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
然后就在袁熙诧异的目光中,袁绍疾冲冲道“显奕,你随为父前往邺城!”
看着袁绍威风凛凛的后背,三子面面相觑。
也许袁绍不知道,正是自己对袁熙的器重造成了后来的诸子夺嫡之争,就像李渊器重李世民一样。非适非长独建大功,诸子之间不出现矛盾那就怪了。
许久袁尚笑道“好你个袁熙,父亲先是带你去洛阳,现在又带你去当河北,弟弟我真是羡慕的紧呢,哈哈。”
也不知道袁尚这货是真心呢还是假意挤兑。起码,袁熙不认为他这样高尚。
袁熙也是愁眉苦脸,不是袁熙做作,而是本能的尴尬,暗中他却是看着袁谭的反应。这大哥可是一直不待见自己的。
袁谭古怪的看着二弟袁熙一眼,沉默的不发一言,也没有似三弟袁尚那般轻挑。
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声恭喜,便转身悄悄离去。有时我们抛开立场来看,其实如果没有袁熙的咄咄逼人,也许袁谭也是一名和李建成一样的守城之主吧,可惜他遇到了和太宗皇帝李世民一样的野心家袁熙,可惜了。
袁谭走后,袁尚直接哼了一声,冲着袁熙道“二哥你随我来。我有好东西给你。”这袁尚变脸真是够快的。
袁熙愣愣的随着三弟袁尚骑着快马往回赶。袁家兄弟没有一个轻易之辈,即便是袁尚,我觉得他也有过人之处,不然袁绍也不会独宠袁尚。
袁尚带着袁熙直接入了府中,来到后院,冲着妾室鱼幼微道“玄机,赶紧把我玄甲拿过来。”
袁熙眼眶一热,赶紧道“三弟,那是你的宝贝,父亲亲自给你护身的,我不能要。”
袁尚回头不满道“怎么二哥不给面子?你我同为亲兄弟,你又不是好武的性格,虽然有点武功,但是哪知道前去邺城那种是非之地,会遇到什么危险,有着玄甲护体,一般兵器,保你没事。三弟我可是等着你和父亲好好安全回来。”
“三弟,我”
“男子汉,大丈夫,婆婆妈妈的做什么?”袁尚瞪他道“让你穿着就穿着,等你回来后,咱们再聚在一起痛饮。”
袁熙默默的接过鱼幼微从里面拿出的玄甲,抚摸了一番,深深埋头道“三弟,弟妹在家多多保重,二哥我这就去了。”
鱼幼微默默的挥了挥手,袁尚看着这个自己“异常尊敬”的二哥,转身离去,真是百变之人啊,袁尚我觉得他比李世民三弟李元吉厉害多了,有时袁熙也搞不懂这个弟弟。
袁熙回头呆呆看着远去的他,沉思不语。
鱼幼薇嘱咐道“此去二哥你就是看看,遇事都躲着点,知道吗?”
“弟妹,我都知道了,我走后,无垢和母亲她们烦你多多照顾。”袁熙挥挥手,径直走出了府邸。
三弟袁尚还是有点武力的就像李世民三弟李元吉那样。可是权力会腐蚀一切的,以后真说不准变成什么样。
袁熙一出袁尚府邸,立刻骑马快速的往家里赶去,今天事情有些出乎意料,都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通知,东西也没有收拾好。
快马回到家里,袁熙刚进大门,就对着时守在门外的袁和道“袁和,我要随父亲前往河北,家里你多看着,夫人的安全一定要注意好。”
“二公子放心,除非我不在了,不然没人伤得了夫人。”袁和还想多说些话,却见袁熙嘱托自己完后,人已经到了二进院,他只能闭嘴。
心里却在寻思着,二公子居然被主公带着人一起前往邺城,这真是让人奇怪而不是大公子袁谭。
袁熙直接小跑到三进院,对着正坐在院子里聊天晒太阳的高月道“无垢,快帮我收拾些东西,马上我要北上邺城。”
高月心里一急,忙站起来道“夫君,你好好的,怎么就上邺城了?”
“先收拾东西。”袁熙拉着跑过来的高月,朝着自己的屋子里走去,边走边道“这事来的太突然了,我也没有准备,本来今天早上议事,没想到只有我去。”
高月急急的帮他收拾着东西,回首问道“大哥和三弟也要去吗?”
