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18章 不倒的红旗
    <b></b>                  林楼用同样的理由解释了一遍,他们都表示理解,然后马上拿出了档案柜里保存的烈士资料,让林楼来翻阅寻找灵感。

    “虽然这套方案还没有完成,而且咱们暂时也不具备这么建造的条件,不过林楼同学的水平很高,比我们之前收到的所有方案都要好!如果纪念碑的方案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就按照林楼同学的方案做好了!这几天就辛苦林楼同学了!”

    “感谢你们两位为烈士们所做的一切!”邢少德和刘炳才郑重地和林楼握手表示感谢。

    “这话就让我有些无地自容了,和烈士为我们所做的相比,我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尽量早点把方案拿出来!”然后林楼就在办公室里认认真真地翻阅起了资料。

    同时回想着自己所看过的经典纪念碑,要说起纪念碑,对中国人来说,最有名的肯定是前些天林楼才看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了。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

    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

    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截止最后定案时共收到240多件);海外华侨也积极献计献策,华侨领袖陈嘉庚组织华侨绘制了图纸,并制作了水泥柱头模型,花费15万多元(旧币)运费寄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工程处。

    1953年3月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的典型设计,有瞭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最终,梁思成、魏长青、郑振铎、吴作人等一大批当时最著名的文史学家、建筑家、艺术家融合多方面的因素,确定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套方案。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3794米。

    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

    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性浮雕。

    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浮雕镌刻着170多个人物形象,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特别是在中国领导下28年来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史实。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

    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品质高贵、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英雄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

    正面是教员的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则是教员起草,伍豪题词的“三个永垂不朽”碑文。

    这座纪念碑堪称经典,但是也因此引发了一个不太好的现象,那就是日后全国各地兴建烈士陵园的时候,都很喜欢建造类似的纪念碑,久而久之,全国各地的烈士陵园里,纪念碑就有点大同小异了。

    除此之外,还有民国时期,在南岳衡山修建的忠烈祠,里面巍然矗立的五颗直指蓝天的炮弹,这便是风格独特的“七七”纪念塔。

    五颗炮弹代表着中国汉、满、蒙、回、藏等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用武力御敌。

    在塔的正前方和东西两侧的石碑上,镶嵌有汉白玉的“七七”两个字,象征着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全面的侵华战争开始,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掀起了全民抗日的民族怒潮。

    塔的背面刻着抗日名将薛岳题写的《七七纪念碑文》寇犯卢沟,大波轩起,捐躯为国,忠勇将士,正气浩然,彪炳青史,汉族复兴,永湔国耻。

    如果把范围再稍微扩大一点,重庆的人民解放碑和郑州的二七塔也比较有名,都是纪念价值与艺术价值并存的佳作。

    但是这些纪念碑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进一步造成了我国纪念碑造型相对比较单一的情况,相较而言,其他国家的一些纪念碑倒是颇有新意。

    这其中最让林楼感到震撼的就是,在他穿越之前建成的,俄罗斯的勒热夫-瑟乔夫卡纪念碑了,在这座纪念碑上,老毛子艺术家的天才尽显无疑。

    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是1942到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苏联红军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与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勒热夫、瑟乔夫卡、维亚济马一线争夺德军据守的“勒热夫突出部”的一连串进攻与防御战役。

    在这场战役中一共有四十多万红军战士牺牲,七十多万人受伤,苏联红军用巨大的牺牲牵制了德军大量兵力,间接导致了第六集团军的覆灭,对德军技术人员与精锐士兵的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战略价值不可估量。

    为了纪念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勒热夫战役的阵亡士兵,在一些退伍军人的倡议下,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两国决定在这里修建一座纪念馆。

    乌克兰雕塑家安德烈-科罗布佐夫和建筑师康斯坦丁-福明负责这座纪念馆的设计工作,他们从苏联著名歌曲《白鹤》中找到了灵感。

    “有时候我总觉得那些军人,

    没有归来,从流血的战场,

    他们并不是埋在我们的大地,

    他们已变成白鹤飞翔。

    他们从遥远战争年代飞来,

    把声声叫唤送来耳旁。

    因为这样,我们才常常仰望,

    默默地思念,望着远方。

    疲倦的鹤群飞呀飞在天上,

    飞翔在黄昏,暮霭苍茫,

    在那队列中有个小小空档,

    也许是为我留的地方。

    总会有一天我将随着鹤群,

    也飞翔在这黄昏时光。

    我在云端像鹤群一样长鸣,

    呼唤你们,那往事不能忘。

    有时候我总觉得那些军人,

    没有归来,从流血的战场,

    他们并不是埋在我们的大地,

    他们已变成白鹤飞翔。”

    这首歌抒发了对出征未归的无名英雄的赞颂之情,用这个作为主题来建造纪念碑再合适不过了。

    这座25米高的青铜纪念碑矗立在一个10米高的山丘之上,几公里之外就能看到它,主体上部是一名普通士兵,眼神坚毅,微微颔首,手持沙冲锋枪,直视前方,其下部由一群飞翔的白鹤组成,逐渐消散隐去。

