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归化或归降的大明重要文臣中,被满清几任皇帝和摄政王最为看重的四大文士范文程、张存仁、宁完我、洪承畴,在与多尔衮共同辅佐小皇帝福临的一字并肩摄政王济尔哈朗的强烈抵触下,几乎带走了全国十成兵马中的九成的多尔衮,最后也感到了一丝愧疚和不安。
于是,经过与四大贝勒之首的和硕礼亲王代善、皇太极长子豪格等几大重要皇亲国戚商议,最终达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平衡结果
全国二十三万总兵力中,除拱卫帝都盛京及其小皇帝福临的四万余京营,属于不能动的兵马之外,剩下来可以随时调动和配用的十九万总兵马,一意孤行要在大明皇帝已死之际去中原争夺天下的多尔衮,可以调用最高不超过其中的十二万兵马,带入中原。
剩余七万兵马,必须交由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统领。
这七万兵马,说起来很多,但是一分到各地和各旗、各盟,这点兵力可就完全不够看了。
虽说还有四万余京营摆在表面上,但谁都知道,这京营,乃是早在努尔哈赤创立满清八旗时就定下的规矩——
八旗由皇帝亲领,再经过皇帝平衡交由各诸王、贝勒和贝子分领。旗下的兵马,可以由分领的各诸王、贝勒和贝子直接掌控。
但是,八旗只是名义上的统一旗号,在实际兵力运用上,却又不可避免地自然分出了两大分野——
八旗中的野战军,和八旗中的驻守军。
所谓野战军,自然就是八旗中交由各诸王、贝勒和贝子分领的旗下兵马。这些兵马,是随时都会拔营起寨,征战八方的,所以他们大多都是居无定所,并无相对固定的驻地。
而驻守军,就是八旗中由皇帝亲领,但在平衡分配兵马时没有叫到各诸王、贝勒和贝子手中的兵力,所以他们又被统称为京营。
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总称,由郎卫和兵卫组成
拱卫京师,贴身侍卫皇室的兵马,统称为郎卫。
朗卫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的根正苗红的士卒勇士,如问鼎中原后迁都北-京后,这些朗卫值守的就是紫禁城内武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皆由上三旗守卫。
所以,这京营的一兵一卒,无论是多尔衮还是济尔哈朗,两人即便是一言九鼎的摄政王,他们也不敢轻易开口,调用其中的哪怕一兵一卒用在他处。
兵马分完了,最后就是辅佐两边的文臣武将。
出征的多尔衮,将四大文士中的范文程、张存仁带走。
留守的济尔哈朗,考虑到能征善战的绝大多数猛将良臣都要用在入关中原的征战中,所以就把能文能武的洪承畴留在盛京都城,再加上宁完我,若万一发生什么大事,倒也够用了。
不过,相互妥协后,弄完这些分配方案,多尔衮还是留了一个心眼,一再坚称代善在统兵和征战中一点也不在自己之下,而且问鼎中原乃是千秋大业,非他一人之力可为。所以,他连哄带骗,死拉硬拽,愣是将代善从盛京城中也给带在了大军之中。
代善是谁呀?
他多尔衮的亲二哥兼朝政上的死敌。若不是他当初从中作梗,现在他早就是皇帝而非什么摄政王。
老子现在统兵出征,又怎么可能留你这个祸害在帝都呢?
而且,撸草打兔子,多尔衮捎带着脚地顺手也将他的另一个眼中钉、肉中刺,也软硬兼施地给塞进了他的出征大军中。
不用问,这个人自然就是当初与他一起争夺帝位的豪格。
好了,现在让他最不放心的两大政敌,全都被他放在了自己眼皮子底下。只留下一个济尔哈朗在盛京城里,就算他再想做什么,也是孤掌难鸣了!
这天早上,收到了派往山海关秘密公干的祖大乐飞鸽传书后,取下密函仅仅看了两眼,多尔衮便满心欢喜,命人火速将范文程、张存仁请到了帐前。
“范公、张公,天大喜事,态度一直左右摇摆的吴三桂,于昨日已经正式开了口子,准备归顺我朝了!”
范文程、张存仁似乎并没有多少惊讶,对视一眼,拿起密函分头看了看,随即点头道
“摄政王,看来我们当初的预判还是没有错,李自成就算夺下了大明帝都,他麾下的兵马也依然还是乌合之众,流寇风气积重难返。”
“像我们无数谍报中说的那样,像他们肆无忌惮地籍没甚至拷打大明王公贵族,文武群臣,就连吴三桂这个在当今大势之下,已经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之人的府邸、财物和家眷,都能不知死活的侵犯,别说吴三桂,怕是这中原的天下,其实早已就装在了摄政王的囊中了!”
这样的天下大势,多尔衮自然也是心知肚明,看在眼里。
只是,这话从范文程、张存仁这等人物口中说出,那可就不是一般人随便说说而已了。
多尔衮命幕僚们拿出地图,直接铺在地上,然后低头两眼一眨不眨地盯在上面道
“出征前,洪承畴曾给我大军入关划了一条线路,大军可分别从翁后、连山出境,然后再经密云、蓟州一带秘密入关。”
“入关后,可在南下路上,一边缓慢潜行,不断分兵潜伏,布点,观察敌情。一边继续南下,对整个京师形成包围态势,等待吴三桂及其关宁铁骑的最后动向。”
“他若投李自成,我们就先吃掉他及其孤悬关宁一线的山海关。”
“他若投我,我们就立刻改变战略,马上调整大军主攻方向,由先期占领和经略大明京畿重地,改为与吴三桂联手,一举击溃甚至吃掉李自成!”
“张公、范公,现在敌我态势已明,二位以为如何?”
范文程点点头,瞅了一眼张存仁,见他徐徐颔首,于是开言道
“摄政王,大势应该已经定型,但小处尚需观望一番。此番入关既然打得是未来千秋大业,我以为,此时该轮到我们吊一吊吴三桂了!”
嗯,原本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多尔衮,莫名心中一定,随即看向张存仁。
张存仁见状,马上也是面向探询地看着自己的多尔衮道
“摄政王,范先生说得很好,既然我们已经为此等了那么多年,再等几日让这锅好饭闷得更香,又何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