袁熙摇头道“这正是我奇怪的地方,两人都没有去,单单让我前往,不过这对我也算是一个好消息,只是要委屈夫人一段时间了。”
收拾了几件衣服而已,很快就收拾完毕,换上玄甲,再把挂在墙上的铠甲穿戴好,顿时一个威风凛凛,英俊帅气的白袍小将出现在了高月眼前。
高月看的眼前一红,抱着袁熙道“无垢想让夫君建功立业,无垢不想离开夫君。”
袁熙苦笑不已,他也希望这是太平盛世,那样的话,他就可以泡泡妞,斗斗鸡,游山玩水,当个纨绔子弟也不错。
可记忆中,那乱世就是来了,自己躲都躲不掉,为了将来,也只有硬着头皮上了。只有和太宗皇帝李世民一样才能守护住自己珍惜的人和事。
“乖乖的,在家听话,知道吗?”袁熙把黯然神伤的高月拉了过来,抱在怀里。
“啧,铠甲穿早了。”袁熙嘀咕了一声。
高月脸色马上都红了起来,感动的气氛一扫而空,高月轻轻捶了他一下,嗔道“就你会搞怪。”
顿了下,高月又道“你出门在外,这次还是去邺城,外面很危险的,你就算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无垢想想,遇事可千万要多想无垢,早点安全回来。”
“放心好了。”袁熙抱着两人温馨了一会,笑道“再这样拖下去,我都不想走了。”
高月嘀咕道“难道不这样,你就想走了?”
袁熙故意苦着一张脸道“在家有位千娇百媚的佳人陪伴,傻子才想上战场啊,我这不是无奈的嚒?再说以后要是乱世到来,我这也不是为了夫人,更好的生活,以及安全保障在努力嚒?”
“好啦,好来,知道你辛苦。”高月仰头看着自己的夫君,抬起头轻轻在他嘴上亲了一口,轻笑道“夫君,早点归来!”
时间也差不多了,袁熙放开高月,拿起包裹,往外走去。
汉初平二年(191),六月。
北平太守公孙瓒引步骑两万奔袭冀州,韩馥派部将领三万人出击,初战不利。
邺城,州牧府。
韩馥颇为客气地对前来拜访的荀谌见礼,毕竟荀家的名声摆在那里。“友若先生难得来我这呐,不知有何事?”
荀谌微微笑道“解大人忧患尔。”
“先生可解公孙瓒的进犯?”韩馥有些意动道。
荀谌一副担忧地道“公孙瓒统率燕、代两地的军队乘胜南下,各郡纷纷响应,军锋锐不可当。袁绍又率军移动,意图不可估量,我着实为将军担心。”
韩馥心中恐慌,问道“既然如此,该怎办是好?”
荀谌慢悠悠地说“您自己判断一下,宽厚仁义,能为天下豪杰所归附,您比得上袁绍吗?”
“比不上。”
荀谌又问“那么,临危不乱,遇事果断,智勇过人,比得上袁绍吗?”
“比不上。”
荀谌再问“数世以来,广布恩德,使天下家家受惠,比得上袁绍吗?”
韩馥神色犹豫了下后说“比不上。”
荀谌觉得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袁本初是这一时代的人中豪杰,将军以三方面都不如他的条件,却又长期在他之上,他必然不会屈居将军之下。冀州是天下物产丰富的重要地区,其要是与公孙瓒合力夺取冀州,将军立刻就会陷入危亡的困境。”
经那么一分析韩馥顿时好像感到雷霆万钧,大事不妙,急道“先生救我。”
荀谌这才严肃地说道“袁本初是将军的旧交,又曾结盟共讨董卓,为今之计把冀州让给袁绍,他必然感谢您的厚德,而公孙瓒也无力与他来争。这样,将军便有让贤的美名,而自身则比泰山还要安稳。”
韩馥性情怯懦,嘴上不说但是心里已经想让位了。
思量几日后韩馥发书信给袁绍并对不下说明退让之意。
韩馥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治中李历得到消息,赶忙劝阻。
耿武劝说“冀州地区可以集结起百万大军,所存粮食够吃十年。袁绍只是一支孤单而缺乏给养的客军,仰仗我们的鼻息,好像怀抱中的婴儿,不能他奶吃,立刻就会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交给他呢!”
韩馥几经思量打定主意,“我本来是袁家门生,才干也不如袁绍,自知能力不足而让他们贤,是古人所称赞的行为,你们为什么偏要反对呢?”
耿武叹叹息道“冀州休矣!”于是弃职而去者十余人,独耿武与关纯来到了偏厅中密谋。
袁绍接到了韩馥让位的书信后兴奋异常,立即与一众亲信商议接受的问题。
三日后,袁绍引两万兵马驻扎到了邺城附近。
韩馥手捧印信领着一众文武出城迎接袁绍。袁熙提醒说“冀州新近归附必定还有反对之人,父亲宜加强防卫。”
袁绍于是招来颜良文丑和一干亲卫防范生变。袁熙自然带着许褚跟在了后面进城。
袁绍见过韩馥后很是客套了一番,对冀州一众旧部也是极尽恭谨。就在袁绍与韩馥来到城门里的时候旁边杀出了十几个汉子。
韩馥吃惊地问道为首两人道“耿武、关纯这是为何?”
