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盆地,地势低洼。
激流所过,一片白泽。草庐尽毁,农田全无。墙垣大半入水,唯剩谯楼,宛如孤岛,矗立水中。举目汪洋。树梢、屋顶,各式漂流物上,皆挂满流民。遍野哀鸿。乡野惨不忍睹。城中积水亦没人顶。侥幸还有阁楼,权且栖身。
更幸南阳盆地,坦荡如砥。地势相差无几。宛如行军大釜,可足量蓄水。换言之,涨水虽快,却足可逃生。然若孤立无援,终究难逃一死。
便在此时,泊于淯阳港的蓟国水衡都尉舰队,并千帆海市大舡。放下无数赤马革船。轻舟四出,左右驰援。
救回流民无数。
稍后,四方将军,亦乘船而至。于水中丘脊立下中军大帐,排筏连营。打捞民众不提。
南阳守军,心牵家中父母妻儿。不等联军来攻。一哄而散,十不存一。
三日后,暴雨如注。水势不减反增。本该泛滥淮泗七国之大水,悉数涌入南阳盆地。
天灾并。浊浪汹滔,几与树梢平齐。
亭台楼阁,接连崩折。
南都帝乡,遍布疮痍,面部全非。
矗立帝宫高台,举目四望。新帝面如死灰,犹不能信“何以至此,何以至此……”
如董卓所言。千里白泽,无有平地。若无舟楫,便是想逃,又能逃到哪去。若坐视百万民众,死于非命。蓟王降下雷霆之怒,少帝便想保全,亦有心无力。且董卓窃以为,若果真如此行事,下场与袁隗无异。
水火无情。非亲眼所见,不可尽知也。
更加大水浸泡,食粮尽毁。暑热将至,浮尸肿胀腐烂,滋生大疫。一场大水,百万民众,流离失所。南阳遂成死地。
即便大水退后。烂泥沼泽,十载之内,寸草不生。无立锥之地。
眼看百万流民,救之不及。董卓等人,有心无力。
便在此时。
忽见帆樯如林,万舟齐发。蓟国十万船户,沿八方水路,冲入南阳洪泽。沿途救起流民无数。
万艘民船,蔽日遮天,无比震撼。
百舸争流,千帆竞渡,已称人间奇景。如此规模,世间罕见。
打捞流民。洗漱更衣,驱寒保暖。服下汤药白粥,终见转圜。重症亦无妨。送往海市医船。自有良医诊治。
万艘舟船,如万箭齐发。五船一伍,十舟一什。列队成串,往来巡弋。待前舟舱满,遂上报航道,自行折返。自有后船接力。如此次第有序,拯救万千流民。
经停孤岛、危楼,皆如实记录,上报汇总。凡南阳境内。大小城邑,乡村野聚,皆有详尽安排。且在渤海湾中,演练多次。务必万无一失。
蓟王对恩师言,十之。皆非夸大其词。
且蓟王从不白用人。僦船一里一钱。来回数千乃至万里。蓟王足额支付僦费。
百万南阳流民,何方归宿。
多此一问。自是蓟国无疑。
便是宛城中居民,新帝亦默许放行。
水衡都尉周晖,游艇入城,好言相劝。然新帝却不愿离去。
此战,胜负已分。南阳尽毁,根基全无。即便举家逃往蓟国,新帝亦难东山再起。洛阳少帝,许已稳坐江山。成王败寇,亘古不变之真理。
“不能为帝,与死何异?”新帝言尽于此。
知苦劝无用,留下粮草辎重,周晖只身返回游麟号。
从目瞪口呆的四方将军营,接走最后一批流民。水衡都尉舰并海市,拔锚起航,返回蓟国。
如何安置流民,蓟国官吏,驾轻就熟。
先入各处大营,调养隔离。再分批迁入各城安居。各城大建遂已完毕,然营城筑楼,从未止息。与先前一片白泽之中,万丈高楼平地起,迥异。四百城港,均摊不过二千五百人。实不值一提。
南阳帝乡,人杰地灵。尤其出能工巧匠。大利匠人城,如获至宝。
天下先是惊闻南阳倒灌,基业尽毁。本以为必是饿殍遍地,万民饥流。忽又悉知蓟国万舟齐发,将百万性命救回。
一惊一喜,短叹长吁。
少帝为制胜一击,无所不用其极。蓟王亡羊补牢,救百万黎庶于洪水。
若说,先前大汉国祚,还云山雾罩,扑朔迷离。
时至今日,蓟王已天下归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然能信以为真者。普天之下又有几人。
稍后统计。知救回百万有余。饶是恩师,亦不禁泪目。多日忧心,一朝冰释。
获救南阳百姓,更是感激涕零。皆呼“(蓟)王(尚)父”。
“东谒王父,西谒王母”。言指“东王父”也。亦称“东父”。“扶桑在碧海之中,地方万里,上有太帝宫,太真东王父所治处”。又曰““东王父者,清阳之气也,万神之先,治东方。”
蓟王如何被顶礼膜拜,南阳百姓如何死里逃生。少帝皆无暇顾及。
知新帝困守孤城,并未逃脱。连下诏命,催促四方将军,速战速决。定要毕其功于一役。
恰逢漫长雨季。南阳大水未退,千里泽国。洛阳天使泛舟而至,入坂上行营,草草颁诏。
后将军董卓,见天使面露不悦,恐进谗言。遂与诸将军商议,于中军大帐设宴。为洛阳天使,接风洗尘。前将军臧旻,右将军田晏,左将军夏育,久历朝堂,自当心领神会。
宴请乃其一,笼络乃其二。
话说,熹平六年,护羌校尉田晏,因事获罪。恰逢鲜卑连年寇边,于是贿赂中常侍王甫,怂恿先帝北伐鲜卑。对接人待物,人前人后之事,自当心知肚明。
这便命麾下军士,尽心操办。
见董卓等人,颇知进退。洛阳天使,亦多欣慰。舟车劳顿,终归不枉此行。
洗漱更衣,入大帐与众将校欢饮。
席间,觥筹交错,其乐融融。借离席敬酒,众将礼单悄然入天使囊中。遮袖细观,天使顿时眼笑眉开。众将窥见,亦暗自松气。
操劳多日,难得欢聚。你来我往,皆有醉意。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便在此时,但见董卓手捧耳杯。
徐徐直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