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
李承乾噙着笑,问道:
“若是有人故意以断句,来曲解圣人言论,怕是不好。”
这何止是不好啊!
简直是要杀头的罪过!
孔颖达背后冷汗直冒,连忙朝李承乾拱手询问,“请问殿下,可有解决之法?”
李承乾当然有解决之法!
这东西,加个标点符号,不就解决了嘛。
但李承乾又哪里会这么轻易的让孔颖达如愿呢。
所以他摇头道:
“并没有。孔先生贵为孔圣后人,难道还会没办法吗?”
李承乾说就说,还摆出一副匪夷所思的样子。
这就让孔颖达很难受。
原本还打算多寒暄几句的,但孔颖达遭到了这断句的问题后,哪里还坐的下去啊。
正好李纲也想回家后,再细细研究这“乘法”的事情。
于是二人便都躬身告辞离去。
李承乾将这两个老头送出门去。
看着两人坐着马车离开。
嗯。
贞观年间的马车,还是两轮的。
李承乾忽然想着要不要给搞出四轮的马车来。
毕竟四轮的马车,要更加稳固,承载的力量也会更大。
一直以来。
李承乾都是骑马的。
所以对马车倒是并不关注。
需要乃发明之母,发明不是从天才头脑里蹦出来的,
绝大多数科技发明都是因为有社会上存在这种需要,
满足这种需要能得到奖励,才促使人们去不断改进,才最终普及。
其实我国到明代,马匹没有宋朝那么缺乏,
才开始有了四轮马车。
宋应星记载:
大车有四轮和二轮之分,其四轮车可载五十石,
由马或骡牵引运行,15或十二匹,或十匹,八匹马骡不等。
明代的四**车可载重五十石,
用马或骡牵引运行,用马骡八到十二匹。
速度应该比宋代快得多,不过他也说出了这种运输工具的缺陷:
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路亦止。”
可见四**车对地形要求很高,
宋应星说这种车只有在徐州,兖州,汴梁之间方圆三百里的范围内最为普及。
大明如此之大,为何偏偏是徐州,汴梁,兖州这三地之间?
就是因为这个三角地带正好是没有山也没河,方圆三百里内一马平川。
而且,这个地区又靠近明代南北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有很多繁荣的城镇,从运河上下来的南北商品在这里下船转为陆运,
所以速度快,载运量又大的四轮马车成为经济上的首选。
相比牛车,马车更适合的是商业运输。
在古代,马的价格比牛贵得多,牛的力气确实更大。
但马的用途却比牛多,可以骑乘,驮货,拉车更具灵活性。
特别是速度比牛快,在运输商品价值比较高的纺织品等轻货时,用马车很有优势。
宋应星还特别提到:在山西,牛车更为普遍,用来运输而体积大,对速度不那么看重的粮食等货物。
根据《天朝历代物价问题考述》,万历年间,北京的马价平均为二十两,而牛仅为五到六两。
所以,宋应星谈到的,由八匹到十二匹马或骡牵引的四**车,运费有多么昂贵可想而知,
能负担这种高昂运价的商人,一定是要争分夺秒,比竞争对手早一日到达目的地,才能把手头的商品卖出高价。
所以,影响唐宋明时期,四轮马车的普及的因素至少有以下几个:
第一,这个地带商贸是否发达,是否有大量价值高昂的商品需要运输。(地广人稀的山西陕西不合适)
第二,地形以平原为主,道路情况好。(西南地区没指望了)
第三,不存在可替代的水路运输。(江南没必要用)
第四,马匹获取成本不能太高。
最后只有商贸相对发达,地势又平坦,又缺乏水运的华北平原,四轮马车才有用武之地。
至于技术问题反倒比较好解决,可以发明改进,可以引进学习,只有有这种需求就不是问题。
如此想来,李承乾就觉得,四轮马车,似乎并不这么着急了!
当然了,在李承乾看来,四轮马车能普及,还需要路要好!
秦始皇统一以后就要“书同文、车同轨”!
足以见得,车同轨摆在和书同文同样重要的地步!
因为天朝没有足够方便廉价的火山灰来源,搞不了火山灰土水泥,
也就搞不了平整的硬化路面。
所以天朝古代的道路都是土的,几乎没有硬化路面。
就算夯土,季风气候下很容易就泡软了。
所以天朝的土路,必然是要被车轮压出辙。
也就是说,路面不是平的,而是每条车道都有两条压出来的沟(车辙)!
车同轨实现车轴长度和车轮尺寸统一,
那么大家的轮子都在这两道沟里跑。
如果车轴长度和车轮尺寸不统一,
那必然是跑着跑着一边轮子下进沟里一边还在路面没有压凹下去的地方,
两边不一样高,那就要翻车啊。
车同轨实现了道路运输的方便化安全化。
西方四轮马车的前轮转向装置其实又不复杂,
天朝在水运机械上有的是类似的结构。
但是为什么不普及到马车上。就因为路面上这车辙的沟!
四轮马车前轮转向装置本质上就是在一个水平活动的立轴上进行连接,
立轴解决了水平方向的转动问题。
但如果左右轮高度不一致呢?
