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168章 自信
    午门城楼的钟声和鼓声齐响,那一道城门徐徐地打开,城楼上有太监大声地唱道:“卯时已到,请各位大人上朝咧!”

    身穿蟒袍的徐阶嘴角噙着一丝微笑,便是率先迈着步子走向午门,已然是将所有事情都掌握在手里般。

    林晧然和郭朴交换了一下眼色,亦是跟着徐阶走向城门,前去参加这一场明显已经有预谋的早朝。

    绝大多数的官员其实只是充当早朝陪衬的角色,甚至根本没有在殿上发言的权利。他们在鸿胪寺官员的监察下,顶着迎面吹来的丝丝寒风,穿过诺大的广场便是来到金銮殿。

    由于外面的天色已经渐渐亮起,加上这座殿门既高且大,致使这里的光线显得比较充足。

    隆庆帝今日明显比往日来得稍晚,只是精神状况却是没有得到改善,迈着肥胖的步伐仍旧一副哈欠连天的模样。

    “臣等恭迎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百官面对着出现的隆庆帝,显得规规矩矩地跪下来道。

    隆庆对于山呼万岁早已经免疫,每日过来其实就是要应付这份皇帝的差事,却是从善如流地让大家起来。

    陈洪已然是赢得隆庆的信任,面对着从地上站起来的百官,当即便是大声地喊道:“有事上奏,无事退朝!”

    殿中的官员纷纷望向最前面的五位阁臣,徐阶却是朝着左边的四位淡淡地望了一眼,意思自是不言而喻了。

    郭朴和李春芳都不是喜欢找事的人,却是默默地扭头望向右边的林晧然,林晧然今天并不打算奏事,便是扭头望向了旁边的“老五”。

    陈以勤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年纪五十岁出头的模样,胡子显得很稀疏,有着一口很浓的四川口音。

    他似乎早有准备,看到前面四位前辈都无事上奏,当即便站出来朗声道:“皇上,臣有事启奏!”

    “陈……陈师傅,请奏!”隆庆打着一个哈欠,亦是慌乱地抬手道。

    众官员纷纷望向文渊阁大学士陈以勤,却是知道陈以勤在裕王府亦是呆了九年,跟隆庆的师生情份按说不浅。

    陈以勤送上两道奏疏,而后对着隆庆朗声地道:“皇上,此一疏《谨始十事》,分定志、爱民、崇俭、用人、接下、听言及揽权。此一疏《励精修政》,条上时务因循之弊,请皇上慎擢用。坚守本心,恤民修政以应天道,除今大明之弊事,此乃君王之职责!”

    这……

    殿中的官员听到陈以勤这番言词,却是不由得大眼瞪小眼。

    前面的《谨始十事》还算是委婉,后面的《励精修政》简直是直指隆庆的不修政,督促他尽君王的职责。

    只是这些事情无疑是要犯帝王的忌讳,哪怕现在的大明再不好,哪怕现在皇上极为懒政,那你亦不能如此直白地公然指出来。

    唉……

    林晧然将这一幕看在眼里,却是不由得苦涩地摇了摇头。

    他意识到隆庆宠信高拱而忽视陈以勤却不是没有缘由,高拱做事是粗中有细,但陈以勤做事太过一根筋。

    隆庆看似虚心受教的模样,但骨子里却是自私而懒散,你让他每日来上早朝做做样子还行。若是让他成为一代明君,且不说他不可能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其实隆庆根本没有揽权施政的帝王才能。

    “朕……会好好看到!”隆庆从陈洪手里接过那两份奏疏,显得颇为没面子地应付道。

    底下的官员都是精明之人,工部尚书张守直当即出列奏事,迅速将这个不愉快的事情轻轻地揭了过去。

    其实早朝每天都有,却是不可能总会有什么大事上奏,更多还是相互间的一种扯皮。

    每个官员都免不得有家乡情结,当家乡出现灾情之时,亦是会选择上疏为自己家乡请求免赋税或者加修水利工程等。

    其实真要进行赈灾或修建水利工程,倒亦不算是什么出格的事,毕竟这些都是有益于民生的举措。

    只是现在大明财政处处嗷嗷待哺,如果地方灾情不是情况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朝廷亦是不可能拨款。

    通政使司右参议何永庆以家乡多水患为由,想要朝廷拨银疏通河道,这个方案直接被其他派系的官员给挤兑掉了。

    轮到下面的六科廊奏事之时,王治从人群中站出来道:“皇上,微臣礼科都给事中王治有事启奏!”

    殿中的官员看到王治率先站了出来,却是突然生起了一份警惕之心,默默地抬头望向站在最前面的徐阶。

    王治是嘉靖三十二年进士,山西忻州人,得益于徐阶和山西帮的关系,却是以行人的身份留在京城,而今很顺利地成为礼科都给事中。

    值得一提的是,礼科都给事中跟礼科左给事中和礼科右给事中并没有从属关系,三人其实是相互制衡,但礼科都给事中却是掌“科印”。

    “请奏!”隆庆对于朝政永远是一副打不起兴趣的模样,先是忍不住又打了一个哈欠,然后淡淡地抬手道。

    王治从袖中取出一物,而后显得正义凛然地道:“朝廷在苏松试行刁民山一事有违祖训,今臣封还诰命,请皇上三思而行!”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当即落针可闻,众官员显得难以置信地望向礼部都给事中张治。却万万没想到,张治竟然动用封驳权来阻止刁民册在苏松试行。

    所谓的“封还诰命”,这是比较客套的讲法,实质是驳回皇上的这道旨意,亦是起源于汉朝的“封驳”。

    在明朝现行的封驳制度中,以皇上名义发出的制敕,六科廊审查发现有不妥之处,可以封还并进行奏报。

    礼科都给事中王治现在认为“在苏松试行刁民册”有违祖制,确实是可以将诏书封还,阻止这一道诏令发往南直隶。

    一直沉默的徐阶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嘴角不由得噙着一丝微笑,虽然林晧然此次刁民册的事情谋算很深,但自己亦不可能坐以待毙。

    郭朴原本亦是猜到刁民册的事情不会如此顺利,只是看到王治跳出来封驳,却是担忧地望向林晧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