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6章:要让李纲当孤的老师?他可是三届太子克星!!!
    第116章

    --

    程处默这人,很会来事。

    妙春坊的事情,给他很妥当的处理完了。

    裴南苇被送来东宫的时候,一脸诧异。

    当看到身穿蟒袍的李承乾时,她更是张大了嘴巴。

    “你!你居然是太子殿下!?”

    “怎么?不像吗?”李承乾正用手绘画着造纸术和印刷术所需要的工具,准备先让匠人们将这些工具都给打造出来。

    其实,在东汉和帝时期,经过了蔡伦的改进,

    就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定型的造纸术工艺流程,

    其过程大致可归纳为四个步骤:

    第一是原料的分离,就是用沤浸或蒸煮的方法让原料在碱液中脱胶,并分散成纤维状;

    第二是打浆,就是用切割和捶捣的方法切断纤维,并使纤维帚化,而成为纸浆;

    第三是抄造,即把纸浆渗水制成浆液,然后用捞纸器(篾席)捞浆,使纸浆在捞纸器上交织成薄片状的湿纸;

    第四是干燥,即把湿纸晒干或晾干,揭下就成为纸张。

    汉代以后,虽然工艺不断完善和成熟,但这四个步骤基本上没有变化。

    当然了,李承乾将会采用更为先进的湿法造纸法!

    在湿式造纸生产中,其生产工艺与以前造纸法仍没有根本区别。

    但其造纸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两个方面:

    在原料方面,魏晋南北朝时已经开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纸。

    到了隋朝、五代时期,竹、檀皮、麦杆、稻杆等也都已作为造纸原料,先后被利用,从而为造纸页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而充足的原料来源。

    故而,李承乾准备利用竹子为原料,制成竹纸!

    李承乾明白,这若是成功了,就将使得造纸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竹子的纤维硬、脆、易断,技术处理比较困难,用竹子造纸的成功,也将表明唐帝国的造纸技术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

    李承乾还会在造纸过程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技术相继问世,为生产各种各样的工艺用纸奠定技术基础。

    李承乾的目的,是使得生产出来的纸张质量越来越高,品种越来越多!

    而且,除了一般的纸张外,还要有各种彩色的腊笺、冷金、错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纸等名贵纸张,

    以及各种宣纸、壁纸、花纸等。

    使纸张成为人们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至于印刷术。

    李承乾打算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两者一起走!

    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

    “刷”字,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

    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拓碑的血缘关系。

    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

    拓碑是印刷术的另一个渊源。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儒家典籍全凭经师口授,学生笔录。

    因此,不同的经师传授同一典籍也难免会有差异。

    汉灵帝熹平四年,政府立石将重要的儒家经典全部刻在上面,作为校正经书的标准本。

    为了免除从石刻上抄录经书的劳动,大约在公元4世纪左右,人们发明了拓碑的方法。

    拓碑的方法很简便。

    把一张坚韧的薄纸浸湿后敷在石碑上,再蒙上一张吸水的厚纸,

    用毛刷轻敲,到纸陷入碑上刻字的凹穴时为止,

    然后揭去外面的厚纸,用棉絮或丝絮拍子,蘸着墨汁,

    轻轻地均匀地往薄纸上刷拍,等薄纸干后揭下来,

    便是白字黑地的搨本。

    这种拓碑的方法,跟雕板印刷的性质相同,

    所不同的是,碑帖的文字是内凹的阴文,

    而雕板印刷的文字是外凸的阳文。

    石碑上的文字是阴文正写。

    拓碑提供了从阴文正字取得正写文字的复制技术。

    后来,人们又把石碑上的文字刻在木板上,再从而传拓。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诗中曾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

    这和雕板印刷已经所差无几了。

    在唐代,印章与拓碑两种方法逐渐发展合流,从而出现了雕板印刷术。

    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十日,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作序,

    说到当时杨州和越州一带处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自己的诗“缮写模勒”,在街上售卖或用来换茶酒。

    “模勒”就是刊刻。

    这是现存文献中有关雕板印刷术的最早记载。

    公元836年,唐文宗根据东川节度使冯宿的报告,下令禁止各道私置日历版。

    冯宿在他的报告中说:“每年中央司天台还没奏请颁布新历书的时候,民间私印的历书已飞满天下。”

    可见当时民间从事雕板印刷业的人是很多的。

    1900年在甘肃敦煌县千佛洞发现的藏书中有一卷雕板印刷的《金刚经》,其末尾题着“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为二亲敬造”一行字。

