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帝宫,一处宫殿之中。
坐在金龙榻上的魏宇屏退了宫女宦官,只留着魏晃在地上伺候谈话。
武帝脸上不太好看,连日来的各地军情都显示着,他原来宽心相待,极为尊崇的佛道,原曾想都是老老实实吃斋念佛的僧人,未曾想竟然都吃了豹子胆,起来造反了。
说实话,他原来并不是不知道佛门中有人中饱私囊,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佛道已经相当囊肿了。
南宗寺的那几个僧人,尤其是佛子,他心中明白,或许事情并不是崔铭所说的那样,竟然屠戮数千百姓。
他身为大武帝,看人的眼光一向不差,否则也不会将从小一起长大的伴当委以重任,统领儒教,那是看中了崔铭善于体察己心,做事雷厉风行,一贯是自己的臂膀。
他不是任人唯亲,而的确是任人唯贤。
儒教作为支撑朝廷的第一大门派,每年要培养多少大夫官吏,来补充朝廷和各地官府的人才空缺,大武队的领军将领也多由圣书院锻炼出来。
且不说儒教占据朝廷的大半壁江山了,但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官吏和将领着实不错。
即便圣书院最下等的下品学士,委一到任,就便能肩负起一地的军事和政务。
从这点说,圣书院就是朝廷的军政人才摇篮,用崔铭来作为其领袖,相对而言,更能做到知己知彼的信任。
所以,他虽然并没有接触过南宗寺的那几名僧人,但是从他们论道大会的表现看,并不是那等奸心藏恶之人,反而是一群受了莫大委屈的佛僧。
但崔铭那日如此肯定与执着,必定是有相当的证据,即便事情不真,最少也有七分之罪由他们引起。
想到这里,武帝对魏晃说道“太子,近期朕的命令,是不是让你不满了?”
魏晃连忙跪下,回道“父皇,儿臣惶恐。父皇统领宇内,百姓交口称赞,谓之昌隆盛世。父皇之令,必是为国祚着想。”
武帝淡淡道“昌隆盛世?哼,昌隆盛世能让武国十四州的和尚全部起来造反?”
魏晃跪俯在地,不敢答言。
武帝说道“太子,你起来吧,站起来说话,方有我魏氏男子气概。”
魏晃便遵命起身,依然低头在武帝面前侍立。
武帝又道“算起来,你从北宗寺回来后,朕和你,一直都没有好好谈过心。近段时间,又因太后仙逝,论道大会,灾民暴乱,等等诸事,没时间与你交谈。正好你今日过来请安,我们便安心谈一谈。”
魏晃道“父皇以国是为要,不必为了儿臣挂怀。”
武帝双目炯炯,冷哼道“国祚延绵之事,难道便不重要吗?你是太子,是将来代替朕统治大武国之人!
“你的事可不仅仅是父子孝敬之事,与国是更是息息相关!你若没有如此的格局,如何来做大武国的帝皇?”
魏晃连忙道“父皇教训的是,儿臣知罪。”
武帝叹了口气道“说这些,也并非为了找你的罪状。当初选你为太子时,有三件,第一,太后主推,你从小在太后的膝下承欢,稍及年立,便被太后安排前往北宗寺带发修佛,深得太后欢心,便是你那几位国舅,也无一不喜欢。
“第二便是你为魏氏当代的长子,按魏氏皇族礼制,本应如此。
“第三,便是朕的心意,只因你从小聪慧,能察言观色,能断言处事,后来去了北宗寺,每每派人将国是批题传送与你,你都有独特见解回复来人,朕心宽慰。”
魏晃恭敬回道“父皇舐犊之心,儿臣谨记在心。”
武帝点点头,说道“你知道就好。为此,我将老二老三派遣往边境为我大武国守国,老四没了,老五老六年幼,又跟你亲近,如此好的局势,是有多难得,你未必知晓。
“当年朕袭位之时,可算是经过一番龙争虎斗,你的祖辈,莫不如是。”
魏晃心中一凛,立即明意,回道“儿臣将来必为各位皇弟妥善安置,必不负父皇之心。”
武帝眼中流出欣慰神色,说道“甚好。老二老三驻守边境,为国征战,不惜性命,老五老六都是庸碌之辈,并无特长,全赖你安排了。”
魏晃道“儿臣不敢。”
武帝口气一转,说道“但是近来,你对佛道的关注过于迫切了,朕听闻人言,你总是派遣人前往南方打探消息,是为了国家社稷,还是为了佛道利益?”
