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32章 3.6演唱会的重大意义
    杜采歌在短时间内要参加的葬礼不是一场,而是两场。

    3月6日开完演唱会,3月9日陈帆大哥就与世长辞了。

    群里的鬼脸乐队老歌迷都凑了些人情,杜采歌等也有所表示,至少让他的遗孀、儿子不至于艰难度日。

    他还征得了陈帆遗孀的同意,让摄影师全程拍摄了遗体告别和最后葬礼的过程。

    从中可能会剪取一些镜头,放入到“老男孩导演最终剪辑版”中去。

    这不是杜采歌想消费死者,其实陈帆的事,也带不来多大的流量。

    他这么做,只是因为,陈帆已经是“老男孩”电影的一部分了。

    没有陈帆的结局,这部电影就不完整。

    最终,电影的收益里,也会有一部分拿出来给陈帆的遗孀,这是双赢。

    颜思敏的丧葬事宜,杜采歌没操太多心。

    有大华国首富——颜颖臻这个组织能力超强的女人在,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他只是以家族朋友的身份,出席一些必要的场合。

    然后就是陪伴和安慰采薇,有时也会把肩膀借给偶尔流露出脆弱的颜家的女儿依靠一下。

    其实本来“大华国流行音乐赏”的筹备委员会那边也还有不少事需要他去出面,公司里更是有千头万绪的事。

    但是死者为大,这几天时间,他还是老老实实地,先忙完这两场葬礼的事。

    其实很久以后回过头来看,人们会发现,2009年3月6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间,对于大华国的音乐,对于大华国的电影,都是如此。

    特殊在什么地方呢?

    以前大家只是觉得,哎呀海明威很有才华,写了不少优秀的歌曲,捧红了很多歌星,经常霸榜什么的。

    可是在3月6日之后,演唱会上的歌曲将各大音乐平台的热歌榜、新歌榜前10名一网打尽,这种现象,令各路媒体人都短暂地失声,那些一直关注榜单变化的歌迷也只能揉揉眼睛,再揉揉眼睛,还是不敢相信。

    这是史无前例的事情。

    以前海明威在用“林可”这个马甲混的时候,也发表过不少优秀的歌曲。

    但那个时候,乐坛还算是百花齐放吧,虽然林可开得最艳,抢走了别人不少的风光,但不可否认,当时还有不少优秀的歌曲。

    而时间进入到年之后,资本的力量席卷了乐坛。

    歌迷们听到的,不是他们想听的,不是他们觉得好听的,而是资本塞给他们听的。

    某小鲜肉发表了一首新歌,空降排行榜,首日下载几十万次,成为本月最热歌曲。

    你不听?你觉得不好听?资本控制的媒体告诉你,那是你的审美过时了哥们,赶紧纠偏吧。

    某小花发表了一首新歌,各种被乐评人尬吹,在综艺上频频露面。

    你觉得那首歌的歌词没什么意思,没有内涵,纯粹的口水歌。

    资本控制的媒体告诉你,是你ot了,现在就流行这样的歌,全世界的音乐风格都在变化,这首歌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新风格,并且获得了成功。

