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族之所以在历史上臭名昭著,主要就是因为西晋八王之乱后,导致了五胡乱华。
这段历史相当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我之前的章节。
在这里,菠萝就单独讲一下五胡乱华中的五胡,他们的兴起和消亡之路。
五胡指的分别是:匈奴、羌、鲜卑、氐、羯等五个民族,之所以这么排序,主要是因为好记:“匈奴抢鲜卑的姐”。
五胡乱华伴随着的,便是五胡十六国的历史:
匈奴人刘渊,建立了前赵。
羌族人姚苌,建立了后秦。
鲜卑人慕容儁,建立了前燕。慕容垂建立了后燕。
鲜卑人拓跋珪建立了北魏。
氐族人李雄,建立了成汉。
氐族人苻健,建立了前秦。
氐族人吕光,建立了后凉。
氐族人杨茂搜,建立了仇池。
羯族人石勒,建立了后赵。
因此,要想了解这五胡的结局,就必须要通过以上这一堆政权着手。其实远不止这么多,五胡十六国时期有二十多个国家,这里只挑出了部分代表而已。
刘渊是南匈奴人,早在汉朝的时候,南匈奴就归顺了汉朝,因此南匈奴人长期将自己当成了汉人来看待,尤其是刘渊,认为自己是冒顿单于和汉朝公主的后裔,所以他改姓为刘。
西晋内乱以后,刘渊趁乱建立起了自己的政权,原本国号为汉。后来他的从子刘曜将国号改为赵,因此史称汉赵政权,亦或是前赵政权。
刘渊的儿子刘聪继位以后,灭掉了西晋王朝,使得前赵成为了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可惜刘聪死后,他儿子刘粲被权臣靳准所杀,这才轮到刘渊的从子刘曜继位。
刘曜继位以后,身为大将军的石勒,自然是很不服气。因此双方互相攻伐了很长时间,最终石勒的后赵将刘曜的前赵给灭了。
前赵灭亡后,匈奴刘氏也失去了保护伞。绝大多数族人,都在战乱中被灭了。剩下为数不多的人,则隐姓埋名,分成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融合到了中原各地,成为了汉民族中的一员。
第二部分,西迁关陇或者东迁辽东,成为了杂胡中的一员。
第三部分,直接不在这里混了,远遁中亚和欧洲,在那边继续繁衍后代。
至于南匈奴的其他族人,基本上成了五胡十六国各国的百姓或者士兵,再也没有了昔日的优越感。
淝水之战前,羌族首领姚苌归顺前秦天王苻坚,苻坚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统,便打算南下进攻东晋王朝,结果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
趁此机会,羌族首领姚苌起兵反叛,建立了后秦帝国,顺便把前任老领导苻坚给宰了。这么一来后秦便取代了前秦的地位,当然不能跟全盛时期的前秦相提并论了。
前秦新任皇帝苻登肯定不服气啊,所以带兵打得后秦姚苌生活不能自理。姚苌去世以后,他儿子姚兴继位,结果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将苻登给灭了。
不仅如此,趁着后燕灭了西燕的功夫,姚兴又吞并了河东之地,进而一统关陇之地。看样子姚兴要振兴后秦了,结果却败给了北魏拓跋珪,此后手下人赫连勃勃又起兵反叛,后秦自此一蹶不振。
姚兴去世以后,后秦宗室内部发生战乱。趁此机会,东晋的刘裕果断北伐,陆续收复了洛阳、长安等地,后秦皇帝只好出城投降,自此后秦灭亡。
羌族中的姚氏一族,基本上在刘裕北伐时,都被诛灭了。当然了,偏支还是有存活的机会的。
至于羌族这个集体,在后秦灭亡以后,主要活动在青藏高原和甘肃一带。比如说还有党项、东女等部落。有些同化成了藏族,有些同化成了汉族。还有一部分则在中原和吐蕃的夹缝中,得以独立生存。
首先我们要知道,鲜卑绝对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民族称呼。其中包括了段氏鲜卑、慕容鲜卑、拓跋鲜卑等等,这几个部落都是五胡乱华时的风云部落。
其中慕容鲜卑先后建立了5个燕国,而拓跋鲜卑所建立的北魏,更是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且统治了北方长达148年之久。至于段氏鲜卑,基本上就是给这两个部落输送母系资源的。
第一,慕容鲜卑,5个燕国相继被灭。
前燕是慕容皝打下的底子,他的儿子慕容儁正式称帝。结果慕容儁的儿子慕容暐不给力,迫害自己的叔叔慕容垂,导致慕容垂出逃前秦,最终前秦灭亡了前燕。
