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404.想家
    似曹安娜这种有留学经历的海归精英到底跟土生土长的国人观念上存在差异,想法灵活,性子也更爽朗,还有一股子在同龄女人身上寻不到的独立自主、自信。

    这种自信可以说是一种自恋,甚至自恋到只爱自己的地步。

    他也理解了为什么一个三十二岁的大龄女青年至今单身的原因,至于操心着急,那是人家爹娘的事,不过父母以死相逼让她回国似乎也不显得突兀了。

    他和曹安娜的分歧是有的,不过还是有一种知己难寻的痛快。

    大概上曹安娜也有这种感觉,相比其他家人、同事,无疑这个老板更像自己这类人,这是她来到方圆服贸之后除了丰厚的薪资之外,另一个惊喜。

    从迎宾楼回来,周扬还没下车,就看见家里大门敞着,院子里有人进进出出。

    他脚步有些飘,看见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程方圆,忽然厚着脸皮靠上去,问道,“这是干啥呢?”

    程方圆把水盆放到洋井下边,不满的说道,“大扫除!你赶紧换衣服,把屋顶的蜘蛛网扫扫。”

    他在家里还没过几天清闲的日子,现在除了吃就是睡,说不出的安逸,肯定是能不动就不动的,“扫除?前几天不是刚扫过?”

    程方圆不乐意了,白了他一眼,道,“废话,饭你不是也刚吃过,难道晚上就不吃了?”

    面对程老大的强词夺理,他一时间竟有些无言以对。但家里的婆娘都亲自上阵了,他再懒也不能厚着脸皮躲闲,虽然老太太不在,但李佳看到也是要教训他的。

    “你歇着,才出月子,哪能让你受累,这些体力活交给老爷们儿做,你指挥。”

    刚拍完马屁,四丫头从正屋钻出来,抱着门揶揄道,“哥,你还真听话,嫂子让你干啥你就干啥!”

    程老二去了港岛以后,她没了玩伴,又跟王桃子重续前缘,现在正是说不出的腻乎,只要放学放假,做完作业必定是要疯玩个过瘾才肯回来。

    王桃子家里虽然也是四合院儿,但比之家里还要差上许多,一大家子挤在一块,爷奶叔婶加上未出嫁的姑姑,怎是一个乱字了得。

    婆媳间争风吃醋,明争暗斗她也学了个精髓,现在的语气正是王桃子奶奶心疼儿子,看不惯儿媳使唤儿子如牛马发出的反击。

    对她这种耍宝,周扬黑着脸呵斥一声,这种怨妇的心态要不得,不利于家庭和谐。

    程方圆更不能惯着她,眼睛一立,笑吟吟的问道,“作业都写完了?”

    “当然!”明明应该一句硬气的话,偏偏被她说出了举手投降的画面,对家里的嫂子,她根本升不起一点支棱的野心,只是每天检查功课,监督她写作业就让她头大如斗叫苦不迭。

    “写完了就好,那你也别闲着,把正屋的窗子擦了。”

    四丫头兜着嘴,接到嫂子递过来的抹布时还没回过神来,剧情怎么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按照一般规律和客观事实,这时候嫂子应该像王桃子她妈一样讪笑一声,心虚才对。

    是哪里出了错?

    周扬看看眼泪含眼圈儿的妹子,到底是心疼的,劝道,“算了,她还小,还是我来吧!”

    “哥!”程方圆却不愿意了,她冒着落得埋怨的危险为的是哪般,还不是为小姑子好?

    同为女人,她千万不能让四丫头养成刁蛮贪玩、好逸恶劳的性格,从前对她有多宠溺,现在就有多严厉。

    她清楚地知道,四丫头有多聪明,越是聪明的孩子才越不好教导,最起码,她不允许四丫头把小聪明用在家里。

    至于能不能擦干净,根本是不需要考虑的,最后总归要再擦一遍。

    这样的无用功很有必要,最起码能让四丫头知道什么应该做,必须去做。

    就好像她昨天逛街给四丫头买的那些书,别说是一个六七岁的小丫头,就是文学功底稍微差一点的大学生,读了那些书兴许都一知半解。

    她不期望一步通天,四丫头能直接看懂,她只想让四丫头知道,别骄傲,这世界上你不懂的、没接触到的知识还有的是。

    这点周扬是同意的,就算四丫头不能体会到她嫂子的良苦用心,最起码也要知道这些文学经典是中华瑰宝,省的以后被别人偷去申遗了还不晓得,这是读书人,或者说中华文化人的底线。

    一家子对四丫头读书的态度都是一样的,不能丝毫松懈,但周扬是有些为亲妹子感到悲哀的,刚上学时都心潮澎湃的呐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眼下这个年代的学生更应该努力,大概上再不努力,中华就先他娘的崛起了。

    到时候才真是被时代的浪潮无情的拍倒在沙滩上,摔个狗啃泥,怎是一个狼狈凄凉能形容的!