    你就算觉得有哪里不对,可也只能将信将疑。

    可这时候,海明威又出现了。

    他带着他的新歌走来了。

    他告诉你,媒体尬吹的好歌,和真正的好歌,还是有区别的。

    被花钱打榜打到前几名的音乐,和真正能打动人心的音乐,是有区别的。

    哪怕就是那些混粉圈的,为了支持自己的偶像,会花钱把偶像的新歌买次。

    但真正在他的播放器歌曲列表里循环播放的,还是海明威的歌曲。

    于是歌迷们回味过来卧槽,原来我们都被骗了。

    媒体告诉我们,我们以前听的音乐,我们以为是sh,但其实是好音乐,只是我们不懂欣赏。

    现在我们才发现,原来那真的是sh。

    在鬼脸乐队演唱会上出现的歌曲持续地霸榜,不是因为逐梦互娱花钱刷了,而是因为歌迷们真的想听,因为这些歌真的好听。

    在青鸟音乐的互动评论区,在各个论坛、贴吧、微博,人们讨论着演唱会上的一切。

    探讨着“假行僧”的寓意,讨论“执着”的内涵,对“春天里”所蕴藏的那些意向进行争论……

    在乐坛,海明威复出以前,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的盛况了。

    大家讨论音乐,不是在讨论音乐本身,而是在讨论唱歌的小鲜肉/小花旦漂不漂亮,有什么花边,和谁组成cp,他/她多么敬业,高烧88度还在带病坚持工作……

    对于大华国的乐坛来说,鬼脸乐队36演唱会其实代表着一个转折点。

    从此,歌迷们不甘心于再受制于资本精心打造的信息茧房。

    而是会努力地寻找真正优秀的歌曲。

    真正的,喜欢音乐的歌迷群体,和粉圈彻底地撕裂。

    当然,这个转折所导致的结果,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感受到。

    这是在音乐领域的特殊性。

    而在电影领域,鬼脸乐队36演唱会同样是有特殊的意义。

    这是蔚蓝星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电影与现实的联动。

    大家不会知道,杜采歌的灵感来源于地球上的一些伟大作品文学方面的代表作品是《忒休斯之船》。

    以及大名鼎鼎的美剧《黑镜》。

    这两部作品,它们特殊在哪呢?特殊在它们的交互性。

    尤其是《黑镜》,《黑镜》的电影版《黑镜潘达奈斯基》是借鉴了rp游戏里的一个理念你的不同选择,将导致剧情不同的走向。

    当然,在《黑镜》中,这种借鉴还非常原始。

    其实《黑镜》也不是第一次做这种尝试,在此之前,《晚班》和《底特律:变人》都有像rp游戏一样的多重结局。

    还有《穿靴子的猫》,尝试了互动形式,观众可以选择,是让穿靴子的猫亲吻他的朋友,还是仅仅握个手。

    《黑镜潘达奈斯基》做得更加激进。

    影片可互动的情节设置从开始一直贯穿到结束,电影开场大概两分多钟之后,画面底部便上浮出下一段情节发展的双向选择,并配有10秒倒计时——如果你不触动任何选项,系统会自动为你选择。

    虽然这部电影在市场和口碑都遭遇惨败,但是这给了杜采歌灵感。

    所以他大胆地,把电影与现实进行联动看完电影后,观众们的选择决定了会不会有演唱会。

    歌迷们和鬼脸乐队在演唱会上的表现,决定了电影的最终走向。

    杜采歌觉得,《黑镜潘达奈斯基》的尝试是将电影变得游戏化。

    这一方面增加了电影的制作成本,另一方面,也是没考虑到电影观众的心理特质。

    一个人在准备进行观影时,和准备进行游戏时,他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

    关于《黑镜潘达奈斯基》有一个获赞数量很多的评价是“作为游戏娱乐性太差了,作为电影的话情节又过于粗糙”。

    所以杜采歌是尝试了另一种互动。

    为什么一定要搞互动、搞交互?

    因为这是尝试让观众更加投入。

    当观众亲自参与到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他的心理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获得的体验,也会更加丰富。

    杜采歌不清楚,“交互式电影”会不会成为未来电影的一种主流形式。

    但作为一名年轻的,新锐的导演,他想做一次大胆的尝试。

    幸运的是,这次尝试取得了爆炸式的成功。

    而“老男孩”的成功,让整个电影市场的从业人员,都被吸引了过来。

    许多人得到了灵感启发,不时有消息爆料,说某个大导演考虑在新片中做出交互环节,让影片和现实进行联动。

    当然,要怎么去实现联动,这是一个深刻的话题。

    杜采歌很高兴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带给别人启发。

    他从来不想当一个独霸电影市场,唯我独尊的导演。

    他更希望的是,自己能和一群同样有梦想、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导演,一起开创一个电影盛世。

    而一个电影盛世,绝对不能只有一个类型的电影,需要百花齐放。

    他自己有擅长的题材,也有不擅长的题材,毕竟他没有“满分导演系统”,有偏科也是正常的。

    在忙完葬礼后,宋葭带着杜淑雯找了过来。

    “小叔,杜爽他现在有一个假释的机会,但是需要你帮忙。你能不能过问一下呢?”宋葭小心翼翼地说。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