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92章献捷
    元贞七年三月二十八,吴王李伏威回朝。

    因为他是押着高句丽官员回来的,算是班师大军献捷之举。

    而且春光正好,朝廷上下也都想热闹一下,为元贞七年开个好头,李破觉得也正是应该。

    去年大捷的时候,消息来到大唐,长安乃至于大唐各地得到大捷的消息之后,可以说是举国欢腾。

    那会就有人提议想要大肆庆祝一下,被李破给压住了,主要是因为到了冬天,百姓的日子又开始苦巴巴了起来。

    军事上的胜利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不假,可战争对于普通人而言,并不友好。

    元贞六年的冬天,不管是百姓还是大唐,其实日子过的都很紧凑,远不到朝中人们挂在口头上的盛世或者是承平时节的程度。

    也就是内部没有了战乱,人们渐渐都能够专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了,却离着富裕还远,隋末战乱的后遗症不是那么好消除的。

    朝廷其实也不好过,北方大部分地区还在免税,进入国库的粮草,物资大部分来自于蜀中。

    江南各道情况虽然比北方要好的多,可漕运未曾展开,运送粮草之事就比较困难,朝廷索性也不费那个事了。

    江南各道交上来的粮食就近送往山东,河南,河北,供征朝大军以及驻扎在河南,河北的各部军旅进食。

    蜀中也不愧是天府之国,粮产一年高似一年,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支撑着关西,西北各道的运作。

    日子过的最好的其实还要数李破起家的晋地,粮产足够晋地的人们自给自足,而且北边的牧场还能供应肉食,去往突厥通商的人还是愿意走晋地到大利城这条商路,就是因为一个好走,也安全。

    更为近便的朔方,榆林商路,则要差了许多,一个是驿站系统不够完善,另外就是那边走着走着就到了荒无人烟的地界,让商旅们比较担心安全和饮食饮水供给的问题。

    不是走熟了的商人,绝对不愿意走这条路,成本上就和去往晋地差了许多。

    当年李破收取流民到晋地的影响也慢慢展现了出来,加之商队来往,让晋地往北一路上的地方日渐繁华,北方除了京兆这一片,其他地方都无法跟那边相比。

    每每看到从晋地送过来的表奏,李破都很得意,那是他起家的地方,若是他当了皇帝之后,那里反而过上了苦日子,岂不和老朱一样了?

    …………

    话说回来,李破感觉元贞七年该是到了庆祝一下的时候了,熬过了元贞六年的冬天,朝廷和百姓都能松一口气,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今年大军班师回朝,大唐各处就都会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当然了,如今正进入春耕时节,什么庆祝活动都不能耽误了春耕。

    大唐上下都等着今年秋收垫底呢,朝中也估算过,今年夏秋时节,漕运会就可以陆续开通了。

    这必须是得益于前隋杨坚父子的大量工程建设,只要稍微疏浚一下运河航道,南方的物产就会源源不断的顺利运送到北方,能够极大的帮助北方地区复苏的进程。

    而且也有力的保证了朝廷对南北各地的影响和控制,这和修驰道其实是一个道理。

    以前的分封制尤其无奈之处就是因为道路不能通畅,所以必须建立一些节点来控制全国。

    于是一旦朝中出了问题,很容易便造成各地诸侯争霸的情况,而且诸侯们一旦自立,就很难平定他们。

    如今道路和运河就像整个帝国的血管,可以比以前更为快速的到达各个角落,于是中央集权的统治方式也就可以得以实现了。

    这就是基础工程建设的政治意义,到了千年之后,国家对于基础工程的建设其实也是传承于此,并非属于开创之举。

    换句话说,中原文明不曾断绝,很多东西都自觉不自觉的继承了下来,这就是华夏文明的优势所在,有太多的教训和优良传统可以借鉴。

    所以开通漕运对于大唐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件大事,从元贞五年就开始准备,到了今年算是弄的差不多了。

    正好明年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免除税赋的政令到期,只要没什么意外,借助漕运和驰道,各处的官府备下的粮仓便会日渐充盈起来。

