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乾元宫。
已经昏迷了一天一夜的乾帝缓缓睁开眼睛,守候在一旁的太监总管见状,顿时大喜过望,“陛下您醒了,奴婢马上宣太医。”
“不用了,朕没事。”
李冠扶着额头从床上坐起来,“朕昏迷了多久?”
“回陛下,您从昨天昏迷到现在,已经有十三个时辰了。”
太监总管小心翼翼道。
“都过了这么长时间了,怎么不让太医将我唤醒?”
听到自己昏迷了这么久,李冠立刻翻身下床,旁边的宫女立刻开始帮他更衣。
“通知三省六部的主官,来乾元宫议事,快!”
“是,陛下。”
太监总管说着躬身退了出去,来到门外,然后对着周围一挥手,将外面的值守的太监招过来,“快,传陛下口谕,召三省六部的主官来乾元宫议事!
没过多久,尚书令司徒正,中书令李玄,门下侍中唐忠泽等九名官员就来到了乾元宫这里。
“臣等,拜见陛下!”
九人对着上首的乾帝行礼道。
“诸位卿家平身,赐座!”
周围时候的太监连忙将凳子搬了出来按顺序摆放好。
“谢陛下!”
众臣谢恩之后按位置坐下。
“在朕昏迷的期间,北方战事如何了?”
李冠迫不及待的问道,语气里面带着一丝忐忑。
听到这话,大家纷纷把目光落在尚书令司徒正身上。
司徒正站起来拱手说道“启奏陛下,北魏大军占据燕州之后,继续挥军南进,入侵崇州,崇州因兵力不足,难以抵挡,北魏大军兵分数路,长驱直入,势如破竹,崇州刺史林翰率军抵抗,因寡不敌众,州府城破之后,以身殉国,今早刚刚接到青州800里加急的奏报,北魏先锋雨昨夜已逼近青州风门关外。”
竟然连崇州也丢了!
李冠听到这话,颓然靠在龙椅上,50万边军尽丧,两州沦陷,这是大乾立朝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司徒正看着李冠继续说道“陛下,目前对我们来讲,最重要的是两件事,粮食,还有增兵青州。”
李冠精神一震,立刻挺起腰肢,青州是京都乾州的屏障,如果连青州也丢了的话,那么京都就会暴露在北魏的兵锋之下,如此一来大乾朝就真的危险了。
他视线一转,看着下面的兵部尚书王峻和户部尚书赵大佑两人,问道“关于粮食和增兵青州的事情,两位卿家有没有制定了方案?”
“启奏陛下。”
赵大佑率先站起来,“北方旱灾对南方影响不算太大,急需的粮食从各州府的粮仓凑一凑,还是可以的,现在的问题是,盘踞在运河上游的刘贼,如果运河不通,粮食只能从乾州京都这里,走陆路运往青州,路途遥远不说,速度也比较慢,还要加上途中消耗,这样一来就算粮食运到青州,恐怕也会少很多。”
听到这话,李冠脸色一沉,如果不是那刘贼船队横插一脚,突然抢夺了运河上北上的粮船,导致军粮无法及时送达燕州,又岂会让北魏有机可乘,连取两州之地,归根究底,害自己连失两州的罪魁祸首就是吉州的刘贼。
此贼不除,朕寝食难安啊!
此刻,乾帝心里已经对这一支反贼恨之入骨了。
不过除了刘贼之外,朝廷兵部也是难辞其咎,毕竟护送粮船是兵部负责的,粮船被劫也没有第一时间获知,并补救,一个失责之罪是逃不掉的。
李冠看着兵部尚书,冷眼道“王爱卿,你们兵部可不可以给朕一个准信,咱们的水师能否击败盘踞外在运河上的刘贼?”
“回禀陛下,水师必定能够击败刘贼,请陛下放心!”
感受到乾帝那杀人的目光,王峻胸膛一挺,斩钉截铁道。
这时候就算不行也要说行了,否则以乾帝的脾气,说不定直接就摘掉他的帽子,换个人来做这个尚书。
王峻很清楚,不管什么原因,丢失两州这件事情,六部之中就属他兵部的责任最大,要背锅他这个尚书是无论如何也跑不了的,这时候一定要顺着皇帝的心意,才是明智之举。
听到王峻的保证,乾帝冰冷的脸色微微一缓,“很好,既然有王卿家保证,那么南方筹集到粮食之后,继续走运河北上青州,但这一次如果粮食再被劫走的话。”
说到这里,他冷眼看着王峻,“你也不用来向朕请罪来,自己找根绳子自挂东南枝吧。”
“臣遵旨!”
王峻颤声道。
接下来,君臣开始商议青州布防和增兵方面的各个细节。
期间,工部尚书突然说道“陛下,在朝廷诸位大将之中,就属镇国将军用兵最为稳重,不如调他去青州主持大局?”
“不行,如果将司徒将军调到青州,那吉州之危由谁去化解?”
兵部尚书王峻立刻反对。
“不是还有十万镇吗?”
工部尚书说着看了司徒正一眼,继续道“区区吉州贼寇,哪里会是镇这等精锐的对手?不如留给三位殿下练练手。”
“狮子搏兔犹用全力,李尚书可千万不要小看了吉州那些反贼,小心阴沟里翻船,青州有风门关天险,只要我们以守关为主,稳打稳扎,挡住北魏不成问题,根本不需要镇国大将军亲自坐镇。”
“好了,两位卿家不要争了。”
乾帝一摆手,转头看着尚书令司徒正,“尚书令有什么看法?”
司徒正站起来,对着乾帝拱手道“与吉州相比,青州为重,臣赞同调镇国将军前往青州。”
乾帝剑眉一舒,“既然连尚书令都这样觉得,那就这么办吧,将镇国大将军司徒冲,调往青州坐镇三军,总督防御诸事,但是镇那边只靠朕那三个不成器的儿子是不行的,这样吧,调武威候崔奎为镇主帅,诸位卿家认为如何?”
此时谁不看出对这件事,皇帝早有腹案,那里还敢提出什么异议,一个个站起来拱手行礼,“陛下圣明。”
当天,两道调任的旨意就从皇宫大内下达了出去,得知这两道旨意的内容之后,朝廷众臣反应不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