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21章 腾出手来收拾盐商
    崇祯十五年二月初,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立春后,各地便开始了春耕,朱慈烺再度走出南京,前往江北的扬州府一带巡视,彻底解决越收越少的盐税问题。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制盐业已相当发达,两千多年以来,东南沿海一直是产盐中心之一。

    大明最大的盐场,当属南直隶的两淮盐场,产区包括淮南、淮北各盐场,其中以淮南盐场开发历史最古老,淮北盐场生产规模最大。

    大明延续元朝制度,在扬州府城设置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辖分司三、批验所二,盐场、盐课司各三十;洪武时,岁办灶课三十五万二千余引,弘治后,改办小引盐,引额倍之。

    盐是人体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和粮食的价值类似,在商品经济落后的社会是个硬通货,可以充当流通交换的物资。

    朱慈烺早就把目光盯上了盐业,当初由于其中利害关系牵扯太大,他没敢动手。

    如今南北二京的勋贵,江南的士绅官员、地主商人,被他杀了一轮又一轮,那些大盐商们的靠山早就被他清理的差不多了,现在想搞盐业,就像是壮汉欺负孤儿寡母一样简单。

    自古以来,盐税就是各朝各代重要的收税之一,尤其是税率低的大明,盐税有时甚至占据了一半的税收。

    朱慈烺处理完通商海贸的事情后,便立即北巡,视察两淮海盐的生产情况,还是微服出巡的,随机巡视地方。

    弘治五年,朝廷改革盐税,用开中折色法替代开中法,招商纳粮改为纳银解部,然后直接到盐场支盐,就是交纳一定银两,就可以领到盐引。

    “引”是产盐单位,一引拆合三百斤,按规矩是每一引折合米一石,先把盐折合成米,再按米价折合成银子。

    万历四十五年,历经一百多年的折色法积引甚多,朝廷采用盐法道袁世振所奏,推行刚盐法,实行盐业专卖。

    刚盐法是将将各商所领盐引编成纲册,分为十纲,每年以一纲行积引,九纲行现引,每年照册上额数派行新引,凡纲册有名者,据为窝本,纲上无名者不得加入,从此官不收盐,商人和盐户直接交易。

    刚盐法使盐商取得了世袭的专断权,盐商们的巨额财富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积累,为此一些晋商还专门跑到两淮地区,与徽商争夺盐利。

    商人和盐户直接交易,对盐丁们来说有一定的好处,盐业生产不再受官府的监督控制,只要按时缴纳了盐课,其地时间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可以发展副业,也可以多产盐。

    盐从来不愁销路,多出盐之后,自然会有商人上门要来购买,收购价格往往要比原本的官府折色还要高一点,如果赶上了好行情,盐丁们的日子过得应该很滋润,赚足了钱也可以经商或者买地当个小地主。

    现在南直隶地区的一石米都在在二两白银以上,按理来说,一个盐丁一年下来以挣到二十多两白银,在当时的乡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了。

    然而微服出巡的朱慈烺却看到了一个制盐村所在的地方,房屋十分破旧,往来的盐丁们一个个依旧破旧,面带菜色,跟个难民一样。

    朱慈烺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盐业的一条路产业链恐怕远比想象的要黑。

    在朱慈烺的示意下,乾清宫禁卫将军李护上前拉住一个老汉,问道“老丈,扬州府这么繁荣,你们这为什么这么穷啊?”

    老汉上下打量了一番李护,皱眉道“小伙子说的什么话,穷人挖你家祖坟了?不能活着?”

    朱慈烺暗暗摇头,李廷表跟个人精一样,怎么生出这么不食人间烟火的家伙。

    他上前道“老丈误会了,我这护卫很少出来,不会说话,还请见谅。”

    “这还像话!”老汉面色一缓,又上次打量了一番朱慈烺,这才道“看你这身行头,应该是个富贵公子吧,你们来我杨河团做什么?”

    “听说你们杨河团产盐,我们想来买些盐,大批量的。”

    老汉眉头一挑,脸上露出一丝畏惧,试探性的问道“盐商?”

    朱慈烺笑道“老丈不必紧张,我们是正经商人,合法交易,你们出产的盐我全都包下来,今年可以按三两白银一引,你们看怎么样?”

    “三两一引?”老汉听后不由得大喜。

    按正常的收购价格,一引盐也就在二两到二两五钱白银,眼前这位公子一下子给到了三两,他自然十分高兴,这哪是正经商人啊,简直就是财神爷下凡啊!

    原本面露吊色的老汉立时态度大变,侧身伸手道“公子请随我来,到我家中安坐片刻,我去请团头!”

    朱慈烺来之时,也大致了解过盐业的生产链和行情,知道盐业生产组织分场、团、灶三级。

    场是管理机构,也就是俗称的盐衙门,官员称盐课大使,各盐场、盐池、盐井处都设有盐课司,为基层盐务机构。

    盐课大使是正八品官员,掌场、池、井生产及盐税征收事宜,受运同、运副分辖,并统辖于运使或盐法道。

    团是盐民集居之地,各灶户聚于一团之内,并设关防其漏私,沿海不少地名就是以“团”命名。

    灶就是灶户,设灶煮盐的人家,灶丁即烧盐者,这老汉应该就是灶户,不过观其行为和脾气,或者是这一村的小领导。

    临走之前,老丈又回头问了一句“您确定要把我们团整个盐场都包下来吗?”

    “确定!”说着,朱慈烺让李护给了老汉一百两银子的定金。

    老汉接过沉甸甸的银子,不禁大喜,连连弯腰点头致谢,还让浑家把家中珍藏多年的好酒都挖了出来。

    如果按这个价格,这将是一笔大买卖,自己未来的日子不仅好过了,还能有些富余。

    一里外的大院中,老汉哐哐哐的敲着大门。

    “谁啊?没长嘴吗?”

    院内传来一声不耐烦的声音,紧接着大门慢悠悠的敞开了。

    老汉嘿嘿笑道“韩爷,有个大生意!”

    老汉贴近,悄声说了几句。

    被称作韩爷的中年胖子怪叫一声道“丁老三,你想死了是吧?魏家的生意你也敢转手?这些盐商要是派人下来,我这条小命都不一定能保得住!”

    丁老汉凑近了,低声道“韩爷,我看到这公子的几个护卫穿的是官靴”

    dagzuihouyigehenr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