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768章:座上客
    “先别管那么多,晚上的宴会,小心为上!”

    李长安也不想多事,毕竟这个节骨眼儿,会有很多人盯着很多人的一举一动……

    候杰点了点头,看了眼李长安问道,

    “侯五爷儿子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

    “李安然应该会拿这件事做文章,毕竟她回来了,这女人,还真是个麻烦!”

    候杰叹了口气,自顾自的说道,丝毫不理会皱着眉头的李长安。

    在李长安心里,李安然好歹是他的妹妹,岂是候杰能私底下随便乱说的?

    “候杰,这次我不追问你的责任,再有下次,别怪我翻脸。”

    “李安然是我妹妹,身体里也流淌着李家的血液,我不更希望,你做傻事。”

    被李长安警告,候杰心里冷笑一声,不过嘴上却答应道,

    “嗯,仅此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

    李长安听到候杰这句话后,之前紧皱的眉头,瞬间松懈开来,朝着候杰说道,

    “候杰,你也不能怪我,毕竟她若是出事,我绝对是被怀疑的对象。”

    李长安向来都不敢打没把握的胜仗,其实李安然突然回来,确实打乱了他的计划。

    可换个角度想想,这个时候李安然出现,李家完全可以将一切事宜交给她打理,至于李长安自己,他有自己的私事要处理,所以,总的来说,各有各的好处!

    “嗯,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放心吧,我也不是那种小人。”

    真小人与伪君子,说实话,候杰确实也都不搭边,不过有一条,李长安再清楚不过,那就是,候杰绝对是属于那种睚眦必报之人,打不过就搬救兵,实在真打不过,那就装孙子。

    “嗯,对了,你让我交代给陈南墙的话,我已经带过去了。”

    “你就真不怕,陈南墙狗急跳墙?”

    李长安看了眼候杰,有些迟疑道,

    候杰笑了笑回应道,

    “李长安,陈南墙又不是陈龙象,他是太子爷,想要证明自己比陈龙象厉害,这一点,就是他的致命破绽。”

    “而且南宫世家做的那些事,不是你告诉我的?而且南宫天奴现在,已经确实没有可利用的价值了。”

    候杰摆摆手,一脸无所谓道,

    “你啊你,如果陈南墙知道,咱们俩利用废物来让他分心陈龙象,估计陈龙象这次,得把我们恨的牙痒痒!”

    李长安苦笑一声,其实道理他都明白,可候杰这么做,确实算是废物回收利用……

    可惜了,南宫世家这些日子一直处于低调中,正好借助这个机会,让陈龙象先行调查,确实算得上是一箭双雕!

    “南宫天奴想要反抗,但是手腕太小,或者说,咱们俩根本就不在乎。”

    “南宫世家那边,对于南宫天奴这种小喽喽,也是置之不理,咱们正好钻空子,何乐而不为?”

    候杰很聪明,起码这一手,李长安学不来。

    最主要还是因为,候杰现在天不怕地不怕,根本就没有后顾之忧……

    等同于李家的死士,但是却又比死士,多了一分头脑。

    “哈哈哈!不愧是我李长安的头号军师!佩服!”

    “我跟你说,这次如果陈龙象调查出一些事,恐怕南宫世家,又得浪费一番口舌!”

    李长安并不会暗自得意,更不会得意忘形。

    他很清楚,南宫世家打一开始,和陈龙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桥南和桥北,互不打扰。

    但是现在,因为候杰控制住了南宫天奴,因此南宫世家那点事,有天奴作证,应该没问题。

    再不济,李长安也相信,以候杰的能力,绝对会控制住最坏的结局,这一点,李长安对候杰很有信心!

    今晚的聚会,李长安将会竭尽全力,将候杰举荐给陈南墙,至少,也得让陈南墙知道他的存在。

    一号此刻,正骑着自行车,等着脚踏板,龙头上挂着两壶大红袍,嘴里哼着小曲儿,活脱脱一副邻居大叔的模样……

    “小鸟儿,叫渣渣,新年即将到来啦,啦啦啦~啦啦啦~”

    声音不算好听,但是也不是那种嘈杂声,只能说,还算说的过去,

    龙府,龙空早就在门口等候多时,毕竟接到风声,一号即将到来,只是他并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阵势……

    身后一大群龙家核心人物,纷纷站在龙空的身后,等待一号的到来!

