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92章:好尴尬,抱错了人!
    ……

    回到汉末做皇帝-第二册,一上市,当天就卖出了500册!

    火爆炎都!

    而半月以来,第一册累计已经卖出1500多册了!

    名声越传越大!

    乃至于一册难求,黑市中一册转手能卖出一两多!

    甚至出现了“盗版”,有人雇佣书生,卖手抄书!两个书生,人均一天万余字,一天就能抄出一本来,成本300文不到。

    当然,字迹十分的潦草,错别字难以避免。

    阅读感受很差。

    所以,卖得也十分的便宜。

    第二册刚上市,第二天傍晚就有手抄本问世了。

    春闱在即。

    春闱会试在炎都举行!

    各地举子汇聚而来。

    听闻这件奇事,也好奇的议论、关注,想够得一册看一看,究竟有多好看!乃至于搞的他们温习学问都被打搅了。

    这事也惊动了朝臣。

    彭秩对此很是关注,以为此书《回到汉末做皇帝》——做皇帝?有不轨之心!流传于世,令人心浮动,实在有害,贻害无穷,应该予以查抄封禁!作者大逆不道、大不敬,也该予以问罪!得一书店的那个老板书裕也该问罪!

    谏官也有上奏的。

    刘玄看了,不以为意。

    认为他们想多了!

    前世的时候,这样的小说一堆,也没见有人看了这样的书,就去想复辟帝制的。

    再说,这就大不敬、大逆不道了?

    民间故事、戏剧、小说,天帝女儿都特么的给睡了啊!

    这是不是对上天的大逆不道、大不敬?(敬天、敬祖、爱民,是德政的政治正确。)

    要不要也给封禁了,谁讲这样的故事、谁写谁卖这样的小说、谁演这样的戏剧,就问罪?

    此事就此作罢!

    春闱与秋闱类似,都是考三场、九天!

    从二月初九开始。

    二月初八,就得进入都城贡院!

    初九、十号、十一,考第一场。

    十二、十三、十四,考第二场。

    十五、十六、十七,考第三场。

    有所不同的是,秋闱考题,是由考官定,由皇帝批准。

    而春闱考题,明经中的八比文试题,则是由皇帝亲自出题!

    刘玄选了一题[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句话出自《论语》。

    又有书商,从苏裕处购书,然后贩卖往楚国去。

    刚一在楚都问世,便掀起轩然大波,火爆一时,一册难求!

    惊动朝臣!

    有朝臣上奏,以为大逆不道、大不敬,要求封禁!

    高太后、楚帝,都感觉被这书冒犯到了!

    可是,得知此书,出自炎帝皇宫印经堂,又传说炎帝看过,看过都说好!

    这就令他们犹豫了!

    封禁、问罪,岂不打脸炎帝了?

    交恶了炎帝,与炎国矛盾,会不会落人口实,譬如吴国封禁《澄心录》,让炎国有借口,对我楚国不利?

    高太后、楚帝都不敢冒这个险。

    朝臣也大多沉默了。

    他们忍着冒犯,默认《回到汉末做皇帝》疯狂售卖!

    除了一小撮的义理派大臣,强撑着脸面,他们是宁死也不忍耐的!圣人之徒嘛,就要为了天理而斗争!

    朝廷不封禁,他们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煽动起一股风来,批判《回到汉末做皇帝》一书!

    这其中,又以两位大名士——李文斗、刘荣阳为首!

    这两货都是楚国的帝党,反对高太后问政、反对变法图强。

    与炎国的关系复杂。

    他们想求和蛮国,以减轻军事压力,减少征收,施行王道仁政,缓和内部矛盾。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愿意借助炎军的力量,引炎军入楚,去震慑蛮国!

    但是,在另一方面,炎国方面,曾出邸报,把刘荣阳做靶子,挂起来批了一顿,说他沽名钓誉,空谈仁义,实际心中没百姓。

    据说炎帝私下,曾评论楚国官俸,以为太厚。

    过犹不及,官俸皆是民脂民膏,刮民太狠!

    谈论时,提及李文斗。

    炎帝说道[我听说楚国民间有弃老溺婴的风俗,官民习以为常。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官府征收太重,百姓民不聊生啊!

    有外敌侵犯,加征图强,以抗外敌,这是必要的。而厚养勋贵官僚,则是不必要的。

    楚国有个从五品的官,官不大,名气大的很,叫做李文斗的,写过一首诗,名字叫《颂猪肉》,诗中有一句说“猪肉价如土”,听说他还搞出了个李氏红烧肉,很有名,欣欣然以为得意。

    猪肉价要是真如土,那么楚国百姓何不吃猪肉?又怎么会民生潦倒,以至于弃老溺婴呢?