后燕是慕容垂建立的。慕容垂投奔前秦以后,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淝水之战后,苻坚大败,手下人纷纷自立为王,慕容垂也果断返回邺城,建立了后燕帝国。
慕容垂一世英雄,13岁上战场,70岁在战场上去世,一生从未打过败仗。(最主要还是后继无人……菠萝觉得太可惜了……只有吕布……能够与之抗衡……)可惜年纪太大了,在攻打北魏拓跋珪时病逝了。慕容垂死后,后燕一蹶不振,最终被北魏一分为二。
南燕是慕容德建立的。他是慕容皝的小儿子,后燕被切成两半以后,慕容德便在南边建立了南燕。可惜刘裕北伐的时候,捎带把手就把南燕给灭了。
北燕是慕容云所建。慕容云是慕容垂的养孙,他称帝以后没多久,就被权臣冯跋顶替了。冯跋去世以后,他弟弟冯弘杀了冯跋的100多个儿子,随后自立为帝,结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所灭。
西燕就不值一提了,是慕容儁的另一个儿子慕容泓所建。可与此同时他叔叔慕容垂也建立了后燕,因此慕容垂顺手将西燕所灭。
5个燕国相继消失以后,鲜卑慕容这一族,其实并没有彻底消失。而是融入了北魏政权当中,有一部分汉化了,还有一部分则成了战斗力强悍的北魏鲜卑士兵。
这就太出名了,拓跋珪之前,拓跋氏建立过代国,可惜结果被灭了。拓跋珪依靠后燕慕容垂的力量起家以后,逐渐恢复了先祖的基业,并且改国号为魏,也就是北魏。
此后拓跋珪和慕容垂反目成仇,北魏最终灭了后燕。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带领下,北魏王朝完成了北方的大一统,灭掉了其余北方胡人建立的王朝。
南北朝时期就这么形成了,到了北魏孝文帝元宏时期,拓跋氏改姓为元氏,开始进行彻底的汉化改革。使得鲜卑部落和汉族进一步融合在了一起。
此后高欢和宇文泰将北魏一分为二,继而他们的后代相继建立了北齐和北周,北魏自此灭亡。可拓跋氏(元氏)的后人依旧存在,只不过皇族直系基本都被消灭干净了。
除了慕容部落和拓跋部落以外,鲜卑族还有段氏部落、长孙氏部落、宇文氏部落、独孤氏部落等等,在北朝生活得都很不错,甚至到了隋唐依旧风生水起。
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或许是被大家最容易忽略的一个国家。实际上后赵的实力相当强悍,一度取代了前赵,成为了北方霸主。
石勒这个人就更加励志了,他做过一段时间奴隶,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敢逐渐成为了前赵的大将军,手握重兵,拥有自己的根据地。
建立后赵以后,石勒跟前赵彻底决裂,继而灭了前赵。等到他去世以后,他的侄子石虎可不安生,宰了石勒的所有孩子,自己成了后赵的皇帝。
石虎去世以后,他的那帮儿子们争权夺利。这就让另外一位枭雄冉闵崛起了。冉闵是石虎的养孙,准确来说应该称呼他为石闵。
当时石虎的儿子石遵曾经承诺,如果冉闵帮他夺位,将来就册封他为太子。冉闵非常高兴,帮着石遵打了不少胜仗。可结果石遵却翻脸不认人了。
冉闵认清现实以后,果断反叛,甚至发出杀胡令,诛杀羯胡,以及那些反对者。最终导致羯族人几乎灭绝。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石勒建立后赵后,为了炫耀自己的功绩,把老家的羯族百姓,全都迁徙到了襄国。这就造成了冉闵可以把羯族一锅端的局面。
为数不多的羯族人,融入了北魏集团,给鲜卑人打工去了。公元547年,羯族人跟着侯景南下投奔南梁,发动了侯景之乱,为南梁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侯景之乱过后,86岁的老头子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在了建康台城。得知这一消息以后,老萧家的子孙们,没想着为梁武帝报仇,而是想着争权夺利,各自为政。
其实早在侯景围困梁武帝和太子萧纲的时候,萧家这些藩王们,压根就没打算勤王。一个个在自己的地盘上积蓄力量,坐等梁武帝和萧纲被杀,他们好趁机登上大宝。
萧衍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像菩萨一样对待子孙,结果这帮瘪犊子居然如此“孝顺”自己,真是一口老血喷出三丈高啊!
