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诡三国全部章节 第3487章不太一样的选择
    他没想到刘晔居然是说这些……

    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刘晔如果完全站在山东的立场上去说话,那么赵云自然是不愿意听的,可是刘晔讲述的很客观,也很实际,这就不得不让赵云思考起来。

    因为他是赵云。

    如果是一般的武将,刘晔说这些,就算是能听懂,但是想了一小会儿想不明白,也就自然而然的放弃不想了。

    赵云喜欢思考,喜欢学习,也擅长总结,当问题摆在他面前的时候,赵云的选择就是先尝试去思考,去寻找答案,而不是直接躲避,或是搁置。

    刘晔看着赵云的神情,微微一笑。

    他一路而来准备好的说辞,现在已经是完全舍弃了。现在他和赵云说的这些,都是他来见赵云之前,临时想出来的。

    刘晔知道他来幽州是做什么的,可是千辛万苦真到了蓟县,却遇到了这样一次的雪灾,见到了骠骑军在救灾收拢,重现秩序之后,心态就略有了一些变化。

    山东都说关中北地,是多胡蛮之习,有腥臊之气,可是现在幽州之地在受难的时候,那些风雅名士又在何处?

    幽州百姓现如今是更需要山东的之乎者也,风度翩翩,还是当下骠骑军虽然不太客气的呼喝,但可以有些衣食熬过这个严冬?

    大汉又是什么?

    或许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

    只不过对于士族子弟,尤其是皇室宗亲来说,天子身上的神秘面纱,可能就没有多少作用了。

    刘晔也是如此。

    他见过天子,也知道天子刘协是一个怎样的人。

    如果说是在太平盛世,那么天子刘协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皇帝。

    因为在太平的时候,一切秩序都是基本稳定的运作着,天子越少干预,那么郡县地方问题也不多,除了在灾害之时天子下令征召救灾之外,其他事情一般郡县内部都可以处理了。

    可是在当下天下动乱的情况下,天子能力不足的弊病就很致命了。

    天子收拢不了各路诸侯的心,就必然无法控制地方上的纷乱。

    而且这些问题,刘晔还不好和天子刘协直接说!

    一个方面是如果刘晔说了,万一有什么问题,刘协又保不住刘晔,这不就意味着刘晔自己找死么?

    另外一个方面是,就算是刘晔不怕死进言,但是刘协听不懂,或者是听懂了却不去做,不也是没有任何作用?

    所以刘晔对待天子刘协的态度,其实和历史上的表现都差不多,点一句,点到为止,不多说,也不多解释,更不多强求。

    天子让他带着诏书来找赵云,刘晔便是遵令来了。

    所以可以说到了蓟县之后,刘晔的使命就基本上结束了,剩下的只是一些收尾的事情,至于赵云愿不愿意接受诏令,那是赵云的事情,刘晔控制不了,也无法代替赵云签收诏书。

    之所以刘晔没有立刻返程,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他也想要借这个机会见一见赵云,多直观的了解一些关于骠骑军的情况,避免回去之后一问三不知,多少会掉了名士的格调,可是等他真正的见到了骠骑军在救治这些幽州百姓的时候,他的内心被触动了。

    刘晔是皇室宗亲,但是他的这个宗亲么……

    至于什么士族世家,更是谈不上了。

    所以刘晔不是光站在高处哎呀呀的感慨,他脱下了锦袍,拿起了笔墨,和骠骑军中的小吏一同处理事务……

    刘晔觉得骠骑军和他原本想象的不太一样。

    而反过来,也正是刘晔这般行为,让赵云觉得刘晔和那些山东名士,不太一样。

    这才有了赵云见刘晔,也才有了现在的刘晔『点』赵云……

    刘晔的话,不多,但是都在要点上。

    幽州,属于边疆,和并州凉州的地位,其实相差不多。

    之所以会比并凉好一点,只不过是因为幽州和冀州的距离比较近而已,冀州人害怕一旦完全失去幽州,就丢掉了北面的屏障,所以在对待幽州的态度上,没有像是对待并凉那么的无所谓。

    冀州人觉得有一点幽州就可以了,所以对于辽东,乐浪一带就可有可无。

    豫州一带的人却觉得幽州整个没了也无所谓,反正天塌下来,不还是有冀州人顶着么?

    整个大汉中原地区的士族,因为地主阶级的兴起,导致对于边疆这种耕作困难,难以有什么高产庄禾的土地失去了兴趣,也就根本不想要对外扩张。

    相反,因为边疆苦寒,生活困难,所以在封建王朝时期,一旦边疆的势力膨胀起来,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一定会在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之下,反过来侵蚀中原地带。

    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是华夏老祖宗就懂得的道理,可是基尼指数依旧在每个封建王朝中,疯狂上涨!

    刘晔点出了这个问题。

    骠骑军是在大汉的边疆,在那些被中原鄙视的地区里面成长起来,制定的策略也是偏向于那些之前被压迫的被遗忘的民众,所以就像是赵云在幽州这里救治这些受灾民众一样,很快就会得到支持和响应。

    可是……

    冀州没受灾。

    那些在大汉三四百年,至少在刘秀定都雒阳之后,就开始抱着手冷眼旁观边疆衰败的大小地主阶级,以及享受了士族优待盘踞官僚府衙机构之中的那些人,会愿意接受骠骑的制度?

