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蜀汉之庄稼汉全部章节 第1405章 不知道多久
    长安前往太原的路,比早些年要好走得多。

    长安是大汉中心,而太原,则是并州中心。

    各郡县的治所,或许还没有办法与长安直接相接。

    但各州的治所,则必须要与长安有直达的官道。

    这不但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需要,同时也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需要。

    “手办狂魔”老赢刚刚统一六国,就一口气修了九条驰道,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直通九原的秦直道,只是九道之一。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谁料到老赢耗尽天下民力搞的天下九道,自家人没享受到,反而全便宜了刘汉。

    特别是前汉,之所以能创造出后世仰望的武功,国土疆域达到封建时代武力扩张的极限,“手办狂魔”所修的驰道功不可没。

    只是越到后来,驰道因为年久失修——毕竟就算光是维护这些驰道,也是一项浩大而持久,乃至耗费民力的工程。

    再加上战乱的破坏,这些驰道渐渐缩小乃至消失,最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但话又说回来,利用时间最为持久的秦直道,一直到清时才渐渐被埋没,也足以说明“手办狂魔”下令所修驰道的工程质量。

    三国离秦时,也不过四百余年时间。

    这些驰道,除秦直道在稍加修缮之后仍能直接利用。

    剩下的八条,虽说已经不复昔日的宽大宏伟,但至少痕迹仍在。

    甚至有不少路段仍是地方上的主要官道。

    九条驰道有一条就叫临晋道。

    顾名思义,就是从咸阳直通晋地的驰道。

    从长安出发向东北方,抵大河,渡蒲津,过蒲坂,至河东,最后到达上党。

    不过从河东到上党这一段,因为上党郡的各种变迁,早已被毁。

    幸好近几年,工程队依照朝廷的外包业务,又初步重新打通了这条路,目前正在准备加宽加固。

    至于从河东到太原,季汉仍是继承了昭烈皇帝的做法,大力发展邮驿系统,沿途设置了一系列的亭障馆舍。

    同时利用工程队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熟练工人,不断修建拓宽官道。

    特别是上党一役之后,朝廷有感于太原的重要性,更是利用联合储备局发行了一笔特别国债,专用于河东与太原之间的官道修建。

    其中大部分是由河东与太原的世家大族掏了腰包,一小部分则是上党那些被抄家的豪族买单。

    当然,这个事情在朝廷里也引起了一些波澜。

    比如说雍凉也有人站出来说,秦九道不是也有一条西方道(由长安通往河西临洮)吗?

    何不也把它再拓展一下?

    比如说顺着它再把前汉直通西域的驿道重新联接修复,方便河西与西域往来,岂不美哉?

    朝廷可以再发一笔国债,咱关西,特别是凉州人也有钱,包圆!

    这不是雍凉人傻钱多,而是这年头,收钱的不算本事,出钱的才算本事。

    要想富,先修路。

    这个话冯大司马在南乡早就说过了,大撒币的话,向来是不会错的。

    河西与西域的驿道真要能修起来,那就真是满路都是黄金啊!

    更别说前期的投入,在修路的时候就能收回个五六成——工程队又不是自带干粮免费干活的。

    朝廷修大工程,但凡地方上有点关系,就算是卖个菜,都能吃个肚饱。

    当然,这个提议在朝会上被否了。

    原因也很简单。

    没人手。

    朝廷可以筹到粮食,民间也愿意出钱,但到哪找那么多人修路去?

    所以当得知太原乡贤利用时间差,把镇东将军手里的五万劳力提前吃下后,就连本是政治同盟的河东,都忍不住地开喷:

    太原佬真入他的不是人子!胃口这么大,怎么不把屎都吔下去?!

    大汉,真的是各地各行各业都缺人。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收钱的不算本事,出钱的才算本事。

    毕竟关系到狗叫权。

    越有本事的某一方利益集团,在朝廷上的狗叫声就越大,才能给自家地盘拨拉更多的吃食。

    至于像蜀地这种小姐出身丫鬟命的政治集团,有个屁的狗叫权,朝廷给什么你就吃什么。

    有的吃就不错了,还想叫?

    太原河东的世家大族为什么甘愿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冯某人放血?

