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6 商鞅变法
    评论区</br>“俺答汗多次犯边不过是为了与明朝做生意罢了,可惜嘉靖不答应。(狗头)”</br>“北京被包围的罪魁祸首是严嵩。”</br>“没错,当时大同总兵仇鸾贿赂俺答,请求不要攻打大同,俺答于是从古北口进攻北京。然后,嘉靖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br>“嘉靖可真是个大聪明。”</br>朱元璋朱棣看的眼中冒火,很想抓住某人好好揍一顿。</br>朱棣看着胖墩墩的太子和年纪尚幼的长孙,权衡片刻,抬脚踹了太子一脚。朱高炽顺势跪倒在地,自己子孙做的孽,只能让老爹拿自己出出气了。</br>朱高煦幸灾乐祸咧嘴大笑,被正在气头上的老爹看到,又是一脚踹了下去,陪太子跪在地上。</br>朱棣越发觉得这个二儿子有点傻,大明有亡国之危,你居然幸灾乐祸!</br>朱元璋看着自己的好太子却下不去手,朱标识趣地跪倒在地,给老爹顺气。</br>后面的皇子们看到挡在前面的大哥跪下了,老爹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当即决定追随大哥的脚步,一个接一个地跪下了。</br>评论区的暴击还在继续。</br>“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诸将皆坚壁不战,不发一矢。于是俺答帅兵在城外自由焚掠,骚扰八日,饱掠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才从古北口退去。”</br>“这骚操作颇有大怂的风范啊。”</br>“历史总是在循环。”</br>“人类能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在历史中得到教训。”</br>“不过是大刀没砍到他们自己头上,不知道疼罢了。”</br>“……”</br>嘉靖皇帝自然也看到了天幕上的这些话,当时俺答扣关时,严嵩的提议他是默认的,反正俺答也打不进北京城,他在城外做什么都无伤大雅。</br>只是这件事被天幕揭露了内幕,所有人都知道了严嵩的卖国之举,他要不要小惩大诫一番呢?</br>罢了,他忙着炼丹,朝政还得靠严嵩管着,严嵩做事还是很得自己心意的。</br>正德皇帝朱厚照还不知道嘉靖是他的堂弟,但俺答扣关却是一个好借口。</br>漠北蛮夷畏威而不怀德,只有将他们打怕了,他们才会与大明“和平共处”。</br>待朕好生谋划一番,定能亲征漠北,重现太祖太宗时的辉煌。</br>【张居正企图扭转嘉靖、隆庆以来政治**、边防松弛和民穷财竭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集权,充实了政府财政,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提高了国防力量,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r>【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br>【但是,改革却触动了大地主阶级和豪门贵族的根本利益。万历十年,张居正积劳成疾,病逝后,除一条鞭法外的措施都遭到废除,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br>朱元璋:“孽障,已经有成效的改革为什么要废除呢!”</br>朱标:“那时候,大明建国都两百多年,大概是守旧势力太强大了吧。”朱标想为后代解释一二,也让朱元璋不要那么生气。</br>朱元璋瞥了太子一眼:“解决不了这些麻烦就是皇帝的无能。”</br>朱标……</br>老爹你说得对,不知道多少代以后的子孙,哪有老爹重要。</br>评论区:</br>“改革的失败很大责任在万历皇帝身上。”</br>“毕竟,张居正以首辅之身改革,他越成功便越显示出万历皇帝的无用。”</br>“万历后期几十年不上朝,是不是被张居正压狠了干脆破罐破摔。”</br>“不要被明末清初的文人们误导,万历三大征就是在万历皇帝的指挥下完成的。”</br>张居正痛心疾首,熟读历史的他,对自己的身后事早有预料。但他宁做商鞅也不愿做王安石。</br>只要自己的改革措施能够坚持下去,大明能够国祚绵延,便是以身殉国,千百年后,自己依旧会被青史铭记。</br>他这个学生怎么就没有坚持下去呢,还是得趁着有时间多管管皇帝啊!</br>【当初大骂张居正是禽兽被廷杖致残的邹元标竟然拖着一条拐腿,为张居正的昭雪奔走呼号,试图召回失去的新政,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古老的帝国大厦终于被历史的巨浪冲击得分崩离析了。】</br>正在被廷杖的邹元标:……</br>张居正:……</br>行刑的衙役,这……还要打吗?</br>【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张居正改革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革新之后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一举扭转了“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为万历年间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r>评论区</br>“王安石失败就失败在他将自己的政策看的太完美了,认为自己的改革一定能成功,而张居正却将自己看得很低,他只想尽力从各方面改变一些积弊,所以才能成功。”