    一号推着自行车,慢悠悠的走着,因为这段路是上坡路,人白费力气不说,车还容易打滑……

    “这龙家还真是会享受,环山围绕,就连空气也是最新鲜的~”

    一号一边说,一边深呼吸一口气,像是想一口气吸光所有空气一般。

    整条斜坡,接近两百米的距离,一号推着自行车,着实有些吃力,

    可凤凰牌自行车,在他那个年代,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贝,所以吃力归吃力,但是依旧舍不得撒手……

    龙空背着手,心里有些捉急,好几次都差点忍不住冲动,想要问清楚一号的情况,还好被自己的定力给克制住了……

    “老祖宗,一号怎么到现在还没来?这都几点了?”

    年轻人不懂事,可以理解,但是一号不是寻常人,龙家这位年轻人,被龙空一个厉色的眼神,直接吓得不敢吭声,在他旁边的大人,连忙捂着他的嘴,一个劲的给龙空赔不是。

    “不好意思,老祖宗,小儿不懂规矩。”

    龙空看了眼说话的那个男人,点了点头说道,

    “今天幸好一号不在,若是这句话被他听了去,后果你们父子二人,承担一切。”

    “另外,所有人都不要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在一号眼里,你们这点伎俩,说实话,根本不值一提!”

    龙空今天若是不把话说清楚,这群人背后使刀子,绝对会让龙家跟着后面遭殃!

    众人不敢多言,低着头纷纷沉默……

    龙空看了眼空着位置的那个方向,摇了摇头,叹了口气,

    那个位置,是属于龙墨的,可今天,龙墨运气不太好,一号来的,可能也不是时候……

    《魏略》: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有人认为孙权这是在笑贾诩——一个道德风评堪忧的人,怎么能当军界一把手呢。

    而此刻,龙空正是代表了孙权,而一号就是曹丕。至于贾诩,自然就是今日不在的龙墨!

    这就好比如果是“戴笠”当上了*****,不是说专业或者能力的问题。

    而是指两者的画风根本就不搭,好伐?

    因此,这一段也经常被一堆脑洞专家们用来佐证什么“毒士”“三国大聪明”被识破品性之类的史料。然而,并非是哗众取宠,只需要好好回顾一下人物生平,认真了解一下时代背景和逻辑关系,才能真正了解“毒士”的自我修养。

    或许是从宫斗剧“学步”解释权谋开始吧,现在会有什么“曹魏五谋士”之说,把“彧攸贾程郭”这5人并列起来。问题是无论是史书或者演义,皆无此提法。例如:厦大教授所说的“卧龙不出”郭奉孝,约摸论真实水平,也只能望其他4人之项背。

    历史上的贾诩不仅谋略过人,文治统兵,无所不能。而且,大魏太尉还会著兵书,《隋书》:钞《孙子兵法》一卷。《吴起兵法》:贾诩注。不像某些人至死也不过一军师祭酒(作训参谋?),在办公室写写抄抄画画而已。

    贾诩字文和,凉州人士。虽然从小就被家乡名士认为有良、平之策。但除了早些时候被乡里举为孝廉,其实在青年时代基本上是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后因病辞官,在归途路上发生了一起意外,才稍微展露了一点“毒士”的潜质。

    时凉州少民匪患严重,贾诩与同行几十人在路上遭一伙氐人劫掠。在快要被撕票的时候。他抱着被揍得鼻青脸肿的脑袋对匪军说:各位军爷稍待片刻,你们可知段颎,段太尉吗?那可是我姥爷,只要留我一条性命,我家会给你们很多很多的钱!

    段颎是谁?东汉西域都护三杰之一——《后汉书》:凡百八十战,斩三万余级,军士死者四百。平凉州羌氐之乱时,杀敌三万,自损400。结果,在口嗨了一句自己是这位猛人的亲戚后,氐族匪兵居然放了贾诩一条生路。

    而同行数十人被杀,无一幸免。贾诩当然不是段颎的外甥。他厉害的地方也不仅仅是生死关头,还能云淡风轻地吹嘘,也在于告诉匪兵:我会给你们很多钱。一方面表现出纨绔子弟的做派。另一方面又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价值。

    把利与命结合起来,让杀人如麻的土匪也不得不相信了。令人不由得想起《权游》里:小恶魔惯吹兰尼斯特的“虚名”,并多次用金钱换性命。虽说是影视,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顶级智慧乃是对人性的精确判断矣。

    当然了,以圣母的标准当然可以继续苛责,你为啥只救自己不救别人?所以按某些人的逻辑,乱世中靠自己的智慧和本事活下来,反倒是错了?照此思路下去,在盛世之中凭自己的良心做事,反倒被构陷为图名的,如今还少了?