    咸通九年,即公元868年。这是今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最早的印刷品。

    这书的形式是卷子,长约1丈6尺,由7个印张粘接而成。最前面是一幅扉画,画的是释迦牟尼在只树给孤独园说法的情景。

    其余印的是《金刚经》全文。

    这个卷子图文都非常精美,雕刻的刀法细腻,浑朴凝重,说明当时刊刻印刷的技术都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

    其实雕版印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将书稿的写样写好后,使有字的一面贴在板上,即可刻字,

    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

    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

    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1~2毫米。

    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刻板过程就完成了。

    印刷时,用圆柱形平底刷蘸墨汁,均匀刷于板面上,

    再小心把纸覆盖在板面上,用刷子轻轻刷纸,

    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

    将纸从印板上揭起,阴干,印制过程就完成了。

    一个印工一天可印张,一块印板可连印万次。

    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

    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

    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

    雕版印刷印刷的过程,有点象拓印,但是雕版上的字是阳文反字,而一般碑石的字是阴文正字。

    此外,拓印的墨施在纸上,雕版印刷的墨施在版上。

    由此可见,雕版印刷既继承了印章、拓印、印染等的技术,又有创新技术。

    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中后期才开始广泛使用。

    而现在呢,李承乾要将其给提前一百多年!

    1900年,在敦煌千佛洞里发现一本印刷精美的“金刚~」经”末尾题有“咸同九年四月十五日(公元868年)”等字样,

    这是今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品。

    雕版印刷的印品,可能开始只在民间流行,并有一个与手抄本并存的的时期。

    宋代,雕版印刷已发展到全盛时代,各种印本甚多。

    较好的雕版材料多用梨木、枣木。

    因此,对刻印无价值的书,有以“灾及梨枣”的成语来讽刺,意思是白白糟蹋了梨、枣树木。

    可见当时刻书风行一时。

    雕版印刷开始只有单色印刷,五代时有人在插图墨印轮廓线内用笔添上不同的颜色,以增加视觉效果。

    天津杨柳青版画到今仍然采用这种方法生产。

    将几种不同的色料,同时上在一块板上的不同部位,一次印于纸上,印出彩色印张,这种方法称为“单版复色印刷法”。

    用这种方法,宋代曾印过“会子”(当时发行的纸币)。

    单版复色印刷色料容易混杂渗透,而且色块界限分明,显得呆板。

    人们在实际探索中,发现了分板着色,分次印刷的方法,

    这就是用大小相同的几块印刷板分别载上不同的色料,

    再分次印于同一张纸上,

    这种方法称为“多版复色印刷”又称“套版印刷”。

    “多版复色印刷”的发明时间不会晚于元代,

    当时,中兴路所刻的《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两色套印的,

    这是现存最早的套色印本。

    多版复色印刷在明代获得较大的发展。

    明清两代,南京和北京是雕版中心。

    明代设立经厂,永乐的北藏,正统的道藏都是由经厂刻板。

    清代英武殿本及雍正的龙藏,都是在北京刻板。

    明初,南藏和许多官刻书都是在南京刻板。

    嘉靖以后,到16世纪中叶,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当然,雕版印刷也很大的弊端!

    随着印刷品种和数量的急剧增长,每印一种书就要雕刻一回板,耗费的人力物力相当可观。

    于是,就向人们提出寻求一种更简便、更经济的印刷技术。

    至迟到唐代后期,已经有了用单个佛象印连续重复印制的千佛象手卷。

    另外,在雕板过程中,刻错字是难以避免的。

    如果刻错一个字就废掉一块板太可惜、太浪费了。

    聪明的工匠们想出一个补救的办法,就是用凿子将错字挖掉,再用一块同样大的木块刻好字补上。

    这些都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经验、借鉴。

    由此可见,虽然活字印刷术是毕昇个人的发明创造,但这里面确实凝聚着前朝历代很多劳动者的智慧。

    印刷术的发明自从有了纸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读书的人多起来了,对书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晋朝初年,官府有书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南北朝时候,梁元帝在江陵有书籍七万多卷、隋朝嘉则殿中藏书有三十七万卷,这是天朝古代国家图书馆最高的藏书记录。

    除了官府藏书,私人藏书也越来越多。

    比如晋朝郭太,有书五千卷;

    张华搬家的时候,单是搬运书籍,就用了三十辆车子。

    印刷术发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张华那样的富人才能有这么多的藏书,

    一般人要得到一两本书也很不容易,因为那时的书都是手抄本。

    要抄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费多少人力呀!

    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怎么能够满足社会上的需要呢?

    又怎么打断世家的垄断地位呢!?