魏晃一惊,忙道“父皇明鉴,儿臣只是置身佛道多年,竟不知佛道有如此多弊病。一经揭发,竟连结造反。
“儿臣心中惶惶难安,有负父皇教导之心,痛心于佛道之病,因此每往打探,暗自忖度,以孝父皇之辛劳,为父皇分忧。”
武帝淡淡道“你能如此想,最好。你不要错会了朕的用意,朕今日明说与你送你入佛道,乃是见儒家把持朝政,借助佛道来权衡之策。
“虽谅儒教他们无不臣之心,但如此一来,圣书院把控朝廷之人才出入,弊病并不比佛道少,太清门更是掌控着星术神通,与大武国命脉攸关。
“朕当时送你去北宗寺修行时,虽是太后极力推荐,但未免存了使你领袖佛道,以此制衡儒道二教之心。”
魏晃低头想了片刻,说道“父皇,既然如此,为何如今还要肃清佛道,儿臣斗胆,是否有顾此失彼之虞?”
武帝摇了摇头,道“朕说你入局太深了,你竟未领悟。治理国家,哪有如此简单。
“国家之事,十有并非能预料知晓,只有在乱局来临之际,冷眼旁观,方能得其大要,全身而退,统率八方。
“如今,佛道钱粮不纳国税,僧众不入军伍,历代祖皇推崇佛道能安民养性之心,竟变得愈加不堪,使其肆意放纵,屯僧兵屯钱粮。
“有人曾私下告朕,大武十四州,每一佛寺便是一佛国,安享极乐,有兵有粮有土地,动则以佛图户欺压百姓,民不聊生。
“这几年的灾荒便是由此集中爆发,饿死我多少大武百姓。从此一管可窥全豹,佛道却是已经在动摇魏氏皇族统治的根基了。
“朕此前虽知之一二,却碍着太后的脸面,彼时也未曾想到会爆发灾荒,致使百姓作乱。现在如此局面,必定要肃清一番,此乃巩固我魏氏统治大武根基。此乃第一件。”
魏晃俯首称是。
武帝又道“第二件,因他们屯钱屯粮,即便百姓无荒灾,他们太过于不受拘管,未免会膨胀,而滋生不臣之心。
“眼下他们因朕的金龙令,佛道起兵造反,便是实打实的证据。只不过大武十四州,朕也未曾想到,他们能如此成势。
“但朕并不如何忧心,此乃大武国病灶,患病最忌隐而不发,以此引发,反而使朕愈加摸清楚他们的底细。”
魏宇说完他下达金龙令的第二个原因,又问道“太子,朕问你,灾民暴乱与佛道造反并起,后续将如何发展?”
魏晃低头想了片刻,便道“灾民暴乱,乃是生存之艰,官府与军团如今依照金龙令,将佛寺所囤积之钱粮,救济百姓,灾民得救,生存之患稍减,终将偃旗息鼓。
“即便仍有怀揣侥幸之心企图谋逆者,所聚集之乌合之众,况官府与军团,以佛寺囤积钱粮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以强龙之势打压之,使其势必不能长久。”
武帝笑着点点头,道“你能如此迅速解答出来,也不负朕的一番教导之心。灾民暴乱如此,那么,佛道将如何?”
魏晃心中一震,知道不能随意作答,便说道“儿臣敢请父皇指教。”
武帝顿时收敛了笑意,冷着脸道“你不必在这里跟我耍小机灵。我才要跟你说,跳出局外,冷眼旁观,这便是我要跟你说的第三件。
“儒道二教见佛道成势,未免有比较高低争竞之心,而同样滋生祸乱。
“除却佛道己身弊病,借此打压佛道,杀鸡儆猴,以彰显魏氏皇族威严不容侵犯,大有必要!
“皇权凌驾于儒释道三教神权之上,是不容置疑的天意!”
魏晃犹豫着道“若是佛道始终不服从金龙令,那么······”
武帝怒喝道“胆敢挑战皇权,便直接使其彻底湮灭!”
魏晃身子一抖,连忙跪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