    后来,董卓入京。身为西凉人的贾诩,在董卓的女婿牛辅手下做事,任讨虏校尉(上校团长)。官虽不大,可不能小看,正所谓官小权大啊。这和董卓的用人有关——“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耳。”

    要知道,董卓本来无后。公认的接班人牛辅也不过中郎将(大校师长)而已。这样来看,贾诩的上校团长也算是可以了。估计期间也曾多次参加过阵前厮杀(无常识者,先搞清楚基层主官和机关参谋的差别再说话)。

    一个靠智慧出名的人还会统兵打仗,够全面了吧?然而,像这样一个能力全面的人,能否在乱世之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被黑得最多的“贾诩乱武”。在一些人眼中,正是因为贾诩的挑拨,才有了后来的长安兵祸,数十万长安百姓被西凉军屠戮。他们认为王允是“唱旦”的,是贾诩为了一己私利,阻碍了大汉一次极有可能的复兴。然而清醒一点吧。

    事实上,刺董成功后王允就飘了。先是以“惋惜”为由杀了名士蔡邕(董卓对士族还是不错),后又污蔑了一把太史公,说什么“昔日武帝不杀司马迁,终使谤书流传于世”,执掌大权之后开始妄评圣贤,活脱一副小人得志。

    这也就算了,在如何处置西凉余党方面,王允也是一团浆糊。董卓死后,还有一群西凉军将在取保候审,该怎么处置是个问题。当时吕布就劝王允说:我们应当采取怀柔的方式来安抚董卓旧部——“以卓财班赐公卿、将校。”

    可估计王允也打过311吧。我一个政治80的怎么能听你一个政治20的建议呢?于是坚决不允,还说出这样一段话来。“此辈无罪,从其主耳。今若名为恶逆而特赦之,适足使其自疑,非安之之道也。”

    直译过来就是:这些人都是从犯,不过是跟错了人。如果现在以叛逆之罪来赦免他们,反而会给他们带来心理负担。所以嘛,还是不要赦免为好!等等,这啥意思?你听懂了吗?对不起,王允这一段回答我是一直没看懂。你这是要杀呢?还是放呢?

    当然了,聪明人有很多,自然会有一串引申义不停洗。只是不管怎么洗,最后传到西凉人那里就是那一句:“(王)允欲尽诛凉州人。这样的表达方式,我以为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飘了。

    王允觉得:儿等生死尽在我谈笑间,我想你死就得死,我要你活你才能活。可问题是这样的态度你让凉州人怎么想?对,之前董卓乱京时我们是帮凶,我们承认有罪。但事关生死,你就不能旗帜鲜明一点,好好说话吗?

    于是,同为西凉户籍的贾诩坐不住了,主动来找本来打算回家的李傕、郭汜等人商议。他说:闻长安中尽议诛凉州人。而诸君如弃众单行,一亭长能束矣。不如率众往西,以攻长安。若幸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在我看来,贾诩这样讲完全没有问题。当初带头造孽的是董卓,如今首恶已除,还要逮住不放搞什么地域歧视。你这不逼着人反吗?而他的思路也值得肯定。放弃了军队,则命不保。“若幸事济”和“若不济”是提出两种可能性。

    从理性的角度告诉大家,举事的成功率不高。明显被逼无奈嘛!而且哪有什么“乱武”,贾诩明明说是“奉国家”——换成我们来扶持献帝,匡扶汉室。三观的落脚点也很正(你要剿余勿尽,我还清君侧呢),何乱之有呢?

    一直觉得,看历史必须是要有三观的。正确的三观就是要看这个政权、这个集团的言行,是否符合逻辑、人伦、大义。而诸如某些人鼓吹什么不带观点的客观公正、看史要带脑、“品,你仔细品”的提法,那才是最大的主观。

    最重要的是,面对后来举事成功,长安城“白骨委积、狼藉满道”的结果。贾诩一直在用具体动作告诉我们,他很后悔。他也一直在证明,自己的初心和李傕、郭汜并不相同,他在尽力弥补这场不可控的浩劫。

    其一:西凉人掌权后,想让贾诩做大官(封侯)。贾诩坚辞不受,去担任了尚书(中层)一职。“典选举,多所匡济,傕等亲而惮之。”为的是占住人事岗位,启用了一大批能人,多做实事以补兵祸。为什么掌权之后,傕等对他会“亲而惮之。”

    那是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正义。譬如:李傕想把献帝弄到军营里,他坚决反对。李郭兵败后要跑路,劝他一起走,他说:我世受汉恩,绝不能背离。试问,当时汉末的满朝公卿谁又能做到这一点?

