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十三章 我今天一定要他死
    承德城外,大军压境。

    宁振华可不是什么好心人,也断然不会无端端的给溥懿和鬼子一天的时间,他已经在承德城外利用战略基地车可以建造红警建筑的便利,放置了两座法兰西巨炮。

    他在上海的芦潮港基地、身后的北平雁栖湖基地,以及古北口,都放置了法兰西巨炮,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开过一炮,宁振华也迫切的想要看到法兰西巨炮的威力。

    除此之外,宁振华就在承德城的对面,开始修建基地!

    是的,承德,这个曾经的热河省省会,极具战略地位,用不着进承德,在这郊外建造基地,更具隐蔽性。

    宁振华来到滦河边上,首先开始放置堡垒墙,圈起了一大片。

    滦河流域面积4480平方公里,流经迁西县、迁安市、卢龙县、滦县、昌黎县、在乐亭县南兜网铺注入渤海。全长877公里。

    宁振华在滦河边上接连放置了十座红警船坞,规模好大,虽然没有生产军舰的打算,却能提供部队在这里休息。

    基地、发电厂、矿石采炼厂……各737种基础设施,兵营、战车工厂、回收工厂、修理厂、空指部……

    第二天,承德那边又来了人,又送来了一封信,询问可不可以在承德谈判。

    宁振华懒得搭理他们,叫手下士兵将来人赶走。

    一个小时之后,承德那边终于有了动静。

    一共十几辆汽车,和两辆悬挂伪满国旗的卡车,驶出了承德,径直来到两军阵前。

    ……

    今年已经五十一岁的朝香宫鸠彦王,是二战时期的鬼子当中,宁振华最痛恨的一个,在1937年12月12日南京沦陷前,朝香宫即发出一连串由他本人亲自盖章签署的命令,上面均标有“机密·阅后销毁”字样,但命令的内容却简单而明了:“杀掉全部俘虏!”由于有朝香宫十分明确的命令,日军在南京大开杀戒!

    然而,这样一个双手沾满鲜(bcdf)血的刽子手,在岛国无条件投降后,为逃避审判,裕仁首先将原来委以重要军职的皇室成员调离军职,并与麦克尔阿瑟会晤后,最终获得米国“不得审判天皇及皇室成员”的承诺。导致了南京大屠杀的首犯朝香宫最终得以逃脱极刑,逍遥法外,终日以高尔夫球自娱,以94岁高龄于1981年4月12日寿终正寝。

    那场战争,胜利者才有资格主导一切,华夏,没有这个资格,作为二战时期受到战争荼毒最严重的国家,华夏竟没有资格索取战争赔偿,连朝香宫鸠彦王这样的狗贼,都没有能力追究他!

    宁振华屏住了呼吸,看着远处的朝香宫鸠彦王,他必须在这时候压制住自己的杀气。

    “谭雅,给我记清楚对面那个人,今天我一定要他死!”宁振华轻声的说道。

    谭雅深深的看了朝香宫鸠彦王一眼:“遵命,长官。”

    谭雅深深的看了朝香宫鸠彦王一眼:“遵命,长官。”

    这时,两辆分别插着鹰国和法兰西的国旗的小汽车上,下来了几个洋鬼子,他们走到朝香宫鸠彦王的跟前,说了几句什么,两个外国人向宁振华这边走过来。

    老外走到宁振华的面前,距离五步之外就微微躬身行礼。

    其中一个高一点的老外用蹩脚的中文说道:“尊敬的宁将军,我是鹰国外交官理查德,这位是法兰西的军事观察员亨利先生,我们受到满洲国皇帝的邀请,来承德,在不偏向于任何一方的前提下,见证您和岛国朝香宫鸠彦王的和谈。”

    另一个法兰西人冲宁振华友好的一笑,态度甚是谦恭。

    宁振华面带笑容,道:“有劳二位贵宾,不辞劳苦赶来。”他看了对面的朝香宫鸠彦王一眼,一副落落大方的姿态,道:“既然要谈和,何不过来说话,难道他害怕?”

    两个老外相视一笑,法兰西人亨利笑道:“将军阁下和您的军队,令人望而生畏,岛国的朝香宫亲王对您忌惮,也是合情合理的。”

    “那他还谈不谈?”

    鹰国人理查德笑道:“朝香宫亲王的意思是,能否在一个安全的地方进行谈判呢?”

    “这里还嫌不够安全吗?难道他以为自己的命比老子的要精贵?你们去告诉他,不谈就开战!”

    理查德和亨利对望一眼,对宁振华的强硬感到惊讶。

    过了一会儿,朝香宫鸠彦王终于磨磨蹭蹭的过来了,他和宁振华一样,都只带了一个人,宁振华带的是谭雅,对方带的是一个身穿传统和服的中年男人。

    那中年男人的中文非常流利,向宁振华和谭雅鞠了个躬,随即翻译朝香宫的话。

    等到这个翻译说完,宁振华的气不打一处来,朝香宫这个老鬼子,说可以退出承德,来换取和平。

    “告诉他,我如果攻打承德,绝对在六小时之内,超过六小时算我输,用得着他给?现在是城下之盟,条件,我来开!朝香宫没资格开,明白?”

    翻译错愕了一下,向朝香宫翻译了之后,朝香宫眼珠掠过一抹不易察觉的冷厉,沉着脸跟翻译说了一句什么。

    翻译说让宁振华开条件。

    宁振华笑容灿烂,道:“让关东军放下武器,向苍龙军投降,少将以上的军官,全体切腹,我就考虑放过你们的狗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