路要是不平,坑洼凸起之处,左右轮高度不一致,
很容易把你这个立轴给颠簸损坏了,纵向开裂,
然后四轮马车就前后断做两节了。
所以古罗马他战车也是两轮车,跑野地的都是两轮。
走在罗马大道那火山灰水泥的硬化路面上的,才是四轮马车。
没有火山灰水泥,就在土路上表面铺层石板用不了几个月就压裂了。
李承乾抬头,看了看自己眼前的大唐道路。
发现任重而道远。
要想将四轮马车给普及,首先是要将道路给做出水泥马路,或者是柏油马路!
李承乾脑袋里,想着这些有的没的。
回去的时候,便看见了裴南苇一脸震撼的站在那里,好似丢了魂一样。
“怎么了?”李承乾走过去,握住了她的柔荑。
裴南苇赞叹道:
“郎君好厉害啊!连孔颖达和李纲那样的大儒,都对您那么敬佩!
而且原本我以为郎君就只是会些诗词,可是没想到还懂算术。”
裴南苇一直称呼李承乾为郎君!
李承乾轻轻刮了下裴南苇的鼻翼,笑道:
“我会的可不止这些呢!”
乌米白也从内殿里走了出来,“殿下的骑射之术,也是一绝。在我看来,无论是大唐,还是草原,殿下的骑射之术,都是冠绝天下的。”
裴南苇轻轻点着头,
“嗯嗯,这我倒是有所听闻。
毕竟郎君也是幽州第一战神,大唐第一军神!!”
长孙雪儿咯咯笑着,从外面进来了,旋即还白了李承乾一眼,
“他倒的确是第一战神,可惜还不是败在了你的麾下。
徒留了李扶墙的名号!”
李承乾扶额!
他感觉这个梗,似乎真的就过不去了。
快步朝长孙雪儿走过去,“雪儿别跑,看我不打你屁骨!!你也敢嘲讽你夫君了!”
东宫内闹成了一团!
太极殿内,却是一片肃穆!
孔颖达刚才给李世民说了一番话,让李世民细思极恐!
对于论语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是如何断句的,其实李世民倒是并没多大的兴趣!
虽说断句做的不好,有愚民的嫌疑。
可他作为皇帝,他能解释啊。
毕竟这是孔圣人说的。
若是不对,你们尽管去找孔圣啊,和他李世民又有什么关系!
但李世民最担心的是。
如果断句不好。
使得他的圣旨、他的政令、他的军令,遭人曲解,那所产生的后果,就实在是太严重了!
身为皇帝。
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的统治!
可若因为断句。
使得政令无法下达,或是百姓误解,而激起民愤!
使得军令被人利用,让有心人逐渐掌控军队!
李世民光是想想。
就感觉后背生汗!
如今大唐。
根据还未到绝对稳定的地步。
所以这些事情,李世民都不得不防!
“孔祭酒,你提的这个建议,很有必要啊。朕要感谢你。”李世民起身,朝孔颖达说道,
随后又道:“既然孔祭酒,提出了这个问题。那是否有解决之法啊?”
孔颖达连连摆手,
“陛下,这个问题,可不是老夫提出来的。”
“嗯!?”
李世民诧异了!
这等玄奥无比的问题,竟不是孔颖达提出来的?
那这世间,难道还比孔颖达更懂论语的人?
“敢问孔祭酒,是何人提出?”
孔颖达回道:“正是太子殿下!”
“高明?”李世民无语。
“那太子有没有和你说,是否有解决之法?”
孔颖达再次摇头,
“太子说,他也没有。所以老夫这才来向陛下求解的。”
李世民一摊手。
你一介大儒,都没办法,还指望我?
“传137召房玄龄、长孙无忌、高士廉、李靖进宫。”李世民对宦官道!
既然一个人想不出来。
那就只好多找几个人来想了!
房玄龄、长孙无忌他们都在家吃晚膳了,又接到了宫里的传召,没办法,只得赶紧进宫!
进宫后。
孔颖达便又将这断句的事情,给说了一遍!
断句所造成的误会,其实早就有了。
但大家都没当回事。
毕竟很多时候,最终解释权,都在皇帝手中!所以皇帝还就喜欢这种断句不明的情况。
毕竟这样一来。
作为皇帝,他就能随意改变自己的主意了!
而那些读书人呢。
也喜欢这种断句不明的情况。
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卖弄自己的学问。
甚至还引以为荣!
长久以来。
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什么问题。
但现在。
被李承乾给一针见血的指了出来。
众人才明白。
这个问题得解决!必须得解决!
尤其是李世民。
李世民心里,非常清楚,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
因为。
他这个皇帝,和其他人的皇帝不一样!
他是抢来的。
外面还有那么多的世家,对他并不服气!
其他人当然不敢在他的政令上,动手脚!
可是这些世家们,却敢!
“诸位可有良策?”李世民缓缓将内心的震动给压下去,沉声问道。
但换来的,却是沉默!
也不怪这些臣子们。
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要想出良策来,确实不容易!
李世民呵呵一笑,“好久没和大家秉烛夜谈了,不如今晚我们就围坐在一起,好好聊聊家常!”
不是吧!
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满脸痛哭!
大晚上的,居然还不给回家了!还得在这皇宫大殿内,通宵想计策!?
众臣虽然心里埋怨着,但嘴上却不敢说。
只得陪着李世民捱了一个通宵!
可惜!
到天明之时!
还是没人能有合适的计策。
李世民也很无奈,只好把这些人给放走了!
头昏脑涨的,李世民直接往立政殿而去,想从长孙皇后那里寻找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