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十三章 辨经
    明远回禅房想了很多,他也准备离开了。。。

    他不能像五灵观师兄妹那么自由,也没有一个好的师叔带自己走。所以只能用比较正常的出寺方法。

    文僧出寺游历是有条件的,首先就是考试,明远是学渣,首先排除这个。其次是辨经,说直白点儿一个是笔试一个是面试,按经验讲,自然是面试更容易。

    他也确实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也准备这么做,于是明远去找了还未出发的明哲和已经回寺的定颖小和尚,把他们的讲义都弄过来,他觉得首先自己要做的就是能够听懂看懂经文上说的是什么。

    明哲对自己师兄想要出寺表示了支持,他本来以为这个只会混吃等死的师兄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出寺了呢,要是师兄也出寺了,以后说不定也会有再见的机会。

    定颖小和尚根本不信,他觉得师兄终于疯了,受不了一直倒数的打击,准备烧经书玩儿,还第一个对他伸出了魔爪。。。所以他屁颠儿屁颠儿去寺里找了许多师兄弟们的讲义一起借他,他打不过师兄,所以准备多叫一些一起上。。。明远没在意小孩子的想法,能借来更多的讲义当然更好,集思广益嘛。。。

    接下来一个星期里明远几乎不眠不休的研读这些讲义,着重就想搞明白这些奇奇怪怪的文言文在讲什么,然后,他悟了。。。原来佛就是讲一些奇奇怪怪的话,然后去忽悠人们感激涕零一心向善的啊。。。

    这个他擅长啊,前世饱读心灵鸡汤,毒鸡汤的他拿下这个当然不在话下,突然就更有自信了!!所以着重弄清了几本主要经书的核心价值后,他休息了两天,准备好好消化一下,先去寺里报个备,明天就开始辨经了。。。

    第二天一早,寺院门前就已经盘坐了八个蓝衣僧人,这是有人要用辨经出寺的景象,已经好久没见过这种场景了。三三两两的看热闹的僧人们不一会儿就聚集了起来。

    明远当然不可能让师叔们早等,事实上他也很早到了,不过辨经是要等到晨起的第一声钟声响起才能开始,所以他现在其实是躲在人群中的。等到钟声响起,僧人们又散去了不少,他们不少都是有早课的,没有看到今天的那位主角虽然有点儿遗憾,但不少还是走了,这时明远才从一众弟子们中走出坐在了师叔们面前。走在最后的定颖小和尚瞪大了眼。。。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明远,你可知此番何解?”第一个僧人问道。

    “回师叔,此为《维摩诘所说经》的第一卷第一篇佛国品第一,《维摩诘经》讲的是佛在此世,唯求自心。想了生死,想成佛道,可以求心可以求己,唯独外力它不可仰仗。那些外道法门归根到底只是方便法门,而非究竟法门。究竟法门只有自度,才能自了。它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的方法。”

    “佛说“一时”,就是那时,就是这时,就是没有时间,“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是地点,“毗耶离”是维摩居士所在地,是广大庄严之地。“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是记载当时听法的人数。“众所知识”,菩萨的学问道德成就为众人所知、所景仰,因为“大智本行,皆悉成就”,大智慧成就般若的解脱,便可广为世人所知。。。“为护法城,受持正法”,有如城墙般的护法,能住持正法,承先启后。“名闻十方”,就是名声远播。世人都求名和利,那菩萨又为何要名呢?此名非彼名,菩萨受业障,承因果,济世之心无畏无难,才为世人而知,这本身就是一种受难而得的福报。“众人不请,友而安之”,你不去找他帮忙,他却自己献身于众生,更难的是能“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有如此修养的菩萨,才能挑起佛、法、僧三宝的重担,不使佛法断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魔有四种:烦恼魔(欲魔)、身魔(五阴魔)、死魔、天魔,把这四种魔都降伏了,才为修道。不为外物所困,才能降伏心魔。五祖有言,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五阴魔,或起不起是烦恼魔,根本无明也是烦恼魔。不为外道所惑,不是抗拒外道,排斥外道,“法门无量誓愿学”世尊成佛之前就因为学遍了各种外道,他都懂得,这才能降伏外道,降伏心魔。”

    明远说完静静的看着,等待第一位师叔的答复。

    那师叔默默听完,沉吟了片刻,方才点了点头,看向下一人。

    只听第二位师叔开口道,“世人外迷著相,内迷著空。何为著相,何为著空?”

    明远想了想答道“外就执著于外境相状即为著相,对内又执著于虚妄空寂此为著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觉有两义。一觉察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此之一义如涅槃说。二觉悟义对所知障。无明昏寝事等如睡圣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为觉。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自能不困著相,不惑著空。此五祖所以言也。”

    第二个僧人含笑点头,看向下一人。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汝宁知乎。假使十方世界无量众生皆得人身。。。。。共集会禅思一心竭其智力。于百千万劫悉共推算。计其寿命长远劫数。不能穷尽知其限极。声闻菩萨天人之众。寿命长短亦复如是。。。量不可称说。神智洞达威力自在。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佛语阿难。。。。。数不可称计。菩萨亦然。能如大目揵连。百千万亿无量无数。’你对这《佛说无量寿经》又有何理解?”下一位师叔问道。

    明远答到:“佛法普遍于法界,佛性普具于有情,众生皆可成佛,诸佛皆有净土。一切大乘佛法,都是严净佛土之行。故净土法门,广大深圆,统摄诸宗,普被群机,在佛法中居极高之地位也。十方诸佛虽有无量无边的净土,然而释迦世尊乃偏赞西方极乐净土,盖弥陀总集十方净土之殊胜,而成为极乐净土也。弥陀净土法门,遍见于大乘方等诸经论中;而专说者,向为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与天亲菩萨之往生论也。”

    “此经开首先知五要然后释名。何者五要。第一须知教之大小。教别二藏谓声闻藏及菩萨藏。教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萨藏。差别义如常释。此经乃是菩萨藏收。第二须知教局渐及顿。小教名局。大从小入目之为渐。大不由小谓之为顿。此经是其顿教FaLun。何故得知。此经正为韦提希说。下说韦提是凡夫。为凡夫说不从小入。故知是顿。第三须知经之宗趣。诸经所辨宗趣各异。如涅槃经涅槃为宗。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大品经等以慧为宗。华严法华无量义等三昧为宗。大集经等陀罗尼为宗。如是非一。此经观佛三昧为宗。第四须知经名不同。诸经立名差别不等。或有就法如涅槃经般若经等。或复就人如萨和檀太子经等。或有就喻如金刚明大云经等。或有就事如枯树经等。或复就处如彼伽耶山顶经等。或复就时如时经等。或人法为名如胜鬘经等。或事法双举如彼方等大集经等。或法喻并陈如法华经法鼓经等。如是非一。”

    “今此经者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其法名。无量寿者是所观佛。观佛有二。一真身观二应身观。观佛平等法门之身是真身观。观佛如来共世间身名应身观。真身之观如维摩经见阿閦品说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如是等也。要而论之。妙绝众相圆备诸义。妙绝众相乃至无有一相可得。圆备诸义乃至无有一德不具。虽具众德同体义分。犹如虚空无碍不动无有彼此差别之相。以无彼此差别相故诸根相好皆遍法界如海十相同体周遍。以周遍故用眼为门。诸根相好及佛刹土一切众生莫不皆悉一眼中。观余相好皆悉同然。其应身观如彼观佛三昧经。此为无量寿佛,即为无量寿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