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八十二章 省试(下)
    李唐贡举,若应举人白天没有答完,那么晚上可以秉烛夜试,以三根蜡烛为限,因而李唐科场之中会经常出现万千灯火不夜天的奇观。

    秉烛夜试容易酿成火灾,并且夜间答卷作弊也相对容易,因而宋为了杜绝此等弊端,就不允许夜试了,就连蜡烛也不允许带入科场,发解试、省试、殿试均是如此,均在白日进行,一般是从卯时考到申时,规定时间未纳卷者,立即“扶”出科场。

    此时礼部贡院之中,举子们在廊屋之中或抓耳挠腮或低头苦思,或咬着毛笔仰天观望,似乎天空之中会出现答案般的,或奋笔疾书,如行云流水一般,或东张西望,心中是七上八下的。

    举子们绞尽脑汁答卷之时,监门官、巡铺官等官吏引着内侍、兵丁于廊下来回巡视,虎视眈眈的监督着众举子引试,对举子们防范甚严。

    应该说宋为了防止考生作弊,防范措施是非常多的,且异常严格。

    宋初贡举入科场之前,需解衣检查,以防止挟书或挟字条作弊,后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有大臣上奏,认为此举有失取士之礼,于是自此就取消了解衣查验,不过此后虽取消了解衣检查,但却每次贡举均增加了官吏、内侍、兵丁,防范异常严密,同时又对作弊的举子处罚是日益加重。

    举子们若有人作弊,不但立刻逐出科场,还殿后一举或数举,意思就是不许参加一次或数次贡举,严重者终身不得参加贡举。

    除此之外,在解试、省试合格后,还要将举子在答卷之上的笔迹与家状笔记认真对比,以防止有人代笔。

    剩下的就是众所周知的锁院、誊录、弥封之制及别头试,总之朝廷贡举众考官、兵丁、内侍像防贼一样的防着众举子,一旦发现有人作弊,就立刻拿下,并且是欣喜异常。

    拿住一名作弊者,朝廷奖赏是极为丰厚的。

    不过即便如此,即便在如此严格的考场之中,仍是有人铤而走险,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是层出不穷,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无论防范如何严密,在历次贡举之中,总是要揪出一些投机取巧作弊之人,没有例外。

    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步登天的机会就在眼前,那么为此冒些风险,此又有何妨?有如此想法之人是大有人在的。

    在此次省试的前三日就揪出了二十余名夹带之人,并被逐出了考场。

    省试第四日,五道时务策的题目已经高高挂起,正当李三坚提笔准备应答之时,科场之中忽然发出一阵喧哗,又有三名作弊之人被揪了出来。

    此三名举子其中一人将《论语》《孟子》及其诠释刻在了一些极小的竹片之上,粘在一起的竹片约有食指长短,当作簪子,别在了发髻之中,带入了科场。

    每个字的大小与一只蚊蝇差不了多少,使人不得不佩服此人的视力,两只眼睛简直像放大镜一般。

    只不过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此名举子如此精妙的伪装仍是逃不过监考官吏的眼睛,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监考多年,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此名举子不停的摸头,由此而引起了官吏们的注意,随后将其揪出。

    另一名举子作弊手法更是高明,可以说是无人能望其项背。

    此名举子将文字刻在了煮得半生不熟的米粒之上,放入食盒带入了科场,在答卷之时,将米粒按顺序排列之后,一篇文章就出来了。

    最令人惊奇的是此人所用的木杯内侧也刻着有字,茶水覆盖后不注意根本就看不出来,此名举子拿起茶杯晃荡晃荡之后,就能看清楚里面的字了。

    此人几乎瞒过了所有人,只有一名经验非常丰富的巡铺官看出了端倪,并揭穿了此人。

    “我错了。。。饶了我吧,给我一次机会吧。”一名被揪出来的作弊举子哀求道:“我是秦凤路生徒,好不容易才来到京师。。。”

    此名举子衣着简陋,一眼就能看出是贫寒人家出身,模样甚为可怜。

    不过虽此名举子模样极令人怜悯,但科场之中的官吏们早已是见惯不惊了,不顾此人的哀求,将其架出了科场。

    就算这些官吏心中怜悯此人,也不敢徇私,朝廷怪罪下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三坚见状摇了摇头,将此道时务策题目抄写在了纸上后,扶着书案,默默的思考这道考题。

    “朕惟神宗皇帝躬神明之德,有舜禹之学,凭几听断,十九年之间,凡礼乐法度所以惠遗天下者甚备。朕思述先志,拳拳业业,夙夜不敢忘。今博延豪杰,徕于广殿,策之当世之务,冀获至言,以有为也。。。。。。至于官吏猥多,兵备刓缺,饥谨荐至,寇盗尚蕃,此何故也?”

