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千一十九章 维纳佐拉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五)(12.19)
    参赛作品集锦放映结束后,大屏幕重归黑暗。几秒后,有声音突兀在台下嘉宾席响起,是位穿着修身晚礼服的美人。

    她站在台阶处,边走向舞台边继续讲,从嘴旁微型麦克风和腰后绑有的设备来看,显然是今日颁奖典礼的主持人。

    荧幕亮起, 实时拍摄着女主持款款而来的画面。秦绝有心听她的引言导语,可惜水平所限,对奥奈利亚语无能为力,只能认真地做背景板,耐心等待并适时鼓掌。

    约过十分钟,已然站在一侧演讲台的女主持略作停顿。随着她的伸手示意, 肩扛游机晃过前排座位, 第82届维纳佐拉国际电影节官方评审团中的三位在介绍声里起身迈步上台。

    与此同时, 也有不知在哪的官方口译员同步将奥奈利亚语翻译成英语,解决了在场嘉宾里一部分人的语言困扰。

    沿袭历届传统,这一届电影节的评审团主席由上届荣获“最佳影片奖”的导演梅莉亚·芬利担任。两位副主席里一位是“最佳编剧”泰德尔·史蒂芬,另一位是影后柊娜·维拉斯克斯。

    有关副主席名额的事秦绝听贺栩的助理科普过,据说是分别在上届“最佳导演奖”和“最佳编剧奖”的获得者、“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女主角奖”的获得者里二选其一发出邀请,现在看来果真如此。

    紧接着,大屏幕的镜头一一给到其余评审团成员的特写。这些德高望重的导演、剧作家和制作人们并不上台颁奖,但随时都有机位关注着他们,确保rea的含金量。

    主席与副主席面向台下落座,适当地与主持人互动两句,场面因此减轻了几分严肃凝重。

    闲聊的这一小会儿,一袭黑色长裙的礼仪小姐自另一侧低调地走上台。

    主持人自然地结束话题,引导在场众人的视线来到评委左手边的舞台。在那里,数根竖直的礼柱呈前后两排缓缓上升,它们高度不一, 最上方的正方形台面上依次摆放着十一尊奖杯。

    比较特殊的是, 这之中唯有台面铭牌印着“终身成就奖”的金色奖杯被纤尘不染的玻璃罩罩着。联想到该奖项的特殊性,秦绝猜测或许这一届并不颁发“终身成就奖”, 只是依照惯例需要在当前环节亮相。

    没有任何噱头和吊胃口的发言, 主持人面带微笑地宣布第82届维纳佐拉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正式开始。

    “提名本届‘最佳纪录片’奖的作品有:《大地的脉搏》,《重返狼群》,《文明:北纬30°》。”

    女主持的音调错落有致,“下面有请评审团主席芬利女士公布获奖结果。”

    眼眸浅绿的梅莉亚·芬利推了推她的半框眼镜,略微凑近台式话筒,缓慢吐字道:

    “获得,本届‘最佳纪录片’的,是——”

    “《文明:北纬30°》!”

    她话音刚落,一阵恢弘乐声响彻全场,掌声中一名皮肤黝黑的西装男人异常惊喜地离开座位,摄像机记录下他走向舞台的身影。

    礼仪小姐从礼台上取下奖杯,递到已经站起的颁奖人泰德尔·史蒂芬手中。等《文明:北纬30°》的总导演走上舞台,等待他的正是象征着荣誉与肯定的“最佳纪录片”奖杯。

    “谢谢。非常感谢。”

    这位总导演用口音浓重的英语连连道谢。

    他眼泛泪花,捧着精致小巧的奖杯来到正中央的立式麦克风前,发表获奖感言时依然难抑激动,数次语气打飘。

    秦绝同其他人一起送上掌声,在听到总导演提起拍摄这部纪录片足足用了七年之久时狠狠感慨了一番, 拍掌力度更重。

    策划拍摄纪录片吃力不讨好是业界内外的共识,能坚持拍下去并成功的人,其毅力背后定是浓烈的热爱。

    感言结束的总导演千恩万谢地下了台, 一路牢牢将他的奖杯护在怀中。

    现场屏幕里的特写镜头切回主持人,她顿了顿,公布下一个奖项“最佳修复电影奖”的候选名单。

    电影修复向来是个小众的行业,如果说其他文艺从业者是在“创造”,那么从事这一行的修复师就是在“抢救”。

    抢救文化,抢救历史。

    诞生自旧年代的影片都依托于胶片,随着时间的流逝,胶片泛黄,内容缺损,一部经典作品便有可能从此消失在世上。是以,电影修复师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清洁胶片,在物理上将其修复,然后进行胶片数字化转换、精修画面、还原色彩、合成导出,这一切做完后还要过一遍银幕,既是确认成果,也是鉴定修复技术。*

