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4章 林河,自以为是主角
    画面一转。

    用偏黄的色调,来表现这是回忆、是过去的场景。

    大操场上,学生们黑压压地一片,人群有些起哄。

    喧闹,议论纷纷。

    主席台上,姜佑曦自弹自唱,老师们手忙脚乱,校长生气地拿着话筒说“这位同学,你赶紧下去,不要捣乱了。”

    姜佑曦扮演的主角抢过话筒说“我不是在捣乱,我是在制造一个美丽的高中回忆。这样以后你们就能告诉身边的人,你们曾经和大华国的音乐教父是高中同学,而音乐教父在开学典礼上给你们弹唱了一首特牛哔的歌。这难道不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回忆么?”

    当然,很快他就被老师们扭下了主席台。

    仅仅只看了1分钟,杨立奇已经被吸引住了。

    怎么说呢,这部电影的开头没有任何炫技,就是很平实地进行交代。

    但是通过镜头运用,通过几句关键对白,在1分钟的时间里,就已经把主角的形象刻画得非常清晰。

    而且让人有期待感。

    这个在开学典礼第一天就发出狂言要做“未来音乐教父”的少年,这个立志要靠音乐谋生的少年,这个别人眼中的傻子,究竟会怎样狠狠地抽那些看不起他的人的脸?

    杨立奇觉得,应该没人会怀疑他能否做到吧。

    因为他哼的那首曲子虽然并不完整,但是旋律非常棒。

    从这一点来看,普通观众也会觉得,这个少年虽然有点狂,有点不通人情世故,有点脱线。

    但他是真的有实力,只是别人不了解而已。

    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自然地选择了站在少年这一边,准备去对整个世界竖起中指。

    或者换句话说代入感已经有了。

    ……

    “代入感已经有了。”著名影评人“李三鸣”摸了摸已经长出密密麻麻胡茬的下巴,自言自语。

    作为著名影评人,他当然不是什么片都会去看。

    不过收了钱,就得办事。当然,业内都知道,他从不恰烂钱。

    如果他讨厌一部电影,给他10万他都不会写影评称赞。

    除非给100万。

    而且海明威的《百花深处》,他也看过。

    圈子里大家有共识,这部短片老牛哔了。

    仅仅用10分钟,讲了一个很短很短的故事,可是却能深深地打动观众。

    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剧本好,立意高。

    但也可以看出导演的技术很扎实。

    有这样功力的导演,真的不多。

    而且,这部短片不仅仅是剧本好。

    他们这些专业影评人,自然能从中看出很多东西。

    额,虽然受到题材、篇幅、资金的限制,《百花深处》没有太多炫技的东西。

    但在平实之中,却能窥见导演的“内功”不错,基础打得很好。

    所以可以这么说,光凭一部《百花深处》很难去判断海明威作为导演的上限。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海明威的下限不低。

    因此在圈子里,不少影评人都对《那些年》挺感兴趣的。

    他们感兴趣的不是《那些年》会讲一个什么故事,而是想通过篇幅更长、投资更多的《那些年》,来判断海明威的导演功力到底能打多少分,上限在哪里。

    而且,《百花深处》终究不是商业向的。

    《那些年》却是一部商业化电影。

    是要付费点播的。

    商业化电影的叙事套路、风格,都和文艺向的电影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让李三鸣简单地说,文艺向的电影就是要带着观众去经历,去感受,去体悟,去思考。

    而商业化的电影呢?则是利用感官刺激,让观众或者大笑、或者紧张,或者爽、爽、爽到底。

    从开头这一分钟多点来看,李三鸣觉得这部电影的开头是成功了。

    代入感,是让观众乖乖地坐着看完一部电影的重要因素。

    有了代入感,才会分享主角的痛苦和喜悦,才会为主角感到紧张,沉浸在剧情之中。

    《那些年》的开头这一分多钟,塑造人物非常成功,短短的几个镜头和几句对白,就让主角的性格鲜明起来——虽然还不够立体,但是已经很有辨识度,足够吸引人了。

    因为主角展现出来的这个形象,非常具有代表性。

    不是指主角喜欢玩音乐。

    而是,比如“我以为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这样的”、“但实际上,我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成年人,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想起自己少年时的心情,而会心一笑。

