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又过了几日,看管了一下邺都的土地上的土豆和番薯之后,曹植又在邺都建立了一所大魏学院,也是引起了邺都附近寒门学子的一阵加入热潮。
随后,曹植略微统计了一下数据,就开始去面见曹操。
曹植想谈的,就是关于科举制的升级。
当初因为太过于仓促,仅仅是想快速通过科举来对世家大族们进行打压,所以并没有设立太严格缜密的制度,只是将科举制的分为了前三甲和榜单排名,作为一个学业的考核制度存在。
但是在曹植的想法中,是一定要对这科举制度进行升级的。
曹植的想法,就是将大魏书院仿照后世的模式,变成小中大三个阶段。就类似于后世的小学、中学、大学一般,只不过曹植将他们给偷换概念,变成了秀才、居然和进士。秀才就是当地政府自己组织的考试,头名称为“解元”,举人则是州县进行考试,头名称“会元”,最后是进士曹操亲自出题,凡通过者统称为中榜,将会以皇榜昭告天下示之,榜首称之为“状元”,并得到曹操和汉献帝的亲自接见。
当然,得到汉献帝的接见只是个形式,最主要的还是曹操在培养属于自己的力 量罢了。
这其实就是后来注明的“三元”,后世人们称“连中三元”为聪明绝顶者,就是指这乡试、县试、殿试全部都是榜首的绝顶人才。
在曹植看来,这榜首三元只不过是噱头,吸引这些寒门学子们为了荣誉而不断进取学习的动力罢了,他真正想培养的,还是自己的势力。
他要凭借这科举这样一个大杀器,完全地抹除掉世家对皇权的桎梏!
三元虽然不能彻底地解决掉这个问题,但是他可以促进天下寒门学子对于大魏书院和科举制的动力和支持,从而促进科举制的发展和壮大。
而科举制,就是解决世家之患最好的解药!
见到曹操后,曹植就对曹操提出了这个意见,也是深的曹操的赞同。
“只是...”曹操想了一会后,却还是犹豫地说道:“只是为了根除世家之患的话,这科举制如此大动作,岂不是太过于大动干戈了?这科举制尚未成型,前朝也未可见效 仿者,万一是有什么弊病的话,植儿,你又该当如何?”
曹操的想法,还是想要稳扎稳打,走一步算一步,实在不行愚公移山,最起码稳步发育不会出岔子。
但是曹植可就不一样了,他可是穿越过来的人,他怎么会不清楚科举制的可行性?
别说汉朝了,就是后来的唐宋元明清,科举制也是一直持续下去的。
这种极其完善的制度,在曹操的眼中也许是新鲜的难以理解的东西,但是在曹植的眼中,早就是已经经过上千年实践的切实可行的制度了。
所以曹植当即非常果断地对曹操建议道:“父王,儿臣对科举制很有信心。”
“哦?”曹操有点奇怪,“如此新型制度,子建为何如此坚信?”
“因为这科举制所为的,可不仅仅是解决世家之患!”曹植目光一凝,语气也变得有些坚毅。
“不仅仅是解决世家?那...子建你还有何想法不成。”曹操听到曹植的话,也是紧锁起了眉头,听曹植的话,好像他之所以努力推行科举制,还有其他的考虑。
“那是自然。”曹植点了点头。
现在看来,科举制的优点有二。
这第一点,就是科举是一个大杀器,是一个对抗魏晋隋唐时的名门世族的武器,是皇权对士族悬在头上的剑,科举一开,再不会有延续千年的家族了,也不会出现五姓七家,不会再出现王与马共天下,不会再有汉朝时四世三公。
后来到了唐时,又出现了十一个宰相,权倾朝野,一人之下,权力仅次于皇权,甚至于能够对皇权有所制约!如弘农杨氏这样的世家大族。
而科举的本质,就是对撼动皇权的世袭制进行的某种制衡,这使世家大族多了一层枷锁,即便你家世再显赫,一旦子弟时运不济,家族也可能一落千丈,而不是只要家族显赫,什么阿猫阿狗都去做官,导致朝野上下,遍布亲族,党羽遍地,影响国政。
至于这第二点,就是维持统治!
在汉代之前,人们读书认字的权力,全部都被拿捏在世家大族的手中,而在汉朝之后,察举制渐渐淘汰,科举制渐渐诞生,即使后来科举制的制度越来越完善,也仍然不是所有人都读得起书的。
毕竟古代可没有义务教育,想到读书,就必须要去教书先生们开的学堂,也就是书塾,教书先生可不会白白交给你,他是要收钱的,而且这学费还不便宜。
所以所谓的科举制创立,实际上也只是打破了教育的垄断,让受教育不再成为一项贵族们的特权,然而,其却在之后与金钱挂上了钩,人们必须交钱才能去读书,如果是穷孩子,苦孩子,则就读不了书,活一辈子也还是文盲。
即使是实行了科举制,这个社会现状仍然是很难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历来读书人还是如此受重视的原因,因为只要是读书人,任何一个有资格能读书的人,他们的家族在他所在的村、所在的县,虽然未必是举足轻重,但一定是有所影响的,他们因为识字,所以控制了本地的舆情,又因为有资格请先生教授学问,同时在那个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能让青壮的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而专心科举,他们家中是有一定积蓄,他们在本乡,是佼佼者,放在奴隶社会,他们就是大大小小的奴隶主,放在了封建社会,他们就是大小的地主。
而曹植想要做的,就是掌控这一部分人。
当然人家也不是傻子,闷头苦读取得功成名就,怎么可能就这么轻松让你掌控了?他们的心真的会向着当权者,向着朝廷吗?
这样的人,朝廷怎么笼络?怎么让他们既为自己所用?同时又不去危害自己的统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