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很快再次展开了一轮对射。尼德兰人的铅弹射出去之后大部分打在胸墙上。发出了“噗、噗”的响声,激起了一股股的沙土。只有几发子弹奏效,击到了三名陆战队员。
而尼德兰人就不同了!他们没有胸墙掩护,只能没遮没拦的站在空地当中,完全暴露在对方的枪口之下。同伴们连续的死亡已经给了他们沉重的压力。这次己方又倒下来二十余人,他们的勇气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
尼德兰指挥官已经发觉了不妙!他知道,自己手下的人无论爆发出多大的勇气,这种对射情况再持续下去早晚会是崩溃的!他在心里估算过,最多两轮对射,自己一方就得彻底崩溃!
所以尼德兰指挥官只能做出最后的选择,那就是用肉搏战来挽回败局!所以他高声传达命令,发射完这次齐射就丢弃滑膛枪,冲上去用战剑肉搏!
当时西方没有刺刀,所以士兵们,尤其是火枪手们,出门作战的时候总要多负担额外的武器。通常他们要携带滑膛枪,短铳,战剑,匕首和弹药包。其中滑膛枪和战剑是主要武器。若是使用重型滑膛枪的士兵,他们还要额外携带一个木叉。这个木叉是士兵在射击时用来支撑滑膛枪的。可见他们当时负重是很多的。
所以当时欧洲士兵们的作战方式就是逼近对手发射滑膛枪,然后丢弃滑膛枪,用战剑搏斗。毕竟那时候的火铳还不成熟。只有等刺刀出现后,火铳才成为主宰战场的武器。大家可以在《三个火枪手》里面看到布拉惹洛拉子爵向父亲描述的战场情况里得到印证。
可是就在他们装填滑膛枪的时候,却发现对手正在从胸墙后面蜂拥而出!尼德兰指挥官不由得暗骂了一声:“又被对手抢先了!”
胸墙是留有出入通道的,陆战队员们就是从通道中蜂拥而出。和尼德兰人不同,尼德兰人想打肉搏肉搏战是被迫的,是试图挽回
残局的绝望举动。
而陆战队员们冲出来则是实在不愿意跟他和他们对射了。那样杀人太慢了!不如硬碰硬的来一下子!所以当指挥官一声令下的时候,憋足劲的陆战队员就如同出闸的洪水一般,从胸墙的缺口处呐喊着蜂拥而出!
尼德兰指挥官看到对手冲出来了,反而松了一口气,还觉得十分的欣喜!松了一口气是因为不用再对射一轮了。欣喜是因为终于可以换一种方式来打仗了!
在火铳对射方面,尼德兰指挥官已经彻底放弃了!所以他对肉搏战抱有很大的希望!所以他立刻高举战剑,大声喊道:“丢掉滑膛枪!拔剑!拔剑!”
尼德兰士兵们中断了装填,有如解脱般的丢掉滑膛枪,拔出腰间的战剑,吼叫着迎了上去。
陆战队员们穿的都是蓝色的短衫,而尼德兰士兵则穿着偏向暗红色的衣服。所以这两股人潮犹如海水和岩浆一般撞在一起!这一碰撞就碰撞出了无数的血花!
眨眼之间,双方的吼叫声就被钢铁的碰撞声和垂死的惨叫声代替了!暗红色的身影和蓝色的身影交错在一起,就像两股油彩被同时挤到了调色板上。但遗憾的是,他们彼此之间却并不交融,而是在拼命的试图吞噬对方,撕碎对方!
这些尼德兰士兵都是使用战剑的好手!锐利的剑尖可以轻易的刺穿对手的身体!同时单手操作的战剑非常的灵活,适于格挡。甚至更适于从格挡中转为反击!
而陆战队员们可以双手持枪,容易发力!同时火铳加上刺刀要比战剑长出一节,就像一根短矛!而且双手抡动火铳,威不可挡!
肉搏战刚刚进行了短短的30几秒钟,尼德兰指挥官就真正绝望了!肉搏战不像火铳对射,在肉搏战中,是生是死也就是那么三、两下。所以刘佩一方很快就占据了上风。
首先一点,这些尼德兰人从来没见过在
火铳上装刺刀的。所以他们表现得虽然有些不适应,不过还可以接受的样子。因为在欧洲现在也有很多士兵是使用长矛和长戟的。所以就把上了刺刀的火铳当做长矛来对付也是可以的。
其次一点,就是经过几轮的对射,尼德兰士兵们的人数少于陆战队员们。这一点在对射的时候看不出来,可是等到肉搏战的时候就看出人数上的优势了。
最后一点,也是最可怕的一点。中国军队作战自古以来就讲究阵型。换句话说就是讲究团队的力量。而此时西方人呢?除了在排队枪毙的时候有歪歪扭扭的队列,其他作战的时候根本没有阵型。
他们打肉搏战的时候就是蜂拥而上。既不讲究队列也不在乎侧翼,反正我就抡着刀扑上来了!这种战斗方式在肉搏战刚开始的时候或许还能挺住,可一旦被对手顶过第一波那就是等死了!
陆战队员们受过受过严格的训练,还用海盗们试过身手,正是士气正旺,战技熟练的时候。他们三人组成一个小组,九人为一个大组,结成了绵密的战阵!任何人陷入到刺刀丛中,都是三两下就被刺倒的下场!
尼德兰指挥官很想指挥他的手下排成紧密的队型,但是从来没有过队列练习,在仓促之下又如何做得到那?更何况,他和他的卫兵正被一个三人小组紧紧的逼着,三把刺刀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围着他们的身体盘旋不止!稍有不慎就被会被捅个透明的窟窿,哪里还有时间指挥战斗?这也就是尼德兰指挥官久经战阵,反应迅速。换一个人此时已经被刺倒了!
整个肉搏战持续了短短两分钟,尼德兰士兵们就支持不住了!
在人丛当中,一名尼德兰士兵正满怀恐惧的努力阻挡对手。可是他身边的人却被对手刺倒了!更可怕的是,他的战友被刺中的是腹部!当陆战队员刺刀上挑,豁开腹部的时候,这人的肠子流淌了出来!</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