    李文斗有那样的底气,写那样的诗句啊,是因为他拿着10万钱的月俸!月俸10万钱,猪肉一斤百文,能买千斤猪肉,对他而言,可不就是“猪肉价如土”么?

    他的月俸,归根到底,是来自民脂民膏。一边是猪肉价如土,一边是弃老溺婴。这是什么?他吃的是猪肉吗?不是,他是在吃人!

    孟子说“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李文斗之流,嘴上为民请命、仁义道德,一套一套的,实则就是率兽食人之辈,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只说不做,不是真的仁义君子!要是真的仁义君子,就该言行一致,自觉主动的请减俸禄,以利益百姓。

    听说我国士林之中,还有不少的士子,对他很崇敬,这是错误的,要认识到他的虚伪性!

    这个“据说”,不知真假,李文斗和刘荣阳都听说了,但无法确定,不过看起来,十有仈玖,像是真的。

    炎帝这般评论他们,岂能不令他们愤怒?

    我们为啥不请减俸禄?

    因为要遵守祖制啊!

    祖制就是如此!

    并且,自古以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俸禄丰厚些不是正常的吗?这是对士大夫的尊重!

    不是我方俸禄高不对,是你方刻薄,俸禄低不对!

    再说民不聊生,也并非因为我等俸禄高,而是因为王淹之流,变着法子的盘剥民脂民膏……

    他们当然不会承认炎帝的评论。

    《会到汉末做皇帝》一书,送给了他们一个靶子!

    炎帝,不务正业,昏聩啊!

    居然看这样的书!

    看这样的书不算,居然还把这样大逆不道、大不敬的书刊印发售!

    他们抓到了把柄,兴奋了起来,在此大做文章!

    刘玄也留心这书入楚之后,楚国的反应。

    结果得知他们并没有封禁。

    特么的,还有点小失望!

    他倒是希望楚国朝廷封禁来着。

    封禁了,才有理由去搞事啊!

    这样的不封禁,倒是难做文章!

    至于李文斗、刘荣阳等人的非议,几只苍蝇嗡嗡叫而已,不值一提!

    ……

    春暖花开。

    这天下午,刘玄去找皇后。

    孙雯却不在宫里,听宫人说去西苑赏花了。

    刘玄于是去西苑。到了御花园,果然看见孙雯身影,她正背对着自己,牵着垠儿的小手,站在一丛三色锦前玩赏,那花儿红黄紫交错,分外绚丽,斑斓的蝴蝶,起舞其间。

    那花不是神州本土的,而是随着与洋夷交流,从西洋传来的,洋夷将之作为供奉之礼物。

    皇后身边的宫人,见到皇帝来了,欲要行礼,刘玄做禁声手势,悄然往皇后走去,欲要给个惊喜!

    悄然到孙雯身后,刘玄环手将她抱住,双手伸到了凶器上,贴在耳边,说道“让朕好找。”

    推荐下,真心不错,值得装个,毕竟书源多,书籍全,更新快!

    孙雯吓了一大跳,惊叫“陛下!”挣脱了开来。

    刘玄听得这声音,也大吃一惊,忙松开手,往后退开两步,只见刚才所抱,哪里是孙雯,分明是孙雯她妈——梁婉柔啊!

    刘玄大惊变色“怎、怎么是你?”好生尴尬!

    她身上的便服,分明就是孙雯的呀!

    不过,也不止一次看到过她穿孙雯的衣服。

    梁婉柔也十分的尴尬,深吸一口,稳住,不敢与刘玄对话,乃把火气发向了那些宫人“见陛下来,你们怎么也不知行礼?!越发的没规矩了!”

    宫人齐齐跪倒,都低着头。

    刘玄讪笑,说道“这不怪她们,都是朕的错。是朕叫她们不要出声的,朕还以为你是雯儿呢,想……,额,……”对那些宫人,“你们都起来吧,没你们的事。”

    宫人们谢恩起身。

    正说着,孙雯在如意的陪伴下来了,惊愕的说道“陛下什么时候来的?出什么事了吗?”

    刘玄道“朕刚到,你去哪里了?”

    孙雯俏脸微红。

    原来是玩赏了一会儿,有急,与如意去更衣了。

    所谓“更衣”,就是上厕所的文雅说法。

    梁婉柔有些局促,浑身不自在,领着垠儿离开,不打扰她们!

    刘玄看了一眼她离去的背影,暗想“从后面看,还真与孙雯近似,身材差不多啊。认错人不怪我。”

    这般想着,右手不由的伸到鼻子下,嗅了嗅,额……

    梁婉柔回到住处,回想刚才的一幕,如芒在背,命人备水沐浴。

    沐浴的时候,又想到刚才那一幕,如坐针毡,死命的擦拭被玷污的地方,擦得皮都快破了,殷红一片,火辣辣的疼。

    脑子里胡乱的想!