其中镇守江陵的萧绎,作为梁武帝的第七子,被梁武帝委以重任,手握荆州强兵。可是在勤王的过程中,这位老兄可算是昧良心了,压根就不高兴前往建康勤王。因为他有其他想法。
萧绎很清楚,梁武帝和太子萧纲在一起,属于捆绑销售的模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个时候萧绎拼了老命去救梁武帝,也无法撼动萧纲的位子,要是那样,不就白忙活了嘛!
因此萧绎选择了等待时机,期间梁武帝派人加封萧绎为侍中、假黄钺、大都督中外诸军事、司徒承制等,都没能动摇萧绎隔岸观火的态度。
从枭雄的角度来说,萧绎这么做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在乱世之中,如果没有好处的话,萧绎为啥要用自己的全部家当去搏一把呢?
公元549年,萧绎终于等来了86岁的梁武帝,饿死在台城的消息。这一年萧绎42岁,可谓是身强体壮,正是治理天下的好年纪。
为此萧绎便打算大摇大摆地称帝自立,毕竟建康城里的萧纲,已经成了侯景的傀儡,是无法服众的。作为萧衍比较有实力的儿子,萧绎称帝,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问题是,难道梁武帝就只有你一个有实力的子孙吗?当然不是!等待梁武帝驾崩的,远不止萧绎一个人,还有:
第一,梁武帝的孙子河东王萧誉(前太子萧统的儿子)及其弟萧詧,萧誉坐镇湘州,萧詧坐镇襄阳。
第二,梁武帝的第六子邵陵王萧纶,坐镇扬州。
第三,梁武帝第八子武陵王萧纪,坐镇益州。
这帮人可都是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也全都是梁武帝的直系后裔,完全有资格称帝。为此,要想称帝,就必须要先把这帮人给摆平了。
大家都是梁武帝的后代,而且全都手握兵权,凭什么就你萧绎能称帝,我们其他人只能干瞪眼呢?就因为你假黄钺,我们就要都听你的吗?于是大家纷纷起兵,打算灭了萧绎,自己出来单干。
首先,灭了河东王萧誉。
萧誉觉得,他虽然是萧绎的侄儿,可大家都是王爷,凭什么萧绎可以指挥自己呢?因此萧绎派来了三拨人,都被萧誉给打发走了。
这下萧绎可怒了,索性派遣自己的世子萧方等讨伐萧誉。结果萧方等还被萧誉给灭了,你说气人不?
萧绎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一边安抚萧誉,打算和谈,一边则派遣信州刺史、镇兵将军鲍泉收拾萧誉。和谈是没希望的,毕竟人家萧誉刚打了胜仗。不过在鲍泉的打压下,萧誉立马就怂了,因为压根就打不过啊。
萧誉的人马被鲍泉灭了1万多人,只好仓皇逃入长沙城中。这个时候萧绎又派来了王僧辩,这家伙可是南北朝著名的猛男,一眨眼功夫就将萧誉给灭了。萧誉兵败被杀后,他的弟弟萧詧只好仓皇撤军,投靠了西魏宇文泰。
其次,击溃邵陵王萧纶。
萧纶倒是比萧绎孝顺得多,没办法,他坐镇扬州,距离建康太近了。这要是不来,有点儿说不过去。
在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萧纶也是立下不少战功的。正因为如此,当萧纶勤王失败,逃亡到郢州时,南平王萧恪果断将郢州让给了他,自此萧纶便在郢州形成了割据势力。
等到萧绎攻打萧誉的时候,萧纶便打算支援侄子萧誉,结果被王僧辩派遣的1万多水军击败。萧纶只好匆忙逃亡到了武昌。此后部下们反水,萧纶无奈之下只好投靠了北齐。
萧纶、萧詧这叔侄俩可真有意思,一个投降了北齐,一个投降了西魏。搞得好像分两头下注一样。
再者,消灭武陵王萧纪。
梁武帝的第八子萧纪是个人才,从小就很有文采,而且勤奋努力,十分有主见,深得梁武帝的喜爱。因此他早早就被梁武帝封为武陵郡王、益州刺史,负责镇守成都,手握益州、梁州等十三个州的兵权。
关键是,萧纪还是个很懂得治理的人,他在任期间,益州地区的百姓生产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老百姓过着幸福的日子。因此萧纪手里的资源相当丰富,可谓是兵精粮足,要想称帝太容易了。
可萧绎称帝之前,就向萧纪发来了诏书,你说萧纪看了气不气?因此萧纪索性也就摊牌了,直接在成都称帝,并且打算进军江陵,灭了自己的哥哥萧绎。
对此,萧绎做出了两手准备,首先封锁瞿塘峡口,让益州的水军无法进入江陵境内。其次则向西魏发出求援,希望他们进军成都。
而萧纪很有意思,每次作战前,都拿出大量金银财宝激励士气,结果士兵们士气大振,打了不少胜仗。
可打完胜仗以后,大家前来领赏的时候,萧纪却把宝贝都给藏起来了。这还了得?原来如此有才的萧纪是个吝啬鬼,大家都觉得自己上当了,二话不说就背弃了萧纪。
军队士气低落,又加上萧绎拒绝和谈,选择猛攻,最终萧纪兵败被杀。关键时刻成了吝啬鬼,这是萧纪战败的重要原因。
臭棋频出,使得萧绎步步走向灭亡。
臭棋一,请求西魏支援。
说实话,让西魏进军成都,绝对是一招臭棋。人家拿下成都以后,难不成还会还给你吗?而且手握益州和关中,不就是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本钱吗?