    除了冯某人的手段和天下大势所迫,也是为了能借此提升自己在朝廷上的狗叫权,避免蜀地世家那样的命运。

    当然,冯某人已经不需要在朝廷上狗叫来凸显自己的存在。

    他仅仅是在太原呲了呲牙,大汉天子刘阿斗就立刻屁颠屁颠地派了人过来犒劳一番。

    派过来的天使叫李骧,时任尚书郎。

    李骧的大人叫李福,就是丞相病重时,被阿斗紧急派去看望丞相,同时询问丞相百年后国家大计的人。

    不过他在早几年前就已经逝于任上。

    其子李骧亦有名声,再加上天子念其父旧日之功,故而补了尚书郎的位置。

    毕竟在丞相病重时被阿斗派去询问大事的人,可谓是阿斗身边的亲信。

    亲信的儿子,也还是亲信。

    李骧当众宣读了圣旨,又犒赏了大军,走完了流程,他又寻了机会,私下里前来见冯大司马。

    “骧,见过大司马。”

    这一次,他规规矩矩地行了礼,表明自己并不是以天使的身份前来相见。

    冯大司马看到李骧前来求见,倒也没有意外,反而是眼中有过一丝恍惚:

    “李尚书请坐吧。”

    “谢过大司马。”

    李骧坐下后,冯大司马主动开了口,神态有些怀念之色,语气悠悠道:

    “这些日子每每看到李尚书,我总是想起了一个故人和一个长辈。”

    李骧作出恭敬聆听状:

    “能被大司马称为故人的,定然是不凡之辈,而能被长辈者,想来就更是让人望而起敬之人了。”

    李骧的年纪虽比冯大司马小一些,但相差不到十岁。

    如今两者却因为地位的关系,李骧心甘情愿地让自己处在一个晚辈的地位。

    想起那位所谓的故人,冯大司马的脸上,就不禁露出一丝笑容:

    “我所说的那位故人,正是李尚书的先父,李仆射。李仆射精识果锐,敏于从政,乃是我大汉干臣,确实称得上是不凡。”

    李骧一听到大司马提起的人是自己的先父,连忙站起身来,以示恭孝。

    “先父若是地下有知,能得大司马此番盛赞,定会欣然,骧谢过大司马。”

    李骧对着大司马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

    有了大司马这番评价,大人的身后名,就算是稳当了。

    “我不过是实话实说。”

    冯大司马受了他这一礼,示意他重新坐下。

    李福在先帝入蜀后,担任巴西太守。

    之后,担任江州都督、扬威将军等职。

    然后进入朝中,担任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

    最后还担任了前监军,领大将军司马。

    所任职务无一虚职,皆是要害,由此可见其能,确实称得不凡。

    “李尚书既已知我想的故人是令先父,那可知我想起的长辈是何人?”

    李骧本想摇头,但心里一道灵光闪过,脱口而出地说道:

    “大司马莫不成是在说丞相?”

    季汉的丞相,目前只有一位。

    若是汉室三兴,估计也只能有这么一位。

    冯大司马点了点头,表明李骧猜对了。

    他的目光,看向帐门,似乎想透过帐门看向更远的地方。

    “是啊,就是丞相。记得收复长安时,丞相不肯先入城内,特意派人召我,与我同入长安,其拳拳回护之意,令吾每每思起,犹有滚水烫心。”

    冯大司马的声音,似近实远,缅怀思念中,又有些许遗憾哀伤,让李骧不敢轻易接话。

    事实上,以他现在的身份,也没有资格谈起这个话题。

    他与大司马的关系,更没有亲近到这一步。

    所以他也不明白,大司马为什么要跟他提起这个。

    帐内沉默了许久,冯大司马的声音这才继续响起:

    “收复长安旧都,本是值得高兴庆贺之事,谁料到丞相却是积劳成疾,重病不豫。”

    李骧这才开口道:

    “丞相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却又恐伤先帝之明,故而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汉臣楷模,吾不及万一。”

    “是啊,吾等不及丞相万一。”

    冯大司马接口道,比李骧多说一个等字:

    “丞相在长安病重,陛下正是派了李仆射前来探望,同时咨询丞相百年后的国家大事。”

    说到这里,他看向李骧,“没想到时至今日,陛下又派你来见我,倒是让我想起了这桩长安旧事。”

    听到冯大司马这番话,李骧心头莫名地一跳,他总觉得冯大司马话中有话。

    只是一时间,他又有些捉摸不透大司马这话里话外的意思。

    猜不透,就不敢轻易开口接话。

    冯大司马的眼中没有焦距,也没有逼迫李骧开口的意思,只是漫声又问道:

    “李尚书可记得前骠骑将军李平(即李严)?”