    反正在教导四丫头上,程方圆这个当嫂子的已经绞尽脑汁,尽管有几分拿来练手积累经验,将来管教儿子的嫌疑。

    三壮睡了两个多小时,周扬和程方圆整整忙活了两个多小时。

    浆洗的活还是阿太和吴婶做的,程方圆虽然能沾水,但死活拗不过两个长辈。

    “总算是差不多了!”对劳动成果,程方圆是很满意的,月子里怕见风,小屋的门窗一直都是紧闭的,她总觉得屋子里有一股馊哄哄的味道,几天的打扫下来,总算是解了她的心病。

    京城这边大扫除,远在港岛的老太太和大姑也没闲着。

    周扬名下在港岛有多处房产,首屈一指的当然还是位于山顶的别墅,依山傍水,树木葱郁,不知道要羡慕死多少人。

    但老太太只是瞧了一眼,没有一点中意的地方。

    过日子还是要有些烟火气,又不是要避世修仙,住这么偏干嘛,买个菜都麻烦得要死。

    老太太不知道什么是实用主义者,但房子,总归要住着舒心才是。

    最后王大状无奈,只好吩咐人又帮着搬到一处相对热闹一点的豪华住宅区。

    办完了手续之后,娘儿仨都没了事情可做,她们又不是程老二那般的性子,只好拿院子里的草坪撒气。

    进口的草皮就那么成片的铲掉,保姆阿姨心疼的要死,但偏偏主家有这样的癖好,她又能说什么。

    到底是时间仓促了些,种菜籽来不及,移栽的大葱只活了三成。看着栽倒在垄沟里,蔫了吧唧的葱秧子,大姑心疼坏了,只一个劲儿的跟老太太念叨,“三娃子让人家骗了,还说什么风水宝地,种个大葱都养不活。指着这样的地方种地打粮,人早就饿死了。”

    她的感触是最深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除了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巨大差异,语言不通是最让人头疼的难题。

    这点郝宁宁也深以为然,原来港岛并不是人人都会说普通话,好在她接触的人尽管发音不标准,用语相当蹩脚,但能沟通。

    对比之下,她总算理解了三哥所说的东北话,尤其辽西锦城一带,她们老家的东北话,总给人一种质疑全世界的感觉。

    可她发誓,真的没有,天大的冤枉。

    说出来全国同胞可能不信,她在东北虽然只上过小学一年级,但汉语拼音是必学的,只是她不晓得,为什么明明上学时每个字的发音都标准的无可挑剔,但连到一块就变味了。

    她总算有了和大姑不同的认知,东北话不等于普通话,只是方言的一种,悲催的是,东北话作为方言也是不合格的,没有牌面的,输就输在别人能听懂。

    对群体的认同大概上往往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语言是否有相通之处,在港岛,娘儿仨都很难找到这种认同。

    再多的愁苦也只能化作一声叹息,盘旋久久,挥之不去。只留下保姆阿姨面色古怪的打量着祖孙三代,心里免不了骂娘,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大姑忽然问道,“丫头,想你三哥了没有?”

    郝宁宁脸色一暗,掰着手指低头小声嘟囔,“想了,还有嫂子,姨,四丫头,三壮,阿太,阿爷,吴婶,芳姐,大黑”

    越数越委屈,眼看着就要掉金豆。

    老太太赶紧把小丫头捞过来,没好气的横了大姑一眼,呵斥道,“这么大个人,闲着没事逗孩子,真没事干你就把活不成的葱刨了,再补上。”

    补?补了也活不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姑是个出色的庄稼人,对地里这点活儿还是有把握的,她种了一遍没活成,换成大罗神仙来了也就这样。

    “妈,其实我也想家了。”大姑说这话时面色赫然,要她说出这样的孬话,显然是情况没给她一点硬气的余地,更不好意思开口的是,她也记挂孩儿他爹,还有她的两个乖孙,至于那两个不省心的儿子,她才不惜得记挂,儿媳妇就更不要想了,兴许赵兰香巴不得她一辈子不回去才好呢。

    “前天远方来电话,二壮这几天睡觉不老实,入夏抖落住了,兴许是有点小感冒,烧的很厉害,挂了三针滴流才退了烧。”她的乖孙是她的心头肉,怎么能不担心,更何况赵兰香怀大壮和二壮间隔太短,她始终担心身子没调养过来,二壮底子不好。

    “这么大事你怎么不跟我说,你这个没心没肺的!”老太太终于坐不住了,赶紧站起来朝保姆阿姨招手,“小黄,给万里打电话,让他回来一趟,买票,回家!”

    对老太太风风火火的性子,大姑自然是欣喜的,但也免不了嘀咕,明明远方打电话的时候,老太太也在旁边。

    分明是当娘的拉不下脸,借着这个由头罢了。再说前天打来的电话,老太太才没有那么健忘,她做过的那些不合她心意的事,老太太能掰开了揉碎了来来回回嘀咕一天,她这个当事人有时候都记不得那么准。

    “妈,咱不等三娃子来接了?”

    老太太扭头,问道,“你不担心二壮了?”

    大姑直愣愣的点头,“担心。”

    “担心就对了,那还等啥呢!”

    。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