    蓦地又想到那天中午,当时垠儿还没有出生,自己午睡在一边的榻上,皇帝去找女儿,竟然就做起那事来,自己被响动惊醒,都看到了,幸好没发出声音,惊动她们……

    甩甩脑袋!

    胡思乱想什么呢!

    梁婉柔想要把这些忘掉!

    却是越想忘掉,记的越清!

    哪里忘得掉?

    这可真要人命!

    ……

    春闱结束了。

    考生们如释重负,一出贡院,就问在外等候的家人《回到汉末做皇帝》出新的第三册没?

    “出了?”

    大喜“太好了!”

    又问,“抢购到了么?”

    “抢购到了?”

    迫不及待的就要拿书来看!

    至于没抢到的,则郁闷不已!

    还有争着往得一书店跑,看看还有没有货的。

    也有的贴上抢购到的,称兄道弟,想一同看,或待看完,能借来一看的。

    也有老成持重的,看到这一幕,摇头叹息看正经书的时候,未见他们这么积极,看这闲书,竟然痴迷至此!唉,唉!玩物丧志啊!

    科举就是向朝廷提供人力需求。

    同时,也是对士人的筛选。

    在这场筛选中,绝大多数人将被淘汰掉!

    秀才能中举人的,绝对不会超过10!

    举人能中成贡士的,也绝对不会超过10!

    一般甚至都在5以下!

    本届秋闱中举的,只有556人。

    参与春闱的只有1324人。

    每个举人,有三次春闱会试的机会,往届举子也可以参考。

    另外国子监学子——他们的身份基本都是官僚子嗣,即便不参与科举,也有保送名额,12岁即可入国子监读书,可直接参加春闱会试!——等于拥有举人功名!

    这是官僚享有的一种福荫后代的特权。

    但是,即便如此,没有真材实料的话,也无法做官!

    因为,春闱会试还是要考、要靠真本领,与一般学子并无二致。

    这一关是最难的!

    官僚子弟,极少能过春闱会试的,因为,竞争太激烈了,考中率太低了!

    而科举又是事关士人阶层利益的大事,皇帝都会十分重视!

    作弊的话,不要说被抓到证据,就是没证据,被捕风捉影的扣个帽子,都是麻烦至极的事情,不死也要掉层皮!

    烂泥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所以,一般来说,不管什么派别,对此都十分忌惮,不敢去触霉头。而科举一旦爆案,那就是惊天动地的大案!

    官僚为了后继有人、为了脸面,保送子弟去国子监读书,自然也会特别重视,酒囊饭袋是没有这样的机会的!——去了也考不上,只会给老子丢脸,那还送去干什么?没事干,丢脸玩?

    ……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民族,想要什么都会,什么都高明,那是不可能的,总会有不足的地方。

    有不足不可怕。

    有不足,认识不到,不能改进,故步自封,以为得意,这才可怕!

    夏邦的先祖圣贤,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所以累代相传,给夏邦文化中,注入了“反省、好学、包容”的因子,这些因子,塑造着夏邦文明的核心。

    有这样的核心在,夏邦文明就具有了强烈的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能力下,夏邦即便有所不足,也能很快的进行自我修正、砥砺前行!不断的吸收其他文明发展出来的好的有用的东西,容融于自身,不断的壮大自身!

    说的形象点,这是一种开源的、具有极强的自我更新升级能力的文明!

    这样的文明,注定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汉时,释教传入神州,与此同时,其音韵学也传了过来。

    对神州的音韵学产生了影响。

    其时,神州音韵学有所不足,学习借鉴,发展出了反切注音法。

    反切注音法通常用两个比较典型的汉字为一个字注音。通常前一个字表示声母,后一个字表示韵母和声调。

    例如“气”字注音为“去既”,就是说取“去”的声母,取“既”的韵母,取“既”字的音调\。

    这种方法,又被军方学习借鉴,发展出了建立在反切注音法基础上的保密方法——反切密码。

    一般方法,比如选两首诗。

    第一首取声母,字按照一二三四五等编好;

    第二首取韵母,字也按照一二三四五等编好;

    音调以第二首为准(也可以第一首)。

    写情报的时候,则依循反切注音法的规则,按照两首诗的文字的编号,写出一串数字,比如四、三、十一。

    就是指第一首诗的第四个字的声母+第二首诗的第三个字的韵母+第二首诗的第十一个字的音调。

    声母韵母音调都定了,一个读音也就出来了。

    如果不知道那两首诗(密码本),那么,即便截获情报,也就只能得到一串数字,茫然不知其意。

    汪老板早将密码本(两首诗)记在心里了,迟迟等不到任盟主他们行动的消息,朝廷又询问得紧,他只得写了一份密报,命人送回禀报。

    ……

    ——————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