    其二:保护皇室。和普遍意义上的权臣一样,李傕折腾刘协也是杠杠的。不仅随意拿宫廷用品(丝绸)赏赐部下,还承诺手下的数千名羌胡人:“许以宫人妇女”。于是,当这些少民们开开心心地跑到宫里去喊:天子安在?

    李将军说要给我们宫廷美人。他说的话能作数吗?可把献帝吓住了——帝患之。是贾诩想了办法:乃密呼羌、胡大帅饮食之,许以爵位珍宝,于是皆引去。文和兄这张嘴厉害啊,仅仅是请吃请喝一顿,就抵住了权臣实打实的宫廷封赏。

    也正因为此事,傕由此而衰弱。而且,贾诩认为:仅仅防守是不行的,还得反击。李郭现在为啥这么牛叉,那是因为天子在手、天下我有。只有把献帝转移出去,才能釜底抽薪、拔本塞源。于是趁2人闹兵争的时候,贾诩又密送天子出长安。

    将印绶交还给了皇帝。在李郭得知献帝出逃,率军追击时,还装作不知一起行动,暗地里玩起了终极无间。结果,凉州军尽管追上了王师,却跑掉了献帝。而当李傕要杀俘获的大臣时,也是贾诩挺身而出,曰:此皆天子大臣,卿奈何杀之?这才作罢。

    无论黑子如何脑洞,就凭贾诩这敢于直面屠刀的勇气。比起董卓之乱时,那些唯唯诺诺、哭哭啼啼的所谓汉臣(王朗?),要厉害多了吧。所以我一直认为,好人,仁慈之心的人凭啥会显得懦弱,那是由于还没被逼疯。当事情发展过了一定界限时,一切魑魅魍魉都会在正道之光面前烟消云散。

    李郭身死时,贾诩正在家里奔丧。而在此期间,京城长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天子由曹操迎回许昌,而凉州势力随着自相残杀,逐渐消散。身为凉州人的贾诩举目无亲,只好去投在华阴的同族——段煨了。

    段煨其人呢,其实也算是个好官啦。懂得安境种田保民,在乱世之中守护着自己的平静。然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妒贤嫉能。贾诩一来,他就担心这位能力超强的老乡会抢自己的基业,于是把他当成祖宗供起来。这让贾诩很不安。

    因此在张绣屯兵宛城后,贾诩便立刻去投张绣去了。有人问他:段煨待你不错啊,你为何要走呢?贾诩道:煨性多疑,我去则喜,又喜得外援,则家中妻子必俱全矣。从结果来看,对于向段煨这样的普通人。

    贾诩的人性分析还是很准的。之后,段煨确实一直照顾其亲人妻子。因为他不是李郭那样的亡命之徒啊。最重要的是,面对别人的排挤,贾诩并没有哀天怨地,或者像晁盖那样灭了王伦,鹊巢鸠占。你不容我,我走便是。

    有能力的翩翩君子,又怎会把那些潜规则放在眼里呢?投靠张绣后,贾诩有过一段时间的如鱼得水。初占宛城的张绣也不过30来岁,还是个热血青年,他对贾诩的到来很高兴。”礼甚重“。毕竟两人也都曾是西凉系(张绣的父亲:张济是董卓的部下。)

    而贾诩也认为找到了安生立命之处,想好好干下去。不仅主动出使刘表,化解了与南方荆州势力的矛盾(张济是在与刘表的争斗中战死的)。还与张绣二人一文一武,在宛城巴掌那么大的地方内修政理,外御强敌。居然在曹操、刘表这两大势力中间经营了不少年。

    但为啥之后还是降曹了呢?我想,这也是天下大乱时,弱小势力的无奈吧。这里有一段小插曲。贾诩出使荆州时,受到了刘表的热情招待。但他对刘表的评价并不高,说,”(表)平世三公之才,不见事变,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当然了,这也只是个人看法。历史上的刘表也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正所谓民能”安居乐业“,士能”各安其道“。不仅把荆州治理得井井有条,还两次为张绣抵抗曹操提供了支持。可无论怎么说,曹操一伐张绣时,二人二话没说立马就降了。

