吏,满三年才可考举人和进士。”
八股文,明朝的书生很多学了一辈子,若是突然不考,这会让很多童生奔溃。
人家苦读十年、二十年,你突然说不考了,岂不是断了读书人的后路?
这些书生中,还是有不少人才,不能一竿子打死所有人。
而且贸然开展新学,没有个三五年的学习,根本培养不出人才……
现在时局动荡,各地都缺少官员,等个三五年,黄花菜都凉了。
“可是士林的渔轮和人心……”
群臣开始议论起来。
“渔轮、人心?管他作甚?”
岳飞将军可没闲着,一直在帮朱慈烜练兵呢!
30w壮丁日夜操练,要不了多久就会有一定的战力。
兵器和盔甲,在剿灭李自成的时候,收缴了不少,都是现成的!这只部队已经初具雏形!
渐渐地,掌握在朱慈烜手中的军队,已经超过了50w!
有如此实力,还担心什么渔轮和人心?
“秀才担任典吏三年,已经经过了一些磨练,对于政治、律法、人文等都有一定的了解!考取举人的考题,便需要从这些方面选题,此时不考八股文,可以畅所欲言。这些,朕也会昭告天下。”
朱慈烜如此做,也是深思熟虑之后决定的。
八股文既然会秀才思维僵化,那我就通过担任三年的小吏,将这些人的思维拉上正轨,变得与时俱进。
然后政绩合格之人,才可考取举人。
考取举人之后,再担任三年亭长(相当于乡长、镇长),治理一个小地方,磨练一番,政绩合格者,可以继续考取进士。
而考取进士,考题需要涉及到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测算等等……
考题难度不会太深,进士录取比例也会提高。
但是,录取的进士,只能担任主薄、县丞相等八、九品官。
这相当于选出来的官员,都是经过了一步步的磨练之后的人才。
比起以前,不知道强多少。
地球上,宋朝的进士,都不过九品本官,所以养士百年,崖山还有人赴难。
而到了明朝,考了进士在翰林院镀个金,就是七品的文官。
文官横行,成了国家的毒瘤,问一句震耳发聩的话——贵族世家独大之祸,人人都知,而儒家文官独大之祸,自唐兴,自宋盛,自明独,其祸又谁知呢?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明确反对君主制,提出“君为天下之大害”,这实是羽翼丰满的文官集团,开始反客为主,反噬朝廷,有人还以为这是进步。
那贵族制度,架空皇权,世家共议,贵族议会,君主立宪,岂不是比这个还进步?
庸碌之人,不足以明道,朱慈烜自有自己的判断依据。
至于科学发展,导致的科学集团的膨胀,成为后世的毒瘤,还早着呢,这时不用担心。
“薛爱卿,你只管去做吧,朕会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朱慈烜看向薛远,微微点头。
这个薛远,是他从地方上提拔起来的小吏,很有些才干和创新精神,所以,这科举制度的改革,才交给他来落实。
“微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