    那些白鹤就像那首歌里唱得那样,象征着那些牺牲在勒热夫战役中的军人,并不是埋在祖国的到底,而是已经变成了白鹤,正在天空中飞翔。

    雕塑的下方则是两块几何造型的雕塑,用刻意做了锈蚀效果的钢材打造,镂空雕刻着17181位战士的名字。

    整座纪念碑恢弘大气,充满了悲壮的感觉,在黄昏的余晖下,这位无名烈士浑身散发着青铜的辉光,看起来宛若神邸。

    下方先锋的aii字符画艺术与古老传统的遇难者名单墙融合为一,技术与方法在变,对先烈的缅怀与对战争的憎恶不变。

    这座雕塑与2020年建成揭幕,在观看揭幕仪式照片的时候,林楼忍不住感慨,老毛子的底蕴果然雄厚,别看他们现在落寞了,但那种骨子里的审美观还在,偶尔显露一二,就能拿出如此精彩的作品来。

    与之相比,国内的经济水平虽然已经远远把老毛子甩在身后,可要说起审美观来,那可真是一言难尽,在这方面的积累,和老毛子确实还有不小的差距。

    当然,这也不是说类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造型不好,方柱形的纪念碑看起来庄严肃穆,雕刻碑文也跟方便。

    但是,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同样的东西看多了总会觉得腻,所以林楼并不想模仿再采取这样的造型了,或许可以参考勒热夫纪念碑的方式,使用雕塑的手法来设计这座纪念碑。

    直接抄袭勒热夫纪念碑自然是不行的,虽然这座堪称伟大的纪念碑还没有出现,但林楼心坎里过不去,而且中国的军歌里可没有白鹤象征出征未归的无名英雄的说法,你照搬过来怎么和谢铁平、邢少德、刘炳才他们解释?

    “你帮我个忙,把你记得的所有军歌的歌词都帮我写下来,要是有记得的诗歌也可以。”林楼小声对于兵兵说道,她一向喜欢唱歌,而且出身军人家庭,对这些肯定很熟悉。

    安德烈-科罗布佐夫和康斯坦丁-福明可以从歌词中找到灵感,说不定我也可以,万一一下就遇到能让人灵感迸发的字词了呢?

    “好!”于兵兵没有询问原因,她大概也猜到了,从林楼那里拿过纸笔,认真地写了起来,先从时下流行的军歌写起,《再见吧妈妈》、《相会在攀枝花下》等等。

    在于兵兵默写歌词的时候,林楼则在继续翻阅那些烈士的相关资料,试图从他们的英勇事迹中寻找灵感。

    这些资料文字简单,但看起来却让人忍不住鼻子泛酸,眼圈儿泛红,这些牺牲的战士中,许多都是和自己差不多大,甚至还有比自己小的,他们原本应该享受和平幸福的生活,但是为了更多祖国人民的幸福,他们牺牲了自己。

    林楼强忍着泪水看下去,或许是他心情太乱了的原因,一直到天黑要吃晚饭的时候,他还是没有找到灵感,暂时放下资料,看了一遍于兵兵默写出来的歌词,他依旧没有找到。

    “小林,别太累了,也不差这一天两天的功夫,走,我们一起去吃饭吧!”谢铁平拍拍他的肩膀说道。

    “哎呀,你看我这脑子,差点忘了,小林,你们俩住的地方解决了没有?要是没有的话,我来帮你们安排!”邢少德从文件中抬起头来,一拍脑门问道。

    “来的时候已经找好了,就住在咱们县招待所里面!”小县城的招待所条件肯定不怎么好,不过在这种环境下,林楼和于兵兵谁也不在乎这些,条件再不好,还有前线士兵待的猫耳洞差?

    “那就好!走,我带你们吃饭去!”邢少德带着他们到了县政府的食堂,带他们吃了简单的晚饭。

    吃完饭他们回办公室继续工作,他们这个县城靠近前线,相关工作很是繁忙,所以建设烈士陵园的任务,就只能靠他们几个了,协调物资、安排工人,还有工人的工具、食宿等问题繁琐之极,光靠他们几个人,一天四十八小时都不够用,怎么可能早早地回去休息呢?

    林楼和于兵兵也跟他们一起回了办公室,继续刚才没完成的工作,邢少德他们劝了几句,见他们态度坚决,也就不再说了。

    过了一会儿,办公室里的电灯灭了,如今的供电可不稳定,小县城尤其如此,邢少德等人早已习惯,点亮了油灯继续工作。

    林楼就这昏暗的灯光继续翻阅资料,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翻了这么多资料,终于找到了灵感。

    这位牺牲战士的英勇事迹,让他想起了这场战争中的一张经典照片,虽然事迹的细节有所不同,但大致情形是一样的。

    这张照片就是明年才会出现的“不倒的红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