    这道时务策,尖锐的指出了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出现了严重危急,冗官、冗费、冗兵三冗现象非常严重,并让举子们论证恢复新法的必要性。

    这道策题也隐含的对宋哲宗赵煦在绍圣年间绍述新法之举歌功颂德。可乐文学

    李三坚细细看完之后,就明白了此道时务策的意思,只要是旗帜鲜明、不遗余力的称赞神宗、王安石变法,对赵煦等人歌功颂德,那么剩下的就是文章和书法水平了。

    从心里讲,李三坚是赞成变法的,但李三坚数年间亲眼所见,亲身所历,见到了许许多多被贬黜的朝廷官员,如苏轼、秦观等人,他们均是被人打着阻扰新政的幌子,而被流配至天涯海角。

    变法是没错的,可有不少人却是打着变法的幌子,行党同伐异之实,此为李三坚所不喜的,党争最后结果就是内耗,耗尽大宋的国力。

    “《易》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李三坚思考良久之后,就提笔破题,李三坚首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那就是赞同变法,其后李三坚也未细想就将自己对党争的看法写了出来。

    不知不觉之中,李三坚已经犯了错误,只是李三坚因年龄尚小,自己不明白而已,或者说是李三坚痛惜其师苏轼的遭遇,激于义愤,从而写下了这篇文章。

    又或者说是李三坚根本不了解朝廷的政局,根本不知道朝廷目前是何人当政,此前一些传闻不过是道听途说而已

    。。。。。。。。

    “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夏商官倍,周而三百,此言王官也。昔禹会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盖自九服之外,至于蛮荒,庶邦附庸,莫不咸集。然诸侯各于其国,犹有卿士、陪臣、史胥、徒隶。今天下大小之县,比虞夏之所分封。。。。。。。然又观秦汉故事,秦列郡四十二,汉郡国才百数,守尉之外,长史自辟,掾佐分理而足,此复何道也?试参详之为悉利病。”

    这道策题首先简述了虞夏商周至秦汉的历代官制,然后让举子们详答历代官制的利病,表面之上考的是经史,其实针对的是目前宋的冗官问题。

    此道策题也是极难解答,不但要求举子们熟悉历朝历代的官制及其优劣,还要求举子们熟悉本朝的官制,并指出其中的利弊。

    不但要求举子们熟悉历史,同时要求举子们熟悉有宋各朝官制及其变化。

    涉及面是极为广泛。

    此道策题顿时就难住了李三坚,李三坚重点温习的是《三经新义》与《字说》,可五道策题几乎都与《三经新义》无关。。。

    李三坚缺乏的正是历史知识,此也跟李三坚自师从苏轼以来,仅仅学习了三年这个时代的知识,有些极大的关系。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李三坚苦苦思考,时间不断流逝,可李三坚提笔良久,却不知道如何下笔。

    直至还有半个时辰就结束此日引试,李三坚才提笔勉强写下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另外三道策题,李三坚自己倒是感觉答的不错。

    。。。。。。。。

    四日的省试很快就过去了,举子们引试完毕之后就陆陆续续的离开了科场,或返回客栈或返回住处,或者呼朋唤友,结伴游玩,或山吃海喝,以缓解一下异常沉重的压力。

    李三坚拒绝了曾公明等人的邀请,自己一人意兴索然的回到了自己的住处。

    “三郎,你怎么了?”李三坚回到住处之后,符二娘见李三坚脸色有些难看,于是担忧的问道。

    “没什么。”李三坚勉强笑了笑后说道:“孩儿只是觉得有些累了,想休息一下。”

    李三坚随后直接走进了内室,一头扑在了床上,将头深深的埋入了被褥之中。

    符二娘轻轻的脱下了李三坚的衣冠,怜爱的将一床薄被盖在了李三坚身上,轻轻的按着李三坚的肩膀。

    在符二娘细心照料之下,李三坚不知不觉之中就进入了梦乡。

    李三坚这觉睡得比任何时候都香甜。

    李三坚就是这个脾气,天大的事情,先睡一觉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