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尊铜像,在这一喊一闹间,早被人搬上一辆马车拖走了,沈逸秋大怒,一抬手推倒两名兵士。
该死!人家正愁找不到沈家的错处,这不是给把柄人家抓么?
顾明秀大喊“三弟,三弟,不好了,老太君晕倒了,你怎么还在这里呀,快回去。”说着冲到混乱圈中。
那领队正在大喊,突然从院里冲出个小媳妇儿,又是极漂亮明媚的女子,顿时停了停。
顾明秀趁机拉住沈逸秋“快,去头院找柳将军,请他帮忙叫太医来。”
沈逸秋下意识就要震开她,但见她对他眨眼,一脸焦急,眼里含着泪意,顿住,不耐道“好端端的怎么会晕?”
“你过去看看吧,家里只你一个男人,你不去,我们这些做媳妇的哪知道怎么办啊。”
那领队见她叫沈逸秋三弟,年纪却小了好几岁,问道“你是……世子妃?”
顾明秀向他行了一礼“是啊,这位将军,我家小叔则才多有冒犯,实在对不住,等相公回来,一定登门致歉。”
她相公就是沈逸夏,英国公世子,长公主嫡子,皇上最宠爱的外甥。
领队原想着趁机把事情闹大,闻言道“无妨,只是都是国公爷的儿子,区别也太大了些,小娘子客气,快进去吧,皇上有令,国公府人不许外出半步。”
顾明秀道:“是是是,这就进去,不敢有违圣意。”
向那人为难地笑了笑,转身进了屋,回身将门关上。
沈逸秋气得骂骂咧咧“奶奶的,一个小小的百户竟然也敢讹老子的东西,等老子出去,看怎么收拾他。”
顾明秀叹了口气道“三叔缺钱?”
沈逸秋睨她一眼,见她虽年纪小,却处变不惊,又机智勇敢,转颜一笑“确实手头有点紧,要不嫂嫂借我些?”
顾明秀道“命都快没了,还要钱做什么?”
沈逸秋道“反正快死了,不如拿钱多快活快活,有什么不对?二嫂有钱就拿出来吧,公主可是掌管内务府的人,手中多的是银子,又宠你,你屋里的钱肯定不少。”
顾明秀道“我是有钱,不过都在公主府没带过来呢。”
说着懒得再理他往前走。
沈逸秋追上前拦住“多少有点吧,我确实等钱急用。”
顾明秀没好气道“没有。”
从头至尾,根本没问老太君半句,估计老太君就算是真晕了,他也懒得管。
沈逸秋邪佞一笑,也没再纠缠她,转身走了。
顾明秀松了一口气,却感觉心口疼,这是什么样的一大家子啊。
她又去了南院,姚氏住那。
一到南院就怔住,南院忙碌得很,丫环仆人都在收拾东西,装箱的装箱,打包的打包。
姚氏正在屋里清点首饰和贵重物品,连穿堂都挤得满满当当的,伸脚进去没地放。
“大嫂,你这是干嘛?”
姚氏回头见是她,面不改色道:“能干嘛?收拾东西准备搬家。”
“搬家?搬去哪里?”顾明秀的心往下沉。
姚氏停下手中动作,找了块还算空挡的地方坐下“我娘带信来,让我今晚回娘家住,趁圣旨还未下到之前,保全我和肚里的孩子。”
她是姚家人,姚国舅是她伯父,姚家圣眷正隆,弄她一个人回去的能力还是有的。
趁圣旨还没下……
“你知道皇上会怎么处置国公府?”顾明秀道。
姚氏道“你别问了,对了,皇上很重视顾状元,你爹在吏部又有升迁,想来现在你父兄也得了消息,你也想法子回去吧,没必要把命折在这里。”
“可是你掌着家,你若走了,国公府更会人心惶惶。”顾明秀道。
“大难临头各自飞,我也没法子,如果能救整一大家子,我也想救,可是公公犯的是大罪,连公主殿下都没法子,只能偷兵符去救人,我一个小妇人能怎么样?何况,我得为肚子里的孩子着想,成亲好几年才怀上的。”姚氏叹了口气道。
“你这样二夫人知道吗?”顾明秀道。
姚氏道“管她知不知道,保不齐,她比我更早做打算。”
顾明秀知道劝不了她,也是,人各有志,大难临头,不能说她有错。
她还能想着肚子里的孩子,为沈家留血脉,已经不错了。
顾明秀灰心丧气地从南院回来,很好奇谢氏会怎么样。
刚想往西院走,沈四明冲了过来,一把抱住她的双腿“二嫂,二嫂,快,快去救我娘。”
顾明秀愣住“你娘怎么了?”
“二娘她要打死我娘。”沈四明道。
顾明秀道“好端端的,她为何要打你娘?”
沈四明道“我也不知道,反正她带着鞭子和人来,也不说为什么,见着我娘就抽。”
谢氏疯了吗?
顾明秀赶到许氏住的小院里,远远就听见许氏在哭,而谢氏正拿鞭子抽许氏。
顾明秀冲过去捉住她的手“二娘,出什么事了?”
谢氏道“放开,否则我连你也抽。”
顾明秀道“都什么时候了,能消停点么?你打三娘有什么用?”
“你看看她院里,还有人吗?”谢氏气呼呼道。
顾明秀这才发现,谢氏院里冷冷清清,只有一个老妈妈陪着她,其他下人都不见了踪影,她挨打,也没人来帮忙扯架。
“怎么回事?”顾明秀问道。
“她把人都放走了,而且都是拿着府里的财物偷溜走的。”谢氏气急败坏道。
顾明秀愣住“果真?”
许氏只哭,并不回答。
“她年轻,国公爷比她足足大了二十几岁,若国公府一直富下去,或许她还能多守几年,如今大难临头,她不跑留下跟我们一起挨刀子么?”谢氏怒道。
许氏确实很年轻,才二十五六的样子,她生沈国明时也才十八岁,英国公该有五十了吧,老夫少妻,又只是个妾室,在家里没地位,会有二心也属常情,只是……
“你走了,小五怎么办?”顾明秀问道。
许氏道“他姓沈。”
一句他姓沈就解释完了,好残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