耿武、关纯拔刀而出喊道“诛杀袁绍!”
不等吩咐文丑就纵马上前,提着长枪杀向前,舞起了片片雪花般的枪影。
耿武、关纯的部从还没有近身就被刺倒了好几个。文丑盯住耿武,长枪直直向他刺去。
后者想格开枪尖不料文丑力大他手中的环首刀被磕飞,文丑狰狞一笑砍下了他的脑袋。就在交战中颜良也纵马上去砍死了关纯。
袁绍脸色阴沉,韩馥更是瑟瑟发抖。片刻过后袁绍又恢复了笑脸,并对众人大加安抚。
韩馥旧部如沮授等就对袁绍的风度很是折服。
是月,袁绍入冀州,以韩馥为奋威将军,以田丰、沮授、许攸、逢纪分掌州事,尽夺韩馥之权。
韩馥害怕忧虑,请求袁绍让他离去,袁绍同意,于是韩馥就去投奔陈留郡太守张邈。
这样冀州初步被袁绍掌控。袁绍军尽得冀州钱粮,收编兵马十万多。一些武将文官经过拉拢征召也纷纷投靠袁绍麾下。
这时袁绍手下文武齐备,谋臣就有沮授、田丰、荀谌、许攸、审配、逢纪、郭图、辛评等,武将有张邰、高览、韩猛、颜良、文丑、淳于琼、朱灵、鞠义、张辽等。一时间实力大涨。
一旦入主冀州,袁绍军就不得不应对来自公孙瓒的威胁了。
此时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蓟侯,能将乌桓等东北游牧民族打得害怕不敢再来进犯的公孙瓒,实力自是不言而喻。
公孙瓒自己辛苦攻打韩馥,不想竟做了他人嫁衣,恼怒怨恨袁绍把他当枪使之下,纠集了包括讨伐董卓时也没有出动的精锐骑军“白马义从”,并上其余精兵共三万多进驻河北界桥。
公孙瓒自己任命严纲为冀州州牧,田楷为青州州牧,单经为兖州州牧,并配置了郡首县令。
袁绍闻讯,紧急调兵五万多屯军广川县(今河北枣强县东北)。
一时间河北大地上硝烟弥漫起来。
陈留城郊,曹操军军营。
此时曹操在一干宗族豪强资助下,也重新招募了一支兵马。
收到从河北传来的消息后召集起夏侯惇、夏侯渊、乐进、李典,曹氏兄弟曹仁、曹洪等心腹还有至交好友鲍信商议起来。
曹操眯着细长的眼问道“你们如何看待袁本初入主冀州和与公孙瓒交战的事?”
鲍信一向对曹操很是信服,他不以为然地说“袁绍身为盟主,却利用职权,专谋私利,将自行生乱,成为第二个董卓。如果抑制他,我们没有力量,只会树敌。我们可暂且先去黄河以南发展势力,等待形势变化。”
曹操点点头,他十分同意鲍信的看法,只是现在自己虽然有不少领兵将领,但还缺能参谋决断的谋士,此次一定要招揽些才识之士。
正好黑山、于毒、白绕、眭固等下余万人进攻东郡,太守王肱不能抵御。
曹操趁机率军进入东郡,在濮阳进攻白绕,将白绕打败。
于是曹操自立为东郡太守,将郡府设在东武阳。乱世枭雄的曹操也算有了一块立足之地。
广川袁绍军营地。
虎牢关之战后,袁熙一直加紧跟赵云等人练习骑射击刺,得到这些一流武将的细心指导,他马上马下功夫进展神速。
袁绍收编了冀州军后在袁熙的请求下也给他补充了一批军马、兵员和甲胃武器,经过休整袁绍军的编制也趋于规范。
这时的军队为部曲为基本单位,每曲500人,二曲1000人为部,二五制。部上设营编制为5000人,二营为军。
袁熙所辖兵卒除去虎卫共有三千五百多人勉强算为一营。袁熙自己领校尉职衔,老师张纮协助自己总领操练,赵云、许褚,徐晃三人都任军司马,分别领一队人马,负责具体操练。
其中又提拔徐晃为都尉做了自己副手,许褚除了统辖虎卫外还兼领一曲五百人的步卒。赵云直接领一部近千多人的骑兵。剩余兵士徐晃统领。
袁熙让自己一营淘汰掉了长矛,不论步骑全以长枪为主,他知道这时后虽然军中还是矛、枪兼用但淘汰矛是历史所趋。
另外徐晃所领的兵士有一半配了宝贵的手nv也就是臂张弩,另外一半配强弓,近战都配环手刀。赵云的一部也都配弓,近战则是长戟和长枪。