    这里面的情况谁又知道呢?估计也就觉得刘表是个“座谈客”,是真的不行吧。而且,贾诩劝张绣第二次投曹是有时机选择的。啥时机?官渡之战曹袁对峙期间。要知道,当时天下有一大半人不看好曹操。曹操手下也有一大半在与袁绍在通书信。

    但当曹、袁两家使者同时到宛城的时候,是贾诩坚决地把袁使赶走,转过来却帮张绣分析。他说:其一,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政治正确。其二,袁绍实力强,我们去投靠多半会被轻视。曹操实力虽弱,我们去了相当于解燃眉之急,一定会受到重用的。

    其三,一个人的志向远大,一定会有容纳私怨的海量,向天下人昭显他的仁德。因此问题来了,如果说贾诩真的是见利忘义的人,为何不劝张绣去投实力更强的袁绍呢?三观正,识事务、懂人性。一个聪明人为什么又不能成为一个好人呢?

    当然了,第二次投降时,张绣与曹操已经有了杀子之恨。其结局也似乎有些打脸(张绣最后是被曹**死的)。可在当时的情况下,两大势力都在吸纳各中小势力,得道多者,能多一分便是一分。

    曹操有霸王之志,“不杀一人而绝天下”同样也是情真意切的啊。有人说于禁是曹家外姓第一将。私以为比起张绣的待遇那是差远了。张绣归附后,封杨武将军(中将),食2000户,远超曹氏亲将甚至是曹丕、曹植。

    当时排名第二的夏侯惇也不过700户。此外,“为子均娶绣女。”曹张两人还互通了亲家。贾诩本人也被封为冀州牧(遥领)。这本来也是一个被重用的结局啊。谁会料到曹操的内心是如此的阴暗与反复呢?

    站在上帝视角看历史,可以去猜测很多种可能,而面对真实人生岔道时,我们往往只能根据理性来做出相对合适的选择。如果读历史不去把握主要脉络,而是什么事都要纠结一番。

    那么诸如荀彧、荀攸、许攸、杨修、孔融、崔琰、娄圭等人,岂不都是傻子?这些人哪一个不是在曹操落魄的时候给予了鼎立支持,结果呢?在天下大定时,哪一个又不是曹操的刀下亡魂?问题的关键不是建议错了。

    而是曹操本来就是个心狠手辣、反复狡诈之徒。实在搞不懂,如今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去赞美这样的曹操也就罢了。还要把这个人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告诉大家去建立这样的一种思维,跟这种性格的老板做事,又是怎么回事?

    《三国志贾诩传》: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娶嫁,不结高门。以常人的逻辑来看,该死的时候不死,活到70几岁还能当上太尉。那一定只能用“毒士”和“鬼才”来解释了。

    一个人把什么好处都占完了,还寿终正寝。那一定是深藏不露,老谋深算,看破一切,布局深远的原因。你看,贾诩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诱导张绣往火坑里跳,坑死旧主讨好新主,我就想问一句,倘若真是这样,贾诩讨了什么好了?

    是平定袁绍前被曹操忽悠一句:“使我信重于天下”,然后遥领冀州牧?或是击败袁绍后立马被降为太中大夫,任了十几年的虚职?还是战战兢兢放弃一切社交,不允许家人与高门交往?我确实在他身上没有看到一个“毒士”或者“阴谋家”的影子。

    而是在张绣被逼死后,一个兔死狐悲、物伤其类。亦为制造过长安兵乱而使无数人死去的忏悔者形象。没被杀的真相也许就是曹操认为还有点能力,或者是等到天下一统后再杀吧!所幸的无非是,赤壁一战曹操败了,曹魏集团失去了迅速统一的机会。

    而贾诩则保住了自己的一条小命而已。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被吹得神乎其计的立嗣。曹操问:先生认为我应该立谁为继承人啊?贾诩不说话。曹操急了:唉,你怎么不说话啊。贾诩装做思考了一番,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的例子(废长立幼)。

    曹操顿悟,于是立曹丕为王子。很多人说,贾诩厉害啊,既暗示了曹操应该选谁,又没有把话说透,可谓两边都没得罪,权谋大师。然而,我就想问一句,你们都能看出来这是在暗示谁了?曹植是傻的?他看不出来?