可惜萧绎不管这些,他只知道这块地方宁可给了西魏,也不能给自己的弟弟。虽然萧绎灭了萧纪,可益州自此也落入了西魏之手。这为后来萧绎的败亡埋下了伏笔,实在是一招臭棋。
臭棋二,拒绝迁都建康。
公元552年,侯景兵败被杀,萧绎在江陵称帝。这个时候南朝四方平定,按理说萧绎前往建康继承大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萧绎却另辟蹊径,他拒绝前往建康,甚至觉得江陵城还是相当不错的。可问题是,南朝的根基都在建康,宋齐梁三朝都在这里建都,有势力的家族也都盘踞在这里,如果得不到这些人支持,你这个皇位能坐稳吗?
再说了,建康虎踞龙盘,至少能撑得住一时,而江陵城孤城一座,又是四战之地,到时候想躲都没地方躲。这为后来宇文泰灭了萧绎,再次埋下了伏笔。
臭棋三,摊牌过早,结果惹怒了强敌。
萧绎刚刚登基没多久,内心便骄傲了起来。他觉得南朝的内乱似乎都被平息了。因此他选择和西魏的宇文泰谈判。
他给宇文泰写了一封信,表示应该按照过去的地图重新划定疆界,也就是说,让宇文泰把益州给吐出来,你说宇文泰能答应吗?这不是找死嘛!
其实南朝表面上一派和气,实际上已经危如累卵了。这个时候应该稳住内部,才能慢慢恢复南朝的生产力,继而再去谈判,也就有了底气。
匆忙谈判的结果,就是导致宇文泰大怒,直接派遣于谨、杨忠、宇文护等人带兵5万南下进攻将领。萧绎走投无路,发现也没人愿意来救他,只好束手就擒。最终被投靠西魏的侄子萧詧用土袋给活活闷死了。
一生爱书如命,结果却焚书自嘲。
萧绎的结局的确令人唏嘘,毕竟手里一副好牌,初期打得还不错,甚至有重振南梁雄风的希望,可结果下了3步臭棋,将此前的成绩全部给毁了。
梁季之祸,巨寇凭垒,世祖时位长连率,有全楚之资,应身率群后,枕戈先路。虚张外援,事异勤王,在于行师,曾非百舍。后方歼夷大憝,用宁宗社,握图南面,光启中兴,亦世祖雄才英略,绍兹宝运者也。---《梁书》
值得一提的是,萧绎从小就是个非常喜欢读书的人,没事儿就找一帮大儒一起谈谈心。家里的藏书多达14万卷,甚至亲自主编了《金楼子》。他曾经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
可西魏大军围攻江陵的时候,萧绎却派人将自己所藏的14万卷书全部付之一炬。为啥?他自己给出了解释: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啥意思呢?其实萧绎就是觉得,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结果却落得这种下场。因此他决心将这些书付之一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世人:读书无用。
好家伙,多么讽刺的一件事。你自己读书无用,不代表别人也读书无用吧?同时期的枭雄陈霸先,也是个嗜书如命的人,尤其喜好读兵书,不就成就了一代伟业嘛!(推荐朋友的书……大魏读书人……嗯嘛……七月大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