    等前五道工序全部结束后,这部老电影才可宣布修复成功,等待它的是一众修复师满含欢喜的多样化存储。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人都以为修复电影是个简单的活计,像是“将480p的视频丢进小程序里等待导出,然后等超高清画质的成果出来后再上传就完事”。但实际上,做电影修复与拍摄纪录片在艰苦繁重程度上相差无几,都是幕后工作者们深厚的心血。

    只不过,时代在变革,一些观念和概念也在改变。比如维纳佐拉国际电影节上的“最佳修复电影奖”,就在几年前扩大了评奖范围,将“复刻电影”也涵盖其中。

    复刻电影和修复电影名字虽然接近,某种意义上却是两码事。修复电影重的是“复原”,旨在将经典影片最真实、最初的模样原原本本展现到人前;而复刻电影重的是“复现”,意在还原情节、镜头等,流程与普通电影无二,都是“前期筹备、中期拍摄、后期调整”。

    换而言之,复刻电影就相当于有现成的剧本和分镜本,无需任何改编,也不需要新点子的加入,制作方或导演只要选角、定角,再规规矩矩地照着拍摄出来即可。

    复刻电影这一概念最早诞生的时候,就曾被人诟病“吃现成的”、“拿前人的成果给自己脸上贴金”。不过这也是个误会,促使复刻电影真正出现的理由是某些经典之作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物理层面上已经无法被安然修复,要想重现于世,只能对照着残缺不全的模子重拍。

    就像这次与《寻找乌洛达》竞争的复刻电影《绝代风华》,它的原作《矢车菊情人》的胶片在一场大火中烧得所剩无几,制作人因为一些情结希望它再次活跃在银屏之上,于是经过两年寻访,从昔日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的反馈里七拼八凑出分镜本和大致剧情,另起班底重新拍摄。

    可惜,“最佳修复电影奖”看的不仅是“修”和“复”,影片本身的质量也会纳入考虑。原作剧情的大量缺失令《绝代风华》的整体故事脉络充满迷思,也没能较为清晰地还原曾经创作者的思路和感情。所以,评审团主席梅莉亚最终宣布获得该奖的是卢波·文森特执导、昆汀·维斯康蒂主演的《寻找乌洛达》。

    两奖过后,来到了“最佳短片奖”。

    EU联邦“三特”电影节的电影短片划分标准皆为45分钟以内,本届维纳佐拉国际电影节的获奖电影名为《发条客》,全片27分钟,故事开始于主角误入某地,意外发现这个地方的人背后都镶嵌着一枚小小的发条。

    在发条的控制下,大家按部就班地做事、生活。小孩子每天早上定时起床、定时偷偷倒掉一小半牛奶、定时上学放学、定时被邻居家的小孩邀请并一起出去踢球,而他的母亲也就是旅店老板娘则定时起床、定时做早餐、定时来到楼下前台坐着,有人来就站起身说介绍词、询问客人、收钱并指路,没人就坐着,一直坐着,呼吸和眨眼的频率都一模一样,从未变过。

    主角观察过后,非常好奇,于是趁老板娘定时午睡的时候拔掉了她的发条。

    失去发条的老板娘在睡醒后并未表现出任何异样,依然规律而稳定地工作着。主角疑惑后也没了兴趣,忘记了这枚放在自己衣兜里的发条。

    他出门旅游,从景点转悠到贫民窟,他看见一个流浪汉趴在地上,不知是死是活。他又发现流浪汉的背后只空出了衣服缺口,没有发条,于是把从老板娘身上拔下的发条插到了流浪汉身上。

    奇迹般的事情出现了,流浪汉开始蹬腿,他活了过来,但像是没看到主角似的,直挺挺地转身回到长椅旁瘫坐着,时不时发出呻吟,伸手转动面前的破碗——原来他是定时乞讨的乞丐。

    主角不由露出笑容,觉得自己发现了巨大的秘密。他回到旅店,看见没有发条的老板娘趴在柜台上陷入昏睡,就像是死了,因此更进一步佐证了推断。

    出于某种“助人为乐”的恶趣味,主角开始拔掉更多的发条,让失去发条的人昏迷、沉睡,再给那些没有发条的人插上新的发条,看他们苏醒,重回规律的日常。

    渐渐地,主角沉迷其中,自我调侃“这是帮他们定时休假”。

    他每天都做着这样的恶作剧。

    他每天都走出旅店的门,沿路拔发条,沿路插发条,回到旅店的房间。

    他每天定时睁开眼睛起床,每天定时闭上眼睛睡觉。

    有一天,他不小心摸到自己的后背。

    那里不知何时有了一枚小小的发条。

    *资料出处为Vogue Me-人间实习生,韦希贤、大雁编撰

    ——

    不小心过了零点,是昨天的更新。

    3000+,与12.18的3000+章一起共六千字。除12.18和12.19的更新外,补了12.9的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