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第一督造厂选址在京师远郊,距离京师有50公里的距离。
督造厂背靠一个小山,山下有一个小镇。
小镇边上,还有一条河流。
最主要的是,这个地方距离官道不愿。
交通、水源、人力,各方面都有发展工业的潜力。
按照朱慈烜的规划,未来的京师是要不断扩大的。
军工厂一类的建筑,自然是离城市越远越好,免得污染京师的空气。
地址选定之后。
朱慈烜开始动员流民修建工厂。
为了尽快多烧制明砖,朱慈烜在附近曾加了十座烧砖窟,就地取材,烧制土砖。
烧砖的工人,自然是京师附近的流民!
建城需要大量的人手,这些流民是最好的人力资源。
只需要负责一日两餐,和少量的工钱,流民就会卖力的干活。
以工代赈,让这些流民统统有饭吃,还能加快督造厂的修建进度。
高强度的劳作需要耗费大量的米粮和肉食,粮食不缺,能直接消耗国运点兑换。但肉类成了难题。
无奈之下,朱慈烜只好卖出勇卫营进入京师百公里远的山林中打猎。
既能磨练大军的野外生存能力,也能保证流民的饮食中能带点油荤。
就是怕有人体内不支,压垮了身体。
这些流民,可都是朱慈烜的子民,重要的人力资源。
朱慈烜自然要爱惜。
见到这么好的待遇,很多人都愿意参劳动。
天朝人的本质还是勤劳的,他们想靠着自己的双手去建造家园,想要靠自己的劳作获得生存与尊严。
也有一些好吃懒做之人,觉得不干活也会有朝廷的救济,没有选择去参与建造督造厂。
但很快他们失望了!
之前的赈灾粮停了!
只有参与劳动的人,才能获得粮食!
在这种政策之下,十二万流民,男女老少都有,一窝蜂的加入了各种建设之中。
督造厂用不了那么多人,但是修路,挖沟,开荒需要人啊!
这些参与建设的流民,每人都有一个写着名字的木牌,作为日后落户的身份凭证。
许多地方常年遭灾很穷,不愿意接纳流民,官府见流民赶来,早早的就关闭了城门。
这些流民只能眼巴巴的继续北上,想着京城是天子脚下,皇帝断然不能关闭城门将他们拒之城下吧。
朱慈烜特意转职了一批专业的建筑人才去探测地形,按照朱慈烜的要求,绘画好了督造厂的草图。
整个督造厂预算耗银十万两。
十几个流水线的作坊。
每一个流水线,只需要生产部分的零件。
枪托、枪身、扳机、枪管……
每一个部件,都有专门的工匠负责生产。
最后由天工院经过专门特训的一批中级工匠进行组装。
几十个窝棚、十来个粥厂迅速建立起来。
大批的流民干得热火朝天。
在安顿好了流民的第二天,在建筑工匠的带领下,便开始忙碌了起来。
流民的主要的工作就是挖地基,运送木料和千岁泥。
在新城的地基上,有着大批挑着簸箕、箩筐的男女来回运土奔跑,一些建筑兵在指挥着男丁搅和千岁泥,还有一些建筑兵则在指挥男丁烧窑搬砖。
数万人共同建厂,场面热火朝天,很是壮观。
期间,朱慈烜去巡视了一两次,看着这个出具规模的军工厂开始建立起来,心中欣慰。
这个军工厂,将是大明向工业化迈进的第一步。
不过,各个流水线的工人培训,才是重点。
如果没有合格的工人,工厂规模再大,也是空事!
“张尚书,天工院那边,第一批工匠培训得怎么样了?”
朱慈烜转身向刚刚升任为工部尚书的张绣问道。
“回皇上的话,第一批工匠,都是紧急从各个城市中抽调的老手,本身就有一定的基础,再有半个月,就能投入生产了!”
“而且,这批工匠的素质都还不错,能够确保零件的精准度!”
“陛下新发明的度量衡和游标卡尺,工匠们都已经熟悉了,能进一步保证零件的精准度,确保组装的时候,不会出问题!”
“……”
听着张绣的汇报,朱慈烜满意的点点头。
他只负责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交给下面的人去落实,没想到短短几天,便能熟悉新的度量衡!
游标卡尺都给设计了出来!
“那依你看来,这个督造厂建成之后,每天的生产量能有多少?”
这才是朱慈烜最关心的问题!
“原材料充足的情况下,每天能生产500把燧发火枪!但是……”
张绣欲言又止。
“钢铁不够是吧?这个好办!将国库中收缴的那批钢刀、盔甲先溶解了……至于后续的原材料,朕自有办法……”
每天500把燧发火枪,还要钢刀来干嘛啊!
等大明的士兵都装备上了火枪,谁还跟人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