    无论是基础工程建设,或是发生了战争,再有就是救灾等事,都会得到朝廷更为有力的支持。

    而得到高句丽的人力物力之后,大唐的人口即将突破一千五百万,这和大唐立国时进行的人口普查相比,人口足足增加了五百多万人。

    所以今年大唐还要进行一次人口普查,让朝廷更加清晰的知道人口增长的部分都来自于哪里。

    百分之五十的增幅,当然是得益于这些年不断的对外战争所获,其余就是大唐自然的人口增幅。

    其他的诸如蜀中归顺的蛮族,西北地区记录在册的羌人,吐谷浑,突厥等部族等等。

    如果没有其他的意外,十年之后突破两千万人应该是轻轻松松,初生的帝国已经显现出了它那庞大的身形,而且其中蕴含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

    长安南郊。

    吏部,礼部负责迎候献捷军将,太常寺,光禄寺负责来人的安置和饮食等各种接待工作,羽林军,屯卫军负责安全保障。

    还有就是监门卫把守长安城门,三省六部,各个卫府全都派了人来,整个场面可谓是有条不紊。

    朝廷这边也想好了,规格要小一些,最为隆重,也最为顶级的招待规格肯定要留到李靖班师回朝的时候举行。

    而这一次也相当于一次预演,以后大军班师就要照这个例子来。

    有点对不起去年回来的平灭吐蕃的将士,那会已经是隆冬季节,朝廷没什么准备,也就没闹出太大的声响。

    这一次就不一样了,东海战事进行了三年多,为大唐解决了一个百年大患,战果辉煌,功绩卓着,足以配得上朝廷高规格接待。

    而且人们把喜悦之情憋在心里已经半年了,总不能一直憋着不是?那对身体多不好。

    …………

    长安城南门郊外,迎接献捷队伍的除了朝廷的官员们,聚集在这里的百姓也有不少。

    只看到队伍的影子,百姓们不管那么多,顿时暴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

    这就是民心士气,军事上的胜利可不光是往皇帝和朝臣脸上增光添彩,同时也能够极大的提振军民的心气,增加帝国的凝聚力。

    尤其是对外战争的胜利,就更是如此。

    队伍来到近前,官员们上去接待,百姓们则看个新鲜,同时在欢呼声中纷纷施礼,以表对百战归来的将士的尊敬和钦佩。

    数千人的队伍,在礼官的引领之下,从长安南门正门明德门进入,经朱雀大街,到朱雀门进入皇城,一直去到承天门前的广场之上。

    此时的长安城,万人空巷,长安城中的百姓们扶老携幼,好像参加元气灯会一样,都来到朱雀两侧,等候献捷队伍的到来。

    这种热闹的情景,也就是当初隋末最后一个反王窦建德被牵来京师的时候出现过,因为那意味着十几年的战乱时节终于过去了,对于百姓来说,自然要额手称庆,大肆庆祝一番。

    而这一次则是消灭了大唐百姓心中的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前隋数次攻打高句丽,死伤逾百万众,炀帝三征高句丽还撬动了前隋的根基,导致了隋末战乱。

    别说朝臣官员,即便是大唐的普通百姓说起高句丽来都是咬牙切齿。

    另外一个时空当中,李世民振臂一呼,唐人便纷纷自备兵器从军而征,说法上或有夸张之处,却也能说明中原人在对待高句丽的事情上的态度了。

    在民间的说法上,高句丽人的形象一直都很猥琐,这根本不用朝廷引导宣传,完全是百姓自己根据各种传闻发挥想象力的结果。

    不像突厥人那么凶恶,就是个猥琐,高句丽人反复无常,没有任何信用可言的操作,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没有什么鲜花铺路,可朱雀大街已经被倭人打扫的干干净净, 还洒上了清水,防止起了烟尘。

    百姓们在街道两旁探头探脑,弄的把守在街边的羽林军以及屯卫军军士吆喝不断,心里也比较紧张,努力的和游走在各处的长安令衙,还有京兆尹的差役们维持着秩序。

    在一座紧邻朱雀大街的宅子当中,一间小楼的二层,窦建德和曹氏夫妇相对而坐,窗灵开着,能够越过围墙一眼看到大街上的情景,位置选的是真不错。

    窦建德老的很快,他已经是快六十的人了,被押来长安,也就几年的工夫,人就以肉眼可见是速度老迈了下来。

    没办法,掀起过风云的人物,如今落得个一败涂地,能活到现在就很不容易了,很多人都是在失去了权力之后,就算当时能活下来,过后也会很快因为精神上的原因而彻底崩溃。

    窦建德之所以看着还成,主要是因为身边有妻子在身边不停的安慰他,外面还有个女儿值得他挂念……

    为您提供大神河边草的北雄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1692章献捷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