</br>王安石也在专注地看着天幕,将他认为有用的东西都记录下来,这个几百年后的同行者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自己效仿的。</br>这一次,有神宗皇帝的支持,有天幕的偏向,定要挽救衰亡的大宋,走出不一样的未来。</br>【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张居正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有改变明朝财税制度深层次的弊病。】</br>【王朝末年的土地兼并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流民,国库却没有足够的财政收入,无法发挥国家机关的作用。若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打破大明建国以来形成的利益阶级,重新分配各阶层的利益,便无法挽回国家的衰亡。】</br>评论区</br>“每个朝代都是这样灭亡的。”</br>“这就是历史周期律,封建王朝是避不过去的。”</br>各朝的统治者都有些惊异,王朝的灭亡居然是必然的结果,难道就没有办法挽救吗?</br>“朱由检:灾害频发,国库空虚,乱民肆虐,这正是朕面临的困局,请天幕教我。”</br>崇祯帝将自己的求教发到评论区,但并没有几个现代的观众注意到,毕竟,朱由检这个名字在非历史专业观众眼中很难与崇祯帝联系起来。</br>倒是明朝的皇帝看着金色评论,很快便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后代。</br>朱元璋恍惚了一下,“朱由检?这是朕的几代孙?”</br>朱元璋希望自家江山千秋万代,后代子孙代代相传,便早早将自己儿子子孙后代的名字都排好了。</br>朱标在心里暗暗算了算排行,疑惑道,“这似乎不是儿臣的后代……”</br>朱元璋心里咯噔一下,之前天幕提过一次万历皇帝的名字,当时他便恍惚觉得奇怪,没想到不是自己疑神疑鬼,是真的有鬼啊。</br>“这是……老四的后代!”</br>朱元璋与朱标以及所有皇子的目光一起聚集到朱棣身上。尚未及冠的朱棣一片茫然,他还没有儿子呢,怎么就说道他的后代了。</br>不知这上百年发生了何事,使得皇位从太子一系转到了老四一系?</br>朱棣反应过来,忙向朱标解释:“大哥,你知道弟弟的,弟弟一向唯大哥马首是瞻,万不敢有二心!”</br>朱棣的反应也是好笑,他不想着向老爹解释,而是先跟朱标解释,可见这个大哥在他心中的地位。</br>朱标自然相信朱棣,“四弟不必心急,大哥相信你的忠心,想来是大哥的子孙后代出了什么问题,皇位才会落到四弟一系。”</br>朱元璋也想到了这一点,这才没有处置朱棣。</br>此时,天幕关于张居正改革的介绍已经接近尾声了。</br>【工于谋国,拙于谋身的张居正,为大明续了一条命,却落得个被鞭尸抄家的下场,令忠臣寒心,奸佞狂欢,从此后谁还敢为大明奋不顾身。一个于谦,一个张居正,是大明的社稷之臣,却都被皇家抄家灭门。六十多年后,亡国之君崇祯帝高呼“群臣误我”之时,可曾想到于谦与张居正。】</br>再一次听到大明亡国的消息,明朝的皇帝们一起抑郁了。他们已经知道明朝国祚不足三百年,再次看到天幕的论断,不过是在大明的尸体上盖棺定论罢了。</br>天幕提到的几人却无法淡定。</br>景泰朝的于谦:我被抄家灭族了!</br>于谦保住北京城后,便有了急流勇退的自觉,他多次递交辞呈,却如同石沉大海,景泰帝都没有批准。</br>于谦:实在不行就装病乞骸骨,希望陛下看在我一把老骨头的份上怜惜一二。</br>张居正:我的努力仅仅为大明延续了六十年寿命,噗……</br>万历皇帝:说是万历新政,朕却没有姓名。</br>崇祯帝:没想到朕真的是亡国之君,看到天幕,那些乱臣贼子肯定会更加猖狂的。</br>评论区</br>“好可惜。”</br>“忠心义烈,肩挑日月的于谦啊。”</br>“明朝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朝代。”</br>“明朝这些皇帝没有一个特别昏庸的,但明朝就像江河日下一样,慢慢地没落了。”</br>“楼上忘了大明战神!”</br>“我大明战神怎么能没有姓名!”</br>“就是,华夏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大明战神怎么也能在亡国之君败家皇帝中排个前五吧。”</br>“噗……”</br>原本看到“大明战神”,明朝初年的众人还以为这是一位武功卓越的皇帝,朱元璋和朱棣都在想:凭朕的武功定然就是这个大明战神,后代还能有比朕更厉害的皇帝吗。</br>这个称号还不错,稍后就让史官记到起居录中。</br>没想到居然是反讽……</br>还好,只是在心里想了想,没有说出口。</br>不要让朕知道这个大明战神是谁,不然朕一定要让你在出生前就人道毁灭。</br>明初的皇帝们在心中如此血腥的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