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映雪从小见过的阴谋阳谋还真不少,此时候听了这样的事情,也觉得是有人在暗中害自己多一些。
可是时映雪反正也想不到究竟是谁要害她,更何况这流言说的是两条龙。
她与浮乙结成本命契约也不过这一两日的事情,怎么可能这么快就传了出去,是谁在一旁瞧见了,还是暗中窥探许久?
想来想去觉得也只有一个可能,毕竟当初浮乙与他是在龙窟之中结成契约的,后来他便与涟漪一同在偃魂空间之中休息,再没出来过,那么传出去这个消息的人至少是在龙窟之中出现过。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那逃走的鬼王,兴许他原本就是受人指使而来,如今得了消息便走了;
二则是那几个被浮乙与涟漪杀死的元婴修士,大约他们身上有些不知道的秘法,将消息在他们死前递了出去。
不过时映雪觉得前者的可能性要稍大一些。
毕竟那几个修士生前绝对只看见了浮乙和涟漪,等时映雪出来的时候那几人已经死透了。
鬼王……
时映雪现在已经对这个字究极敏感了。
她有一种预感,自己身边近来发生的这些鬼事,彼此之间一定有些她想不通的关系。
从自己在那片大陆遇到的第一个小鬼儿开始,到自己在密林边缘与实力尚且一般的塔主决斗,再到为许平儿寻明伍报仇被塔主认出,再到魄海仙会有鬼修放出了那只变异的乌云虎,到如今自己在昏迷之中又被鬼王袭击,最后还传了个这种杀人诛心的消息出去……
要是没有人在背后针对她,时映雪肯定是不相信的。
就仿佛她已经置身在一个漩涡之中,这个漩涡越来越大,凶相毕露,可她还是抓不住到底有谁要害她?
还是时映雪自己疏忽大意了,总觉得危险没有扑到眼前来,就忘了未雨绸缪。
在她上一次意识到那塔主对她颇有熟悉的时候就应该立即着手查探,更应该对自己加以警惕保护,这一次鬼王来袭,是有涟漪和浮乙在她身边保护着她,下一次还会这样好运吗?
想到这里,她的浑身不禁一阵紧绷。
时映雪一边御剑往师门的方向赶去,一边在路上仔细思考究竟这些事情之中有什么是相同的,又有什么是相关联的,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方法来找出这背后究竟是否有同一只黑手。
当初那个小鬼修,时映雪记得他死前曾高呼自己的名字,“曾白”。
这个名字虽然不是什么少见的名字,其实是大陆上叫曾白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可这至少也算是一条线索,她应该留心一二。
再者,时映雪记得塔主是认得出她是云浪道弟子的,更甚者晓得她那一招剑诀是从北斗剑派的非夜那里偷学来的,而非云浪道本身所有,这足以证明他对云浪道,对时映雪,对北斗剑派都有所了解,这个人会是谁呢?
这样清楚,他难道还有一个光明正大的,各大宗门之中的身份吗?
当初打斗的时候,时映雪捡到了此人身上碎裂的玉牌碎片,也可从此入手,查一查这块碎裂的玉牌究竟是什么材质,毕竟各个宗门所用玉令的材质不一,假如时映雪的上一个设想成立,说不定就能摸到此人明面儿的宗门是何处。
还有一条关键线索,就是在时映雪还是开光境界与他一战的时候,塔主的境界分明与时映雪差不多;
而等到鬼修大会,时映雪的境界丝毫没有长进的时候,塔主的境界就已经甩了她几条街,高出去了不少。
就这个修炼速度已经十分诡异,时映雪的印象之中能有这般速度的,只有非夜那个变态。
时映雪不是没有怀疑过非夜。
此人确实一直很针对自己,也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来的仇恨感。
非夜的修炼速度也快的令人发指,当称为今世第一天才。
如果塔主就是非夜,那也可以非常顺理成章地解释,他为什么能够看穿时映雪的伪装,知道她就是个女的;
也能够解释为什么他一眼就能看出时映雪所使的那一招剑诀是偷学的北斗剑派的剑法,毕竟当年非夜在极西隔壁使出这一招的时候,时映雪在一旁偷窥还被他发现了。
但若是非夜,凡事也要讲究一个因果与因缘际会,总不能是因为当年两人一同在百里健手下学习而百里健更喜欢自己,他就心存不满,耿耿于怀了这么多年吧?
而且那时候时映雪与塔主一战,有仔细地看到此人的双眼与其身上的气质,确实与非夜十分不同。
虽然说时映雪并不喜欢非夜,但不可不承认非夜的皮囊生的十分翩翩君子,他身上大部分时候也没有十分暴戾或是邪肆的气息。
但那塔主就很不一样,虽说他戴着面具时映雪看不清其面目,可他一双眼睛十分漂亮,是一种与非夜截然不同的美丽,他说话也实在难听,眉目之中又很有些从骨子里头散发出来的邪恶感。
再者说,非夜显而易见是北斗剑派的弟子,是个人修,而那塔主浑身鬼气是个鬼修,北斗剑派如此绵延万年的名门大派,怎么会连自己的弟子是个鬼修也看不出来?
除非只有一个原因,他原本是个鬼修,却隐藏了自己的实力,混迹在一群人之中。
但是这个猜想过于不现实,要知道鬼修和人修的界限是非常明显的,很多东西用肉眼就能够分辨,是法宝也掩盖不了的。
再加上连涟漪都说了,非夜是个狼崽子,他体内有狼妖的血脉,人,妖,鬼,三者共存,这得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难以想象,无法理解。
不过非夜本来就是个危险人物,时映雪觉得自己警惕一些也好。
毕竟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嘛。
她心思重重地回了宗门,没想到刚刚才在历练处报了道说是自己已经回来了,就见掌门身边的小童来寻她,说云鹤掌门要见她,有要事相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