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也自然想到了隐秘之处,遂拱手作揖道:“由此可见袁绍色厉胆薄,绝非世之英雄也,夫英雄者,当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唯有玄德公能上当天地之心,下为元元所归,卯金修德为天下之所望哉。”
荀彧真心实意地说道。
他有时也忍不住感慨良多,幸好当初没有应曹孟德的邀请前往兖州东郡为长吏,好在机缘巧合来到青州拜见卢公,又见到了刘使君。
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让他终于下定决心留在平原。
否则不知还在哪里整日蹉跎岁月,更不会得使君重用,常以挚友相待。
为人臣者此生若逢这般明主,夫岂有何求而哉。
荀彧感慨着,不禁想起了郭奉孝的择主之言:“大丈夫有毕生之忧,无一时之患,情如流水,逝去难归,丈夫何必自取哀愁,只求毋效力于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之主,为世人所笑所怜。”
想到郭嘉,荀彧则立马作揖道:“使君,袁绍分兵两地,当为我军可乘之机也,而随军征战献计献策,又举无遗策,天下却莫知其不可当者,莫过于荀公达。”
“若调度公达前来随军,为使君弥补缺漏,必能敌河北智略之士如:许攸、沮授、辛评、逢纪、田丰等人。”
荀彧举贤不避亲,在这种紧要关头,宁愿举荐将荀公达调回平原,也不想避亲去推举好友郭奉孝为主参军幕僚。
因为他深知郭嘉的心性,极其喜欢冒险击敌,而使君只要觉得状况合理也会兵行险要。
这个时候最好召回善于临阵决断的荀公达,才能更好为使君拾遗补缺。
让他在雒阳渡口乘船顺流而下,不用多久就能赶回平原郡,也比调郭嘉方便多了。
刘备闻言顿时笑了笑,轻拍了荀彧的肩膀,遂说道:“文若无需担忧,我早已书信公达返回平原,算算路程应该就在这几日了,河北智囊众多,中原与江淮又岂无善于巧计策略之士乎?”
刘备转身对站在不远处的鲁肃招手笑道:“此乃江淮帷幄运筹之士,徐州鲁肃鲁子敬。”
“东城人士鲁子敬见过颍川荀君。”
鲁肃不卑不亢的见礼道。
荀文若之名他早有耳闻,在青、徐、兖、豫四州之间名传盛广,此刻又领二千石的济南相之职,兼青州佐官留典州事,负责统管调度后方。
在玄德公南下徐州之际,总领青州郡县大小事务,可见对他的信任远居于众多幕僚掾吏之上,可比昔日太祖高皇帝之萧相。
荀彧也忍不住仔细望着头扎纶巾,身材高大的鲁肃,见其孔武有力恐怕又是如崔季珪那般,身怀一手极好的剑术罢。
“颍川荀文若见过东城鲁君。”
荀彧语气温和的施礼道。
刘备将两人引见过后,带着他们踱步说道:“云长在东郡择锐战辅卒,编练成突将营与无前营共计三千七百五十二人,再加上梁都营与横枪营的近四千余人皆为战兵,加分散驻扎兖州各县军府的战兵,已不下于万八千人。”
“而在青州的虎贲骑的重骑四百三十二人,轻骑六百五十七人,哨骑四百一十三人,征讨河雒以来虎贲骑非但没扩增,反而折损了不少弓马娴熟的军士……”
刘备说话时不由停顿一番,心里略微心疼。
这都是他精挑细选的骑军,折损战殁了百六十七人,不是负伤而是直接战死。
强压下情绪,刘备复说道:“眼下平原郡有先登营、射声营、铁甲营共计六千余人,现今我打算把锐冲营再扩增精锐辅卒为战兵至千余人,那时青州各处军府就有满两万战兵。”
“我决意河北之战,青兖征调战兵三万,辅卒六万余,征青、兖、徐三州运送粮草、军械、辎重民夫十五万,再征召剩余辅卒坚守住两州邻近河北的诸县。”
“大军分两路进军,云长攻魏郡、赵郡国、巨鹿郡,我则亲率青州军攻甘陵郡国,直扑安平郡信都,此战要么不打,要么就以动如雷霆之势一路打到幽州,不至涿郡绝无撤兵之言。”
“无论他袁本初找来乌桓人、鲜卑人,甚至是匈奴人助阵,不管多少人,只要敢来定要将他们全部砸碎在河北。”
刘备目光一凝,杀气腾腾地说道。
“可先发讨袁氏檄文告知河北豪族、士族,但凡敢有出部曲与钱粮依附袁绍,而反叛汉家者,无论宗族名望人数多少,皆以族灭处置。”
这一战要彻底把袁绍打为谋逆之臣,只要敢从袁氏而抗拒汉军者,管你是不是门生故吏,还是利益所趋,只要予以顽抗不投降,那就只好杀一儆百,先拿十家、二十家、甚至三十家开刀。
什么时候给了他们一种随袁氏谋反也会不被追究的错觉。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在汉初敢反叛者均夷三族,而他刘玄德留有情面,只诛祸首一宗族罢了,不牵连无辜者。
大汉从高祖时起,养贤士大夫四百余年,结果这群人变成了越养越会来挖汉家根基的蠹虫。
恰好此刻大多数抱团在河北,那就省得他去各地找。
说到这里,刘备驻足打趣笑说道:“河北之战,犹如虫害啄梁木尔,北伐之事非灭袁氏,乃为灭蛀虫,只为重栽树木得以新生。”
荀彧沉默片刻,然后拱手说道:“使君为匡扶汉室而诛杀奸邪之徒,当为天下之昌也。”
谁叫玄德公说得很有道理,他荀文若也没有办法劝阻,况且此乃争天下之事,又哪能对敌心慈手软,即使杀戮再多,也只能怪他们自己死到临头也不投降。
这么喜欢做袁氏的门生故吏,那还不如从袁绍于九泉之下,还能留下点名声。
荀彧心底虽这么想着,却还是有些担忧已经迁移到邯郸的荀氏宗族子弟。
暗暗念道:“你们千万别在关键的时候选错路啊。”
而一旁的鲁肃则没有建言,毕竟刚来青州对各处不熟悉,过于频繁献策,会给人留下抢功的印象,将来容易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