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九三三章 安民开垦
    如果说地盘大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奏章,那李荩忱并不后悔。

    一统南北并且为华夏开疆拓土,本来就是他的职责。

    逆流而上两千年,来到了这个世界,这职责就不可推卸。

    李荩忱从不悔恨什么,也不会因为自己这一路走来的惊险艰难而抱怨什么。更何况自己现在已经走在万人之上的位置上了,也没有什么好抱怨和悔恨的。

    李荩忱还是很佩服秦始皇以及朱元璋、雍正的,真不知道这些勤政狂魔们,日子到底是怎么过的。秦始皇太远了且不说,雍正据说是一天到晚都在批阅奏章,难道这就是他儿子少的原因么?

    这样的皇帝是值得尊敬的,至少他们真的想为天下人做些什么。

    李荩忱当然也要做什么,但是他所做的没必要非得通过勤奋批阅奏章的方式。身为皇帝,李荩忱也不想成为维持天下稳定的工具人,皇帝最重要的不是勤政,而是能够为天下带来更好的改变,让天下人感受到生活在变好。既然生活在变好,那么就算是你不勤政,大多数的人也不会反对你。

    更何况一个人就算是有通天的本事,也不可能真的一个人顾全天下大局,妥当的任用人才,让他们帮助分担压力并且发挥所长相互弥补不足,最终让社会各界都能稳步发展,这才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

    古人常说的垂拱而治,就是这个意思,垂拱而治并不代表皇帝什么都不做,而是皇帝要做比事无巨细、批改所有奏章更加重要的事,时间和精力都被大量的奏章耽误掉了,那社会上的改革又应该由谁来负责呢?

    历史上清朝康乾三代帝王实际上都不能说是昏君,甚至很是勤奋,纵观华夏历代帝王。不论华夷,有一说一,这三位也都是勤奋负责的了,就算是不怎么靠谱的那位“十全老人”,文治武功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个没有办法摸黑。

    但是也正是因为在他们的统治下,华夏并没有真的在整个世界上走在前列。他们的勤政让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变通,甚至还主动去拒绝变通,认为这将影响到他们努力维持的稳定,殊不知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曾经在社会各个阶层上都落后于东方的西方完成了反超。

    李荩忱并不能怪罪说华夏后来的一切都是因为这些所谓的明君导致的,但是至少他们作为统治者、作为整个时代的最高决策者,的确要为他们的失职承担责任。

    李荩忱不能做这样的统治者。

    引领变革,总比一成不变最后等着被革命来的好。

    李荩忱的注意力重新回到奏章上,鲍兴已经把从奏章之中先拿出来几本递给李荩忱:“陛下,这是农部关于北方屯垦的奏章,还请陛下先过目,青州、河南、淮北等地的奏报附在后面。”

    北方一直都是华夏最重要的粮食来源地,现在大汉虽然积极推进江南乃至于岭南等地的农耕,南方得益于气候条件,收获也更多。但是受限于南方的人口数量,南方能够提供的粮食数量终究没有办法和北方相比,而且现在南方发达的工业也需要足够的劳动力,更是进一步弱化了南方的耕作能力。

    朝廷现在对农耕也依然有足够的劝导政策,以让百姓还不至于完全把耕地丢到脑后,再加上不少人也不愿意舍弃自己的土地,所以大汉南方还在保持着相当规模的耕种,不然的话人都跑到工坊去了,谁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地?

    南方的耕地能够满足现在南方的需求,但是军队继续向北方发动进攻,南方的耕地可就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从岭南到河南,路途实在是遥远不说,而且一路上消耗的要比能够送到军前的多得多,因此再依靠南方耕地得不偿失。

    抓紧回复北方的农耕,是当务之急。

    好在北方农耕的底子还是很厚的,诸如青州、河南等地,自古以来就是华夏耕种之地,在北周的统治下,这些地方也依然贡献了很大份额的粮食,因此一切只要按部就班的重新开始就好了。

    汉军这一次北伐,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突然发难,然后以雷霆犁穴之势快速向北推进,除了沿途几个要塞让汉军脚步有些迟缓之外,其余普通州府,几乎没有起到任何的阻碍作用,基本上汉军杀到城下,周人官员要么投降、要么挂印封金早早跑路,没有人会天真的螳臂当车。

    因此北方的农耕基础并没有受到摧残,对于大多数的老百姓甚至州府中的吏员们来说,就是换了一个父母官,甚至就是换了一面旗帜,天还是那个天,日子还是那个日子,生活并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只要这一方天能够庇护自己的安全,那么是谁坐在上面有有什么区别呢?该交赋税就交,该过日子就过。

    等到大汉的医疗、教育和慈善等等开始延伸到这些社会末端的角落里,也已经至少是几个月甚至几年后的事情了,此时的百姓并不知道大汉和之前那些走马观灯一样换来换去的帝王有什么区别。

    甚至他们不需要朝廷能够保护他们的安全和温饱,只要不拉壮丁就好。

    所以这些地方的农耕恢复是很简单的,甚至说是“恢复”都不对,一切都如常,地方吏员们也都乖乖的继续配合州府和朝廷展开工作,上面的天换了,但是他们的日子还是他们的日子。

    十多年前,北周一统北方,是如此,现在亦是如此。

    朝廷想要建立起对地方上的统治,自然离不开他们这些有经验的吏员。

    基层的人都还在,因此李荩忱对青州等地农耕的恢复并不担心。需要他和朝廷操心的,还是淮北、洛阳周边等地的农耕。这些地方长期以来都是南北或者东西方向上对峙的前线,从北齐到北周都进行了坚壁清野,再加上连年的战火,周围的农田早就已经荒废,李荩忱甚至站在洛阳城头上都能看到城外群山上郁郁葱葱的森林。

    要知道在两汉和平时期,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城外阡陌纵横、庄园密布,怎么可能和现在这样?

    洛阳作为一处重镇尚且如此,淮北就更不用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