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章真相揭秘2
    第50章真相揭秘2

    书中的内容大致如下:

    先祖列宗,逆子武植有愧,取良妻而不能尽守,取功名而难自证清白,吾之所愧也。但自为官以来,勤于政事,从不敢怠慢,此无愧先祖之面也。今谣言四起,毁我夫妇之清白,实则可恨,然吾乃朝廷之官,不能以权谋私平息争议……

    由于没有标点符号,殷历看得十分吃力,不过,深受古代文学熏陶的他还是大致看懂了武植遗书想表达出来的涵意。

    “真是一个正直无私的好人。那你们后来怎么做的?”殷历的心里特别难受。

    “朝廷介入,将武植大人与武潘氏合葬在了一处,然谣言难以平复,即使朝廷极力压制,新上任的蔡县令也在极度制止,终难熄灭。”

    “武潘两族在安葬仪式之后,更加惺惺相惜,暗中往来不断。在某夜两族商议,还是举族远离阳谷县。他们乘坐一只大船欲往东海之中某座荒岛上求生。不曾想到,船行大海,不见孤岛半影,不见海岸半条,盲目前行,遇一浓雾,待散尽,便见海上有座岛屿,岛上城池清晰可见。吾等大喜,驱船靠近,便进入了此城。”

    听着武进的诉说殷历突地发问:“你们到这里几年了?”

    “三月有余。”

    “才三个月多?”殷历有点不信。

    “刚开始进城第一想法,此乃空城废城也。兴奋之余族人开始四处散开寻觅各自的住处,开始整理城内格局秩序,待日落西沉后的黄昏时分,自城外突闯一支奇异着装之人,二话不说,见族人就咬,族人反抗无力唯躲藏求生,待翌日清晨,那帮人散尽,幸存者发现,两族死去小半。”

    “在哭喊声中,欲将死去的族人拖至城外埋入,何曾想,他们竟死而复生,不问亲友,张口就撕咬。我们没有办法,只好逃跑。遇到洞外迷魂林,躲过一劫。潘岩觅食之际在追赶一只兔子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洞口,进来后忙将这些人带入了这里面。”

    “因为里面空乏无食可衷腹,大家无奈地分成两队,一队留守洞内,一队跟随潘岩在洞外寻找食物,这个时候,就发现了你们在城中,误以为是它们,乱箭而射……”

    武进老族长说的也极其简单明了,三言两语就将一个历史事件叙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殷历总感觉哪里不对劲,碍于众人在场也不好往深处细节细想分析。

    “老族长,晚膳已备好,是否请贵客现在用之。”一个老头从外面走了过来说道。

    “那请贵客移步食堂就坐。”武进老族长率先起身。

    武潘两族的人们并列两排,队伍拉得相当绵长。

    在他们中间地带,有七八个木桶,桶旁垒着一堆形体各异的木制碗筷。

    见老族长武进率贵客来临,大伙都行起了注目礼。

    殷历一看到食物,肚子就咕咕叫了起来,忍不住往桶里瞟了一眼,黄幽幽的一片。

    “先盛给三位贵客。”武进喊道。

    潘岩亲自动手,撸起袖管,提起一根长长的木勺往里一捞,殷历差点没有反胃,若溪也是面露尴尬之色,她心里想:吃还是不吃。

    汤是乌黑的,所谓的佳肴是深山里的野菜、野叶以及嫩树苗。

    殷历若溪免免强强喝下了两大碗。

    然而,武潘两族的人们吃得滴水不存。

    入夜。

    月圆。

    殷历与若溪被安排在了同一间。

    殷若乘着月光要潜回丧尸群里取回飞行梭。

    “殷,你睡了没?”

    “没,怎么了?”

    “不知道殷若回去能否取回飞船?”若溪心生担念。

    “她不是人,我相信她的能力。”殷历似有心思。

    “你在想什么?”被若溪猜到。

    “我在想白天武进老族长的话,总感觉怪怪的。”

    “哪里怪啦?”

    “他们的存在好像哪里对不上。”

    “我们捋一捋吧,反正也睡不着。”

    若溪的建议得到了殷历的认可。

    “殷,你能告诉我,写《水浒传》的施耐庵是什么时期的人呢?”

    “元末明初。”

    “刚才根据武进老族长的说法,他们是明宪宗时期之人。”若溪说。

    “接着说。”殷历开始有了思路。

    “你知道施耐庵去世的大概时期吗?”

    “我没记错的话,是明洪武三年。”殷历记得很清楚。

    “那么距离明宪宗相隔多少年呢?”

    殷历心里数着: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朱见深……

    “俩人中间竟然相差六七代皇帝。”殷历豁然明白,《水浒传》里讲述的武大郎与出生在明宪宗时期的武植不是同一个人。

    “有这个可能,重名重姓重号的现象确实存在。武家的长子都有可能叫武大郎。我哥若海就被我爸叫大郎。”

    “但是若溪,一个人重名重姓尚属巧合,可是几个人重名重姓了,还是巧合吗?生活在元末明初的作家能想到明朝中期所出现的人物,是不是有点滑稽之谈。”

    若溪无言以对,她只好问道:“殷,你就是卡在这是吗?”

    殷历回答:“是啊。”

    “若溪,我感觉那个老族长怪怪得。他在复述发生在武植身上的事情好像知道许多细节,这很不正常。”

    “你的意思是,他好像是武植事件的编剧对吗?”

    “对,我就感觉太假。”

    “《金瓶梅词话》也是以潘金莲西门庆为背景。”若溪转移了话题,回到原点。

    “是的,它们都讲述的是宋徽宗时代里的故事。”

    “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若溪问。

    “一个化名兰陵笑笑生的人,具体实名实姓,至今还是一个谜,就像网络上很多人用佚名写名一样。”

    “殷,我再问你一句:这两本书的作者为什么都对这个故事题材进行了文学加工与延伸创作。”

    “你的意思是,这两本书可能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或许是出自不同的人后期加工呢?!”

    殷历被若溪的话彻底打开了思路,他想,那时没有网络,一部作品的传播即慢范围又窄,历史上传说施耐庵写完了《水浒传》后没几年便病故身亡,其作品那时候在他出生地江苏兴化的白驹场(就是今天的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都没有争相传播,何况广播整个大明。

    那时候纸比黄金还稀罕珍贵,除非是家喻户晓的大家,出版商才会广而印刷,以牟取私利。

    关这两点,就足够说明书可能是施耐庵写的,但经过不同的人口耳相传,撰改,关于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的故事在明后期被人加进了原先的《水浒传》中。

    这种前人写书,后人增删的行为,在那个封建时代,实属常态。

    比如出现在《三国演义》开篇的那首词不正是说明一个大大的问题吗?

    “殷,有没有时空穿梭的可能性。”若想分析了殷历刚才说武进给人感觉怪怪的话。

    “你怎么会有此一问呢?”殷历被打断。

    “我们来自于二十一世纪,他们来自于明朝,相差数百年的人在这个时空相遇了,那么,施耐庵在创作《水许传》时,有个未来人带着发生于明中期的故事讲给了他听,而施耐庵又不知道未来人讲述的题材是来源于明中期的真实历史事件。好比杨慎写的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成了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开场词一样。”

    “你也怀疑武进老族长不对劲。”殷历坐了起来。

    若溪也坐了起来。

    “若溪,我的直觉告诉我,他也跟我们一样,游走在虚拟时空隧道的人。”

    “如果正如你所想,那他来自于哪个时代?”若溪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