    李骧的心里再次不由自主地多跳了几下。

    李平是先帝给陛下指定的两位辅政大臣之一,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话说到这里,李骧已经隐隐明白冯大司马可能要说什么事情了。

    或者说,大司马前些日子为何有如此反常的行为。

    他忍不住地低声说道:

    “大司马,不至于吧?谁不知道你与陛下亲如,呃,陛下对大司马信任无以复加……”

    亲如兄弟,的确是亲如兄弟。

    不,可能陛下对自己的兄弟都没有对大司马这般亲。

    毕竟他们是连襟。

    冯大司马的目光终于有了焦距,扫了过来,然后脸上露出淡然的笑容:

    “难道李尚书认为,我还能比得过丞相?然而就算是丞相,率军北伐时,先帝钦定的辅政大臣,还敢在后方拖后腿呢。”

    “他人言我心狠手辣,又唤我乃是鬼王转世,可想而知心里不知有多恨我。这世间啊,不知有多少人想要我这条命。”

    “但凡有机会,又不知有多少人会在陛下面前进我的馋言。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贤明如孝文皇帝者,对季布这等重臣,犹有以一人之誉而召之,一人之毁而去之的举动。”

    “如今河北一役,我大汉上下,无论贤愚,皆以为胜券在握,无有他想。”

    “特别是镇东将军塞外大胜的消息传至太原,外头这些日子就已经有收复河北指日可待的传言。”

    “言语之间,仿佛大军能一日飞越太行山,河北逆贼闻王师至就会卸甲倒戈来降一般。”

    冯大司马的目光盯着李骧,“李尚书,你老实告诉我,如今朝中,有没有人是这么想的?”

    李骧感受着大司马目光的威迫,竟是不敢抬头,呐呐道:“有。”

    事实上,就连他都存了几分这样的想法。

    朝中更是有大汉铁骑三个月就能完全踏平河北的乐观说法。

    朝野上下,对这一次大战,都充满了无比乐观的看法。

    特别是镇东将军收服数十万胡人的大捷,更是把这种乐观推向了顶峰。

    所以朝中对大司马今天拔一堡,明日攻一寨,后日俘数十人的战报,毫无波动,甚至觉得这是小题大做。

    “然对我来说,这一次的对手司马懿,却是我领军出征以来的第一大敌。”

    冯大司马的声音幽幽渺渺,“以眼下的情况看来,若是战事顺利还好,大伙都觉得理所当然。”

    “但有波折呢?恐怕就要心生怀疑,腹有非议了。”冯大司马看着李骧,意味深长地说道,“如果有个万一,怕不是群情汹汹?”

    再加上某些天天扎冯大司马小人的家伙推波助澜。

    还有某位时时刻刻想要回到未央宫居住的皇后。

    蒋琬病重,几乎已经不能理事了。

    接替蒋琬的费祎威望还不够。

    尚书台未必能压得住朝中各方争夺狗叫权的利益集团。

    万一阿斗这个耙耳朵,像三国演义中干的那样,把正在前线对峙的冯某人叫回长安,说是空虚寂寞冷,想念自己了,所以特意叫自己回来说说话……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李骧听到大司马这些话,顿时就是额冒冷汗。

    因为大司马这些话,不但准确言中了如今朝中大部分人的看法和心态,甚至连将来某些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说了出来。

    还是陛下了解大司马啊!

    怪不得特意派了自己前来见大司马,表面是犒劳大军,实则是私问大司马心中所思。

    想着这些有的没的,他却是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壮着胆子问道:“大司马对此战没有信心?”

    “没有信心我上什么三出师表?”大司马冷哼一下,然后又缓了语气,“但就算再有信心又如何?正所谓兵凶战危,不可不慎。”

    李骧又问道:

    “那大司马的意思是?”

    “这一战,可能比我们想像中的要艰难,要持久……”冯大司马终于吐露了“真·心里话”,“尚书台那边,我已经打过招呼了,注意多筹备粮草。”

    “但除了尚书台,朝中上下,恐怕对这一战要打多久,没有人有个正确的概念。”

    李骧听到这里,等了很久,也没有听到大司马继续往下说,于是不得不开口问道:

    “那依大司马估计,这一战,要打多久?”

    “不知道。”

    李骧:……

    “但我知道,可能要打很久,所以陛下要有个心理准备。”

    “骧明白了。”

    让人送走了李骧,冯大司马目光幽远,看向某个方向,眼底微微有些冷意。

    同时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如同准备磨牙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