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此时,一个大军的实际战斗力是这么计算的,精兵的数量乘以十,加上剩余士兵的数量,等于整体战斗力。
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曹操凭借三万大军,敢于在官渡硬刚袁绍十二万大军。
也是历史上,那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当中,为什么兵力少的那一方,竟然还敢和自己十倍以上的军队进行作战的原因。
因为军队多,不等于精锐的精兵多。
事实上,曹操重视军队的素质,走的是精兵路线,所以他的精锐士兵并不比袁绍的大军少。这才是他自信的原因,实际战斗力两方相差并不多。
所以在古代发展军事实力的关键,那就是铁产量。
王言下一步所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铁的产量。
许昌地区并不缺少铁矿,如何把铁矿石快速大量的冶炼成铁,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目前曹操在收编了青州军之后,手下的军队已经达到了三万多。但是其中能够装备上铁制铠甲铁制武器的精锐,也只有五六千,这个比例在这个时代,那已经是相当的高了。
但是王言并不满足于此。要知道经过连年战乱,三国时期的人口急剧减少,此时的人也是发展的关键。
人口的损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不利于经济、商业、工业等各方面发展。
这也是为什么?王言让乐进把青州地区的百姓迁移过来的原因。青州城对他而言,从一开始就是可有可无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更好。
这个时期。地广人稀。地盘太大,根本就没有足够的人手去守护。所以今天你打我,明天我打你。白白的消耗力量而已。
王言的想法就是,将所有的军队都武装成精锐。他以后要走的军队发展路线。就是以精锐上平庸。
如果曹操这三万军队全部都是用铠钾和和钢铁制造的武器。那么他们的战斗力,相当于普通军队十倍以上,实际这三万大军就可以抵得上三十万大军。
而且因为三万大军,只有三十万的十分之一,需要的粮草辎重等后勤补给,也只有三十万大军的十分之一,后勤压力反而会小很多。
并且人员少,相对于三十万大军而言,机动性更强,战术更加的灵活。不论是进攻速度,还是撤退速度,都将远胜对方。
则这三万大军的实际作战能力,远超于普普通三十万大军。
这一切都要以铁产量的增加为基础。
王言调取自己得到的三本书的知识。这三本书当中的《工业基础》里面记载的,就是关于工业方面的知识,虽然只是现代化工业的基础知识理论和技术,但是已经足够用了。
在这个世界,不需要后世那种极其高深的工业技术。真正强大到极点的技术,什么石墨烯技术,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用。只能干看,制造不出来。
反而是这种基础知识和技术最实用。
王言现在面临的就是,他即将改进的炼铁方法,是使用高炉炼钢还是改进现有的竖炉炼钢技术?
因为这些技术,都是直接通过系统灌注到他的脑海当中。让他完全学会,并且融会贯通。等于说他一瞬间就等成为了科学家。
所以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还是决定先改进现有的竖炉炼钢技术。
因为很简单,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能跳跃式前进,否则就会出现脱节。
高炉炼钢所要制造的高炉,其中有很多东西,以曹操现有的工业基础都很难制造出来。
所以要先改进现有竖炉炼钢技术,制造大量的优质钢铁,为下一步高炉炼钢,做进一步的物质积累和各方面条件的准备。
于是王言就把后世隋唐之后的焦炭炼钢的方法,以及一些相关技术,先拿出来改善许昌仅剩的那两个炼铁工坊。并且命人重新建造两个炼铁工坊。
另外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铁矿石的开采。经过常年的战乱,矿石的开采基本上已经荒废。
因为矿场都是在野外,又是重要的目标,所以双方打仗的时候,这些矿场就成为了最先被攻击的目标。
但是在野外,作为守卫的一方,又没有城池可依靠,防守上并不占优势。
而单独为一个矿场修建一个小型的城池,又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在收缴民间用铁,就足够满足自己要求的情况下,诸侯们没有人去干这种费时费力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