    刘晔见赵云沉默,也没有等赵云回答的意思,继续说道:『自骠骑立于关中,投骠骑之人,多寒门也。郑公北海多辗转,水镜荆州长流离,皆不纳于中原是也。非其不良,乃如灾中之民,得温饱足矣!然冀豫如何?若使之失温饱,则恨也。若欲足之,则幽并怨也。以将军之智,自可分辨。』

    刘晔虽然说得不是很明确,也没有提炼出一个准确的表达方式,但是无疑是点出了当下关中和山东最大的一个矛盾,也就是生产体系和生产关系的迥异!

    后世有人表示晋唐之时,才有士族门阀,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任何事物都有衍生发展的阶段,不能单独的截取其中一段,或者一个时间点来代表全部。没错,晋唐时期,士族门阀确实是最强最有代表性,可是追查其根源,却是在大汉年间,尤其是在东汉时期内诞生的……

    东汉时期,土地兼并出现大小地主,同时因为书籍难得,经学基本在门户内流传。或者说是圈子也行,也就是师生关系,或者称之为师门。

    大小地主阶级垄断了生产资料,禁锢了知识的传播,而治国理政,又是需要这两个方面的事物,所以也就等同于垄断了官僚官位。

    在大汉时期,出现全家老小全当官,一个家族霸占一个地区,新生儿出生就算工龄领取福利等等,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随着这些士族乡绅,大小地主逐渐壮大,自然在朝堂上为本阶级代言,争取更多的利益,到了汉灵帝时期,这些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官有官,要文化有文化,要武力有武力,还要朝廷干什么?

    汉灵帝想要管,已经管不了了。

    赵云显然无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赵云依旧是沉默着,皱着眉头。

    『骠骑之下,有荆襄之人,也有颍川之后,』刘晔缓缓的说道,『骠骑据关中之时,荆襄颍川之人,可通力合作,盖于关中而言,荆襄颍川,皆为外敌也。然若骠骑入中原……何者外,何者内?荆襄求于荆襄之处,颍川拜于颍川之时,又于当下大汉中原,山东之地,门户之间相互倾轧,有何异之?』

    赵云皱眉说道,『山东之人若是如此不知道理,便是去莠存良,又是有何不可?』

    刘晔坦然说道:『山东之辈,此时此刻,多类六博也。若言良莠,则是未必。六博六筹,博筹可分良莠乎?颍川之士,于丞相之下,谋于丞相,归骠骑之所,策献骠骑,谋策可言上下,然以此行论良莠,岂不谬哉?』

    任何一个阶层满足温饱之后,必然会寻求更多的利益,更大的权柄。

    这是一种必然。

    因为人类社会只要还有剥削的存在,还有榨取剩余价值的体制,那么必然就会有这种问题。

    士族世家,豪强门阀,从大汉的骨血当中成长起来,并且品尝到了垄断政治和经济领域的甜美滋味,又怎么可能轻言放弃?

    刘晔的意思很简单,能和骠骑协作的那些士族子弟,不是因为他们就完全百分百的支持骠骑的制度,而是他们的家族在分散押注,就像是六博上的筹码。

    门阀豪强之间也竞争激烈,比如之前将宝押在了袁氏身上的那些家族……

    压中了,盆满钵满,压不中,倾家荡产。

    这是士族子弟和诸侯利益一致的地方,所以刘晔表示现在骠骑军中政治和谐,各派系相互合作,那是因为正是在收益高的时候,就像是当年袁绍不也是天下楷模?

    『丞相如今之颓,非丞相之不能,乃丞相之所能也。』刘晔微微摇了摇头,『若丞相之不能,分权于郡县,便是天下颂赞!而丞相如今恶于山东,便是欲集山东之力抗关中也!山东之所恶,并非关中,乃「集」之一字尔!敢问将军,骠骑若得中原,是能,还是不能?是恶,还是不恶?』

    士族门阀希望能辅佐一个『明君』,然后实现价值最大化,可是在辅佐明君之后,就必然会产生出利益冲突。地方上的豪强,希望出现的是宛如汉文帝,光武帝那样的,裁军简政,休养生息,注重农桑的君主,那么地主阶级的利益就可以得到极大的保证。

    简单来说,地方上的这些士族,希望是一个『明君』,但是同时又要是一个『弱皇』!

    因为门阀的经济基础,是靠兼并大量的土地,而产生出来的庄园经济体。他们兼并的对象,是自耕农,而自耕农又是中央皇室的根本经济基础,中央政府的赋税和兵役都需要自耕农来承担,这就使得门阀的庄园经济,跟中央政府的经济,完全是互相冲突的。

    所以当历史上曹魏开始打击豪强加强中央集权的时候,门阀大族就开始不满了,后来司马氏跳出来,这些士族豪强一个个或是帮司马打掩护,要么就是干脆暗中支持。真以为司马振臂一呼,就是死士云集?养死士也是要钱的,要时间,要场所的,猜猜看曹氏那么提防,三番几次的检查司马家,为什么就查不到这些死士藏身的地方?

