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1.21 博士披香
    眼前之人,正是身份讳莫如深的一亿贵女。

    “下妾拜见王上。”贵女身披华服,满头珠翠。虽做妇人装扮,却仍是处子之身。莫问刘备如何知晓。臂上朱砂,便是明证。话说,刘备旁敲侧击,皆未能窥破身份之冰山一角。莫非是……先帝妃子。

    “夫人免礼。”刘备收拢思绪。

    见蓟王略显迟疑,左国令士异,遂进言道“穆夫人乃太妃礼聘之披香博士。”

    “何为披香博士?”刘备倒是初闻。

    “宣帝时,有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士异答曰“披香殿,乃前汉宫阙。班固《西都赋》有‘茞若椒风,披香发越’之句。披香博士,便是在披香殿,传授后宫礼仪之女博士。见宫人渐多,太妃亦将王宫,仿前汉分列五宫。设昭阳、飞翔、增城、合欢、兰林、披香、凤凰、鸳鸯,等宫室。披香殿,便设在南宫之中,乃传授王宫礼仪之所。‘穆夫人’,便是首任披香(殿)博士。”

    “原来如此。”刘备欣然点头。话说,贵女姓穆?

    刘备却终未能想出是何来历。

    穆夫人举手投足,优雅高贵,绝非常人。必然久居深宫。话说,此时敢以真面目示人,却不知是否与党锢已除有关。

    想想亦无妨。居于深宫,除去蓟王亲近之人,外人素未谋面。穆夫人安全自是无虞。

    “披香博士,食俸几何?”刘备问道。

    “与太学博士同,食俸六百石。”士异答曰。

    “能传授汉宫仪之人,又岂能等闲视之。当与博士祭酒同。”刘备言道。

    “喏。”士异领命。

    博士祭酒,乃博士之首。掌,教授经学;备,顾问应对。食俸一千石。统领蓟国太学坛,诸多太学博士,及隶属于各城学馆的五经博士。换言之,蓟国太学坛,已建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太学之下,乃是分设在各城的“学馆”、“校馆”。

    如前所说,时下学、校有别。设在郡(王国),则称为“学”。设在县(侯国),则称为“校”。

    蓟国又有不同。校馆,为适龄儿童开蒙,属于蒙学。学馆,为青少年继续研读,属于行学。学馆、校馆,设馆长一人。另设五经博士、六艺博士等,数人乃至十数人不等。开设《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灵宪》等课程。

    馆长食俸六百石,博士食俸四百石。国中学、校,皆统归太学坛掌管。蓟国太学坛,则由博士祭酒,及众太学博士,共管。蓟国适龄子弟,先入校馆,再入学馆,后升太学坛,成为“太学生”时。依汉制,蓟国太学坛亦分设策试之法,择其优良者,补缺国中官吏。蓟国今有十一县。城邑众多。能三百石出仕,已是众多太学生梦寐以求。即便不能,百石少吏,亦衣食无忧。百石少吏,民爵第五等“大夫”。据大汉《田律》、《户律》授田五顷(250亩),得五宅。

    二百五十亩蓟国美田,实在是太值钱。

    今,博士祭酒,乃陈少师长子,难兄难弟之陈纪。于党锢时,发愤著书,号曰《陈子》,凡数万言。与弟陈谌俱以至德称。除四位少师外,乃众望所归。

    陈家一门六子,俱入太学坛。难兄难弟之陈谌亦被蔡邕举为“王子祭酒”。

    刘备先前曾命人将紫渊六国馆,改建成蓟王子馆。王子祭酒,便是将入王子馆,传授诸王子学业的授业之师,与博士祭酒并称。食俸一千石。民爵十等“左庶长”,授田七十四顷,得七十四宅。

    诸如王傅黄忠,与左右国相,皆是民爵二十等“关内侯”,授田九十五顷,得九十五宅。

    一言蔽之。蓟国的田地和宅地,皆与民爵相呼应。土地、宅邸并非能随意买卖。尤其“低爵不能上买”。

    王子祭酒之上,还有蓟国四少师坐镇。王子馆的规制,显然要高于太学坛。

    蓟国九令五尹,人选呼之欲出,已在路上。蓟国四少师,即将转去王子馆。于是,蓟王准备将太学坛主官,提升为二千石俸。位在博士祭酒之上。或可仿效各校“馆长”,另设“太学令”一职。

    蓟王心有所思,身有所动。这便问计入东宫授业之蔡少师。

    蔡邕发明雕版印刷,“蓟书”亦成蓟国名产之一。如今,左伯纸产量大增,蓟国已全面进入纸质书写时代。如厕暖水冲洗,从不用纸。

    听完蓟王所言,蔡邕笑答“王上所言极是。太学之令,当食俸二千石。称‘太学令’或太过直白。何不称‘上庠令’?”

    蔡少师乃大才。刘备虚心求问“敢问少师,何为上庠( xiáng)令?”

    “太学古而有之。周时曾设五太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我国在北,当以‘上庠’名之。”

    “原来如此。”刘备欣然点头,便又问道“首任上庠令,蔡少师心中可有合适之选?”

    蓟王行事雷厉风行。蔡邕亦不做敷衍,这便答道“老臣倒是可向王上,举荐一人。”

    “少师且说来。”刘备大喜。

    “高密郑康成。”蔡邕答曰。

    刘备幡然醒悟“可是北海郑公!”

    “然也。”蔡邕笑答。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汉末经学大师。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及《左传》等,后从大儒马融学古文经。游学归里后,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

    郑玄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文献,后世称其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著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继马融之后,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

    如此大贤,隐居东莱。近在咫尺,如何能不令人垂涎。

    只是……“如此大贤,岂肯屈就?”刘备心有不安。

    “无妨。”蔡邕笑答“换成旁人,必不肯就。然若是王上相召,郑康成定不能拒。”

    刘备问道“少师何以知之?”

    “正如华大夫‘大医治世’。郑康成广授门徒,亦为经学治世也!”蔡邕一语中的“今时今日,王上已是天命所归。又是汉室正宗,郑康成若不能佐王上,再续大汉国祚,百万言‘郑学’,终不复所用也!”

    刘备欣然点头。

    事不宜迟。得蔡少师手书,刘备遂命门下督郑泰,携厚礼,即日启程。自南港顺流而下,横渡渤海,前往东莱,徵辟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