    而年轻人也会心有戚戚。

    因为这是几乎每个青少年都会经历的,自我认知与他人对自己认知的冲突。

    还有,主角喜欢音乐,有着似乎很狂妄的梦想。

    虽然,表现形式有点夸张。

    但电影本就是艺术的夸张。

    说实话,人不狂妄枉少年。

    谁年轻时没有一点不切实际的梦想呢。

    谁年轻时没被嘲笑,没被误解过呢。

    海明威正是找到了这些最有共性的东西,才能让观众很快地产生代入感。

    同时,对白里的一些用词也挺有趣,不死板,很有生活气息。

    镜头回转到当下,姜佑曦扮演的主角身处数十、上百名学生中。

    然后画面定格。

    这副画面中,有人骑自行车,有人坐在父亲的摩托车后座,有学生在走路,有男生女生偷偷摸摸地牵着手。

    众生相。

    姜佑曦的头顶出现字幕林河,自以为是主角。

    这字幕明显是手写体,像一个普通高中生的字迹,不算多好,但是很奔放。

    给人的感觉是,这是主角自己写的字。

    李三鸣又忍不住嘴角抽了抽。

    然后画面继续流动。

    在接下来,海明威继续用简洁明快的手法,寥寥几个镜头和画外音,就很生动地介绍了男主角的四个朋友。

    男配1,喜欢漫画的肥宅,成绩不好,经常受辱,家人也不支持他画漫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梦想。

    男配2,电子游戏高手,喜欢夸夸其谈,成绩中等,很会察言观色,会做人。

    男配3,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有点书呆子气,老师家长都很喜欢。但私底下也会偷偷地逃课、抽烟。

    男配4,认识很多不良学生,甚至认识校外的不良团伙,脾气暴躁,粗鲁,但是讲义气。

    “我们其实没什么共同点,稀里糊涂就成了朋友。额,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共同点。至少,我们都喜欢同一个女孩。”

    此时画面回到之前那两个女生聊天的场景,定格。

    然后镜头拉近,让那个清新脱俗,好像小仙女一样的女生占据了几乎全部的画面。

    李三鸣暗赞这个镜头太美了!而这个女主角的颜值也经得起考验。

    这么放大了看,也没有丝毫瑕疵,美得仿佛从天上跌落人间的仙子。

    然后旁边出现字幕,用的仍然是手写的字体温欣然。

    然后这三个字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抽走(特效),换上另外几个手写的字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还画了一个方向箭头。

    紧接着,“那些年”三个字从上方坠落,落在“我们”之前。

    于是完整的片名就在这里出现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

    李三鸣点点头这种方式还挺新颖的。

    随后是一些学校生活的画面作为过渡,同时屏幕上出现出品方、主创人员的名单等。

    经过了开头的几分钟铺垫,这个时候节奏稍微缓一缓,让观众意识到,接下来就要进入正题了。

    李三鸣觉得,一直到现在,这部电影都能牢牢地吸引住自己。

    并且怀有期待感继续看下去。

    而自己的口味,其实是比较挑剔的,毕竟作为影评人,看了太多的电影,鉴赏能力也比普通观众高。

    连自己都被吸引了,可想而知,普通观众应该也会受到吸引吧。

    现在,李三鸣只想抛开“影评人”的身份立场,先好好地欣赏完这部电影。

    等二刷的时候,再来观察细节,写影评吧。

    接下来的的剧情,进展很快。

    毕竟只是一部53分钟的微电影,不可能像王家卫那样慢悠悠地叙述。

    杜采歌在拍摄和剪辑的时候,也不会去考虑什么“每个镜头都要有韵味,有意义”之类的正确的屁话。

    他考虑的是“用最短的镜头,尽量完整地讲述故事”。

    就这样。

    在开场花了不到3分钟对重要人物做了简单介绍之后,主角林河骑着自行车终于来到学校。

    而这一天,班主任又对全班的座位进行了调整。

    因为都是高中生,处于发育期,有的学生一个学期就长了十几公分。

    另外,班主任也觉察到有些学生之间似乎出现了早恋的苗头,对这样的自然要拆开。

    是的,林河所在的永辉中学,都是男女同桌。

    换座位的过程,是全班学生在教室外排队按高矮站好,然后每次进去一组女生,接着进去一组男生。

    这样能保证男女同桌。

    当然,由于男女数量不同,男生略多,所以有几个倒霉男生的同桌是和他们一样倒霉的男生。

    无巧不成书。

    在这次重新分配座位时,面无表情、但心中暗爽的主角林河理所当然地和他暗恋的女孩,校花温欣然成为了同桌。

    一段青春故事正式开始了。

    李三鸣职业病又犯了,轻声说“矛盾冲突点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