    活字制版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

    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

    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公元年,平民出身的毕昇用胶泥制字,一个字为一个印,用火烧硬,使之成为陶质。

    排版时先预备一块铁板,铁板上放松香、蜡、纸灰等的混合物,

    铁板四周围着一个铁框,在铁框内摆满要印的字印,摆满就是一版。

    然后用火烘烤,将混合物熔化,与活字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在活字上压一下,

    使字面平整。便可进行印刷。

    用这种方法,印二、三本谈不上什么效率,

    如果印数多了,几十本以至上千本,效率就很高了。

    为了提高效率常用两块铁板,一块印刷,一块排字。

    印完一块,另一块又排好了,这样交替使用,效率很高。

    常用的字如“之”、“也”等字,每字制成20多个字,以备一版内有重复时使用。

    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则临时刻出,用草木火马上烧成。

    从印板上拆下来的字,都放入同一字的小木格内,

    外面贴上按韵分类的标签,以备检索。

    毕昇起初用木料作活字,实验发现木纹疏密不一,

    遇水后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才改用胶泥。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

    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

    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

    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宋人周必大,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

    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

    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

    元代的姚枢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

    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

    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昇原有技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

    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

    他费时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个。

    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

    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

    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

    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

    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19世纪中叶,法国汉学家茹莲将《梦溪笔谈》讲毕昇的一节译成法文后,世界开始承认,天朝是活字印刷的发明国。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

    明万历十四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

    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

    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

    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

    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

    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

    公元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

    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李承乾一边这样念叨着,一边就将自己所想到的工艺,都写在了白纸上。

    裴南苇在一旁,有些看不懂。

    李承乾便让她替自己磨墨,然后他就给裴南苇细细的解释着!

    当裴南苇知道,李承乾所绘画的工具,居然是用来造纸和印刷的,

    她那双动人的眸子,再次瞪的老大!

    她感觉到很震惊!

    “.〃这些工具,真的能造出纸来吗?”

    李承乾微微一笑,“当然可以!而且,现在很多人都能造出纸来了。‘’

    只是他们造出的纸,质量太差了。

    且价格高贵!

    我要改良他们的法子,造出的纸,质量好,还价格低!”

    “这……真的能做到吗?”裴南苇觉得这得是神仙手段了吧!

    再看看那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虽说李承乾说的那些,她都能懂。

    但她还是觉得匪夷所思!

    李承乾笑了笑。

    他也能明白裴南苇此刻的诧异!

    毕竟。

    就算是现在李承乾跑去告诉了李二陛下。

    (得好好) 李二也得一脸震撼,然后摇头道:“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好了!大公告成。”

    李承乾将最后一幅图给画完了。

    虽然是深夜,但李承乾还是把程处默给喊来了。

    将图纸交给程处默,同时嘱咐道:

    “记住,找些信得过的工匠。

    若是他们敢把图纸给泄露出去,满门抄斩!”

    “喏!”程处默立刻点头。

    程处默走后。

    李承乾伸了个懒腰。

    一晚上都在搞这些图纸,可真是累死了!

    简单吃了些点心后,李承乾一把将裴南苇给抱住。

    “殿下,您不是饿了吗?”裴南苇脸色发红。

    李承乾笑道:

    “嘿嘿!吃点心,不如吃你。

    上次从你那里出来,人家送我一个外号,叫李扶墙!”

    “噗嗤!”裴南苇笑出了声。

    这个外号,他倒是还真没听过。

    毕竟这个外号,是秦琼、尉迟恭那帮老将传出来的。

    都是在贵族圈子里流传。

    所以长安城内的寻常人,自然是没听过的。

    “你还笑!今晚,孤就让你瞧瞧,到底是谁要扶墙!?”

    说着,李承乾便拥上前去,策马奔腾!

    ……

    李承乾这边是爽了!

    但妙春坊花魁进了东宫的事情,却很快就被有心之人知道了。

    魏征这老家伙,收敛了一段时间后。

    听到这消息,再也忍不住。

    早朝上,他就当众提了出来,说此举有伤风化。

    李世民脸上,也有些挂不住。

    便直接让李纲去做李承乾的师傅,教导李承乾要多学礼仪!

    李承乾得知这消息后,差点吐血!

    “你确定?”李承乾看着面前的长孙冲。

    长孙冲点头,“当然确定!”

    “圣旨到!”

    就在这时,宫里的公公,已经进了东宫。

    直接宣旨!

    果然是让李纲做李承乾的师傅!

    李承乾欲哭无泪啊!

    这李纲真不是好货啊!

    曾经做了前朝太子杨勇的师傅,后来杨勇扑街了。

    然后武德年间,又做了前太子李建成的的师傅,

    然后,李建成就也扑街了!

    现在,又要做他李承乾的师傅。

    这岂不是意味着他李承乾也要扑街?

    不!

    绝对不可以父!

    李承乾大手一挥,“这圣旨,孤不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