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 如果顺利的话,他们将在保定府分开。其中20万人将试图在李自成兵败回来的之前抢占京师,然后对他们进行打击,驱散!尽可能的杀伤义军的老营人马!
其余30万人将会在保定转向直奔山海关,堵住清军南下的道路!并把他们打回去并夺回山海关!也就是说,刘佩率领的主力将面对两场各自独立的战斗!
当然,如果情况有变化的话,刘佩还有一套备用计划。那就是不再分兵,集结起全部人马先后打垮义军和清军。
或许这样会增加刘佩部队的伤亡,但是刘佩有信心取得连续的两场胜利!
其实在刘佩看来,义军根本就不是他的对手!他的对手只有关宁军和清军的联军!
无论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在得到的消息上来看,义军到现在为止已经完全没有战斗力!他们已经被京师里的银子,烈酒和美女弄软了骨头,已经没有了斗志!他们更多的是想永远这样的享受下去!
另外,这些义军还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失去了方向!
在最初的时候,他们拼死作战是为了活下去!后来则是为了更高的权利与富贵。可是当这一切落到他们手中的时候,他们茫然了!他们从来没想过自己真正得到这个国家的时候,自己需要干什么?
或许给他们充分的时间,他们能回过神来认真的治理这个国家。但遗憾的是,他们犯下一连串的错误,历史就没有再给他们这个时间!
自从一片石大战义军战败之后,他们的意志就垮了,再也不是那支有着坚定取胜或者说是求生的义军!
至于另一支部队由20万人组成。他们的主帅是由后起之秀郝运来担当!
但实际上,郝运并不可能指挥整个西路军,他更多的像一个名义上的主帅和实际上的开路先锋。
这20万人冲出山东后,将从井陉杀入山西,然后经孟县攻击定襄城!在拿下定襄城后,他要继续向西北方向前前进,直到攻克宁武关!
郝运在一路上会留下不等的兵力守住城池和路线上的要害地区,形成一条绵密的防线。这样就配合山东,河北的留守部队,形成了一条从山东一直延长到山西的封锁线,将李自成的主力隔绝在河北这片弹丸之地上!同时他们还有拦截义军零散队伍的任务。
李自成他们之所以他们被被称为流寇,就是他们流动的能力,或者说是逃生的能力太强大!一旦让李自成逃回他的统治区,事情就会麻烦许多。刘佩就不得不面对两线作战的情况。
但是刘佩认为自己20万的军队打垮从一片石撤下来的义军很容易!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作战意志!
20万人虽然不能说歼灭全部的义军,但是打垮他们的主力还是很容易的!至于那些想逃回陕西方面的零散义军。刘佩相信郝运他们能对付。
毕竟那些义军既没有斗志,也没有兵器铠甲,还缺乏粮食。在以逸待劳的情况下,郝运他们可以轻松取胜,俘获大量的俘虏!
面对着这样的任务,郝运这个名义上的统帅每打下一处地方后就得留下一批人驻守。而漫长的道路和迟钝的通讯手段让他难以指挥每一个节点,只能让他们各自为战。所以他这个统帅更多的是一个名义上的作用。
但是这对郝运来说已经是一个了不得的资历了!郝运甚至还幻想过这次战斗后,他真正统帅一方军马攻城掠地的情景!
郝运这支军队是最先出发的。但是遗憾的是,这支部队里面除了少量的游骑以外全部都是步兵!因为宝贵的骑兵要用于和清军作战。
但是幸运的是,刘佩尽可能的搜罗了大量的牲畜给他们运输辎重。而且刘佩还给他们带上了大量的银子,专门用于路上采购牲畜。想到这里,郝运不由得将目光转向道路一侧的胶车。
自从东南亚的橡胶林开始出胶之后,山东就开始不遗余力的生产这种胶车。现在这种胶车不仅在军队中普及了,甚至已经开始向民间逐步扩散。
这种胶车在军中有两种型号。一种是由两匹马拉的轻便型号,是专门配给骑兵运输辎重的。
那种胶轮马车体积比较小,装载的货物也比较少。但是它的重量比较轻,在两匹驮马的拖曳下能够跟上骑兵的速度,为骑兵提供充分的补给保障。
而步兵使用的胶车就不一样了。考虑到大明的糟糕的道路,刘佩没有急着推广四轮马车。但是他们使用的胶车也经过了改装。
步兵的大车要比骑兵使用的车辆厚重许多,并且有可以垂下到地面的挡板,还有可以加高的护栏。步兵们临时遇到战事的时候,只要把大车连成一串,就是一座简易、低矮的城墙。
由于这种胶车坚固耐用,承载力大的特点,所以它们深受步兵们的喜爱。步兵们都把它视为可靠的同伴,并给他们起了一个古怪的外号,叫做骡子!
郝运关注的是一辆特殊的胶车。这辆大车和其他不同的是,他有着一个坚固的车厢。畏怯在他周围时刻有20名士兵在跟随。因为里面装着随军的无线电台。
郝运虽然不知道无线电台是什么东西,但他知道,通过这个车辆里的人,他随时可以和大帅联络!这张郝运感到非常的欣慰和惊讶!
要知道,以前作战的时候,大军一旦离开驻地,基本上就和朝中切断了联系。不光是胜利与失败的消息无法及时传递,就连将军是否忠诚的问题,朝廷当中都会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有了这个东西之后,至少朝廷里面不会担心大军叛乱的问题。
想到这里郝运摇了摇头,对身后的人说道“计算出我们距离井陉还有多远的距离吗?”
在他身后不远处的一个参谋迅速的拿出图纸,估量了一下说道“司令官,预计还有80公里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