    同理,明成祖立嗣时,也曾这样问过解缙:该立谁为后。解缙答:好圣孙。暗示要立长孙为太子。结果是朱高煦继承了皇位,后来解缙被找茬构陷而死。大家好好想一想,贾诩的表现,和解缙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易言之,倘若是曹植继承了大统,贾诩还有命吗?按照某些人的逻辑,那解缙岂不是又很傻?过早暴露自己的选择?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是穿越者,最好的回答其实是回避。而贾诩却作死般的暗示不能废长立幼,无非是认为自己手上的血债太多。

    从内心深处希望天下安定,从社稷安稳的角度劝诫曹操,不要瞎折腾了。又哪有什么权谋了?后来曹丕继位,为了感谢这句“良心话”,这才有了70岁被用为太尉(国防部长)的结局(好人一生平安?)。而此时的太尉不过是一个吉祥物(虚职)罢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曹丕伐蜀。帝问: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面对这样的提问,贾诩奉上了自己一生最后的一条建议:先是唠叨半天,一会是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一会又是孙权识虚识,陆逊见兵势。吴、蜀皆有地利什么的。

    但归结到最后就一个意思,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倒不如休养生息,让老百姓好好过日子吧。

    这和赤壁之战前,劝说曹操休兵止戈,以不劳之策稽服天下是一脉相承的。我认为,这就是一位为了当初凉州兵祸在忏悔,痛苦挣扎半生的老者形象。

    至于剿灭西凉马腾。脑洞说:贾诩为了名利连老乡都不认的。要搞清楚:与吴蜀相比,马腾、马超本来就是祸害一方,造成生灵涂炭的流军性质。

    对于这样的土匪,贾诩才会打起精神,巧使离间计,积极帮助曹操彻底平定了自汉末以来,猖獗不止的凉州匪患。

    贾诩被曹丕用作魏国太尉之前,爵不过亭侯五百户,位不过太中大夫比千石。

    名副其实当了十几年的闲云野鹤。曹操在世时,除了刚来时调戏了他一把——遥领冀州牧。平定北方后,立马就改成虚官,说明曹操对张绣集团的态度一直是冷落之。

    而曹丕刚一继位,便封贾诩进乡侯,迁太尉,三公之首。

    再对比这十几年的履历,自然是突兀操作,令人捧腹了。别说孙权会笑,大家都会笑。笑的是曹丕这样的用人方式显然是不妥当的,太过幼稚,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咋回事!咋回事?

    回报当时的好言之恩嘛!事实上,曹操当然会有夺子之恨。而张、贾二人害死曹昂,对于曹丕的帝位来说,客观来讲是有利的。

    其时五官将突然发飙,也不过是形势所迫,父亲的授意而已。你以为曹丕真的把兄弟情看得这么重吗?(煮豆燃豆萁?)

    因此,孙权笑的并不是笑贾诩,他笑的是曹丕。比起其时德高望重的杨彪,从德行、背景、资历等方面,贾诩或许真的不配进三公。

    但从个人能力来讲,贾诩确实是第一流的智谋型人才。他很聪明,在可控范围内,一直没有激怒过曹操。

    如果拿杨修来做比较,贾诩的聪明在于解决实际问题。而杨修的聪明是为了显示自己很聪明。

    贾诩的高智商从来不针对任何人,无论是面对绑票屠杀,或是挽祸护帝,智慧之光偶然闪烁都是就事论事。

    不到万不得已,从来不凭借自己的聪明盛气凌人。反而是低调谦逊,与人为善。

    而反观杨修,把自己的才能用在为工匠揭秘上面,其功效连锦上添花都算不上,哗众取宠,放纵张扬,又怎能不被人唾弃厌恶呢?

    做一个聪明人,仅仅是智商高是不够的。

    如今某些人,动不动就把某某称为“毒士”,把某某灌作“鬼才”。

    其用意就是大吹阴险毒辣、厚黑无耻之道。

    并想以此来战胜世界,是很可悲,很可笑的。

    华夏人其实很聪明,为什么要抢打出头鸟,为何一些看似很聪明的人颇不讨喜。

    不是天妒英才,怀才不遇,而是这些人没有把自己的才能用到正确的方向上。

    那么对于大多数平庸之辈而言,他们才会是真正的威胁!

    对于龙空而言,一号并不可怕,可怕的窦家,谁都惹不起……

    (码了一天,没啥头绪……这两天尽可能多的爆发,都是写的历史……菠萝感觉,脑袋瓜要炸裂!读者老爷们,该赏不该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