步卒方面袁熙通过各方疏通也拿到了三百多张蹶张弩,要知道蹶张弩是这个时代威力最大的单兵远程武器。它射程200步以上而步长弓射程则只有100步左右。
步卒除了三百蹶张弩兵还有就是配备了半身铠的长戟兵和长枪兵了。
此外步卒也配了若干的盾牌。斥候是在骑兵里选派的,辎重营有五百多人,也配了环首刀和盾牌骡马等装备。
这样袁熙所部人数虽不多但算是难得的精锐了,所缺只是实战。
袁熙知道现在自己的优势是在军中,这样自己能更早更好的结交一些将领,还有树立军功威信,这是现在还在兖州的大哥袁谭三弟袁尚所不能及的。
君不见李世民嘛,李世民的班底都是在争讨中建立起来的。如今袁熙也有样学样,在征伐中培养自己的势力。
但事情并不如计划中来的顺利,武将中他想拉拢的张邰、高览、韩猛、鞠义等人对他只是礼节性的客套,颜良文丑倒是因为出身微末和袁熙的礼遇而对他颇有好感。
文官那里就更加艰难了,沮授、田丰是袁绍阵营里最有才识的了,但田丰耿直清高对谁都是那么一脸严肃样,沮授多少和自己照个面,但也不过分亲近。
沮授,字公与,原韩馥麾下的别驾,袁绍吞并冀州来被其收入麾下,现任军中从事,史载他“少有大志,擅于谋略”,在三国历史上也是有名的谋士。隋文帝的宰相高颖就是这样的人才。
荀谌、许攸都是狐狸一般的人物特别是许攸,收了财物与他表面是很亲热,但有多少真心就不得而知了。
郭图、辛评两人对他就更冷淡了,历史上三弟袁尚的死党审配、逢纪现在也是一副不温不热的感觉。看来拉拢好人脉还任重道远呐。
自己现在也缺几个能出谋划策的谋臣,毕竟老师张纮一个人能力再强,精力也是有限,而自己只是知道一些大致的历史走向,学过一些兵法韬略,但真个比起一些才智之士来,还是有不少不足的。
况且今后随着自己的乱入,历史也会偏离既定的轨道自已的优势将不负存在。
但是有些事也是靠机缘的,偌大的一个大汉即使找着才士俊杰,人家也不一定搭理你,像不久前袁绍招揽的那个田畴,硬是不给这位车骑将军、冀州牧面子,弄得袁绍很是恼火。
袁熙知道机会即将来临,如果历史叙述没有错的话。
自己也要像李世民一样提早培养自己班底。不然到时候面对夺嫡之争,真的很被动。
公孙瓒军营地。
公孙瓒亲热地拉着刘备的手说道“能得贤弟相助当真胜过一万精兵呐。”
刘备知道这是他的客套话,也没往心里去,此时公孙瓒势力强盛做为昔日的师兄弟。
刘备的直觉让他来这里,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些什么,最差也要讨得点兵士回去发展自己的势力。毕竟现在自己势单力孤,但他的壮志却怎么会安心屈居于区区一个县令。
刘备道“伯珪兄兵力强盛,备只是锦上添花罢了。”
公孙瓒拉着他入座然后说“带吾平定这河北一定让贤弟能衣锦还乡。”
刘备感激道“只求上报国家下助伯珪兄一臂之力,何求名利耶。”
公孙瓒大笑不止,道“有玄德在何愁何必不定袁绍不平。”
随后拨给了刘备一千多兵卒让他兄弟三人在军中听令。刘备欣喜地答应了,然后兄弟三人回了营帐。
张飞不满道“只是一千小卒大哥何须如此高兴。”
“贤弟,此处不比自家需慎言。”刘备怕他的话传除去,毕竟是个大嗓门。
“三弟说的没错,本想公孙将军凭着旧交能给我们一些兵马不想只有一千而已。”关羽不以为意道。
刘备有些愤恨又有些叹息道“谁叫我等出身微末,没有成就一番功业前真是寸步难行啊,想那袁本初、袁公路不过一介虚名之士,只是仗着家世威望,但势比人强我等又能奈何,想成就功业重振汉室社稷只能在他人面前强作欢笑罢了。”
“俺老张就是憋气!”张飞恼道。
刘备劝道“凡事需忍耐,终会有我兄弟出头之日,两位贤弟切忌,一旦交战量力而为即可,积蓄实力要紧。”
关羽眯了眯眼道“晓得。”
张飞也闷哼了一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