    而在骠骑军中,现在属于小型豪强,小地主阶级,寒士代表,旁支子弟,这些人不像世家门阀是大官僚与大家族的结合,对权力要求度暂时并不高,现阶段的诉求是更务实的,因为小地主出身的精英们变得没有出路,上升通道被堵死,他们渴望机会,希望有明君能够提拔他们,希望突破大士族大豪强对官场的垄断,获得成就功业的机会。

    『幽州之民,今日无温饱而求温饱,明日有温饱又求家业,』刘晔说道,『幽州如此,天下何不如是?骠骑之所能,可足关中,可足幽州,然可足天下否?』

    刘晔说的是『民』,但是实际上所有的这些『民』,并不是指平民。

    虽然历史其实是由人民创造的,但是当下不管是刘晔还是赵云,都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赵云和其他小部分精英民众一样,最开始推着他们加入汉末混战的原因,并不是多么远大的理想,而多半都是渴望能够『耕者有其田』而已,能安心劳作,安心的过小日子就足够了……

    可是现在赵云有没有想过要更进一步呢?

    有的。

    那么其他的人呢?

    『孝灵帝,置西园八校尉,何也?』刘晔说道,『不外上欲掌军而制地方是也。后西园废,又是何故?乃上所托非人乎?此因不过是十之一二罢了!西园之疲废,乃兵也!西园欲立,兵从何来?乃地方之人也。地方欲上立西园乎?孝灵之不立,丞相之不能,盖骠骑之所立,所能乎?』

    赵云眉头紧皱。

    刘晔表面上只是在说汉灵帝,但是赵云知道刘晔其实真正想要说的是什么……

    历朝历代中央皇室的根本,都在于军权在握,到了东汉末期,汉室不是没有想重掌军权,但是实际上很快就门阀反弹,计划流局,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可是刘晔所说的后半部分,却是赵云所没想到的。

    汉灵帝之所以失败,不仅仅因为自身能力上的问题,也不是让一个宦官去管理军队,而更为重要失败因素,是汉灵帝想要重建一支军队,就需要有能服役的兵源和支持起这支部队的粮草物资。简单一点,就是要有足够自耕农纳税服役,但此时乡野间的自耕农因为门阀的兼并,分割凌乱,负责税收的州郡吏和部队的基层官吏也都是门阀的门生故吏,忠于门阀大过朝廷,又怎么可能支持汉灵帝顺利招募兵卒?

    所以西园八校尉,从根子上就是断的!

    那么曹操和斐潜呢?

    曹操的根和斐潜的根,也就是兵源是来自于哪里?

    很显然,曹操的根基,就是三十万青州黄巾。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曹操控制了这些青州兵,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不是这些青州黄巾也实现了他们最初获得生产资料,可以有序生活的愿望?是不是这些青州兵在曹操之下,打破了原本由地方大族世家豪强的土地控制锁链?

    骠骑之处,也是类似。

    斐潜第一波的人口红利,吃的是河洛流民,是白波军,然后是黑山贼,这些人奠定了斐潜基础的军事力量,而后面接纳的西凉军和并州老卒等,不过是在这些基础上的锦上添花。

    所以刘晔认为,斐潜和曹操的兵卒架构,其实相差不多。

    曹操现如今在山东之地遇到的问题,斐潜来了也是一样会遇到,到时候斐潜对于山东的兵是收还是不收?

    收,肯定会出问题。

    不收,同样也会出问题。

    刘晔说了这些,便是停了下来,不再多说。

    就像是刘晔之前的习惯一样,他只是将问题『点』出来……

    这其实也是『山东名士』的一个习惯,他们会说出问题,这个时候往往都是免费的,但是如果要解决问题的话,或是他们也解决不了,或者就是需要额外付出相应的代价。毕竟在山东之处,知识都是相当昂贵的东西。

    赵云皱眉思索,片刻之后忽然展眉而笑,摇了摇头说道:『先生所言,确实切中要害……不过,先生倒是疏忽了一处……』

    刘晔愣了一下,不由得问道:『疏漏何处?』

    赵云伸出手来,先是从上往下按了一下,然后又是从下往上扬起,『山东之地,多由上而下,选兵择民,而在关中,则是由下而上,选军择吏!此乃大不同!』

    这一次换成了刘晔愣住了。

    他原本来见赵云,虽说是没有带诏令,但是实际上也想要用言辞来动摇赵云的心志,所以他说的话七真三假,原想着赵云就算能找到其中破绽,也是后面的事情了,刘晔就可以借着这个机会,了解更多的信息,然后寻找更多的破绽,这样就可以成为他的筹码,不论是继续在山东押注,还是挪移到骠骑之处,都可以有更高的位置……

    可是刘晔万万没想到,这么一个看起来相貌普通,手脚粗壮,一点都不像是文士的将军,竟然思维这么敏捷,有这么强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