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大王兄,各国局势可有变动?”虽然御锦黎与御颜熠立场不同,但御颜熠的一番陈词,也听进了心里。
“父皇,儿臣归朝之前,已然游历各国,因此,对于各国局势也略知一二。各国本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但韶国与凛宫近年来,对古御的态度微妙,据儿臣得知,两国似乎欲结秦晋之好。”御颜熠点到为止,王公大臣皆是明白之人,一经点拨,豁然开朗。
“若两国联姻之事一成,古御即便国力昌隆,也是孤掌难鸣。想当初,韶国也是孤立安澜后,一举吞并安澜。如今又想故技重施,简直是无耻至极!幸而大皇子忧国忧民,还未归朝便得知了此事,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陛下,如今既已知晓此事,便不能坐视不理。”吏部尚书怒气冲冲,持着玉笏的青筋暴起。
“臣等附议。”
“两国联姻尚未昭告天下,吏部尚书何必如此忧心。若是联姻,我们古御女子何其多,难道还比不上韶国区区一个摄政王府的郡主?如今正在商议储君之事,吏部尚书顾左右而言他,又是何意?”右相瞪着吏部尚书的眸子里不仅闪着怒意,还有杀机。
原本御沐琛是御锦黎最有力的竞争对手,因豢养私兵一事,已经与储君无缘;御颜熠刚回朝,拥护者更是寥寥无几。
谁知,就在储君之位唾手可得之际,称病的御颜熠却突然出现,一番言论,引得以吏部尚书为首的中立党纷纷倒戈。
“陛下宽厚仁德,臣子本应感恩戴德,为国鞠躬尽瘁,只是如今朝中风气不正,某些官员一心为己,汲汲营营,只为谋得高官厚禄。微臣恳请陛下依大皇子所言,改革吏治,整顿朝纲,发展国力,令敌国不敢进犯。”吏部尚书深知,朝中吏治,若不大力整改,必有大厦将倾之危。
“微臣认为,大皇子不仅有储君之德,也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之人。况且,自古以来,储君立嫡立长,大皇子为嫡长子,大可立为皇太子,再主导改革之事。”太傅别有深意地瞅了一眼古御帝,突然改为拥立御颜熠。
“元后性行淑均,大皇子自然也是贤德之人,儿臣也奏请立王兄为储。”御锦黎起初为了避嫌,一言不发,此刻见太傅改口,也立即附和。
他不是愚蠢之人,多年来,朝臣力谏立储,可古御帝再三搪塞,一拖再拖,御颜熠一归朝,便提立储之事。
更何况,吏部尚书是古御帝的人,对于朝堂的明争暗斗向来置身事外,如今却掺和立储之事,怎会与古御帝无关。
既然立储无望,那么,便促成此事,以讨欢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有改革之意的大臣及尹逐逍等人,纷纷请立御颜熠为储。
下跪之人,足足占半数多。
“左右二相,可是另有人选?”古御帝好奇地看向左相、右相。
“微臣,附议。”右相似乎在隐忍什么,终究没有发作。
“臣也附议。”左相虽然不甘心,但比右相脸色好看多了。
古御帝满意地点头,语气明显轻快几分,“翰林院拟旨,封大皇子御颜熠为翊琨太子,即日起入住太子府,暂时掌管翰林院并协助朕辅国。钦天监卜算黄道吉日,礼部安排继位事宜,并将此事昭告天下。”
“臣领旨。”被点到名的大臣一个个跪下接旨。
“儿臣定修身养德,为百姓谋福祉,决不辜负父皇的抬爱与王公大臣的厚爱。”即便此刻风光无限,御颜熠仍旧淡然处之,谦恭润雅。
朝中某些醉心党派之争的官员见状也后知后觉,古御帝为何将尚是亲王之时的王府修缮扩建为太子府。
古御帝未登基之时,身边除却王妃,也就是御颜熠生母,府内再无姬妾。
之所以将王府改建为太子府,无疑是早已将御颜熠定为储君人选。
古御帝对于继位之人早有定论,今日却放任诸大臣一番舌战。惧事的大臣联想到其中的厉害关系,身后冷汗涔涔。
“诸爱卿可还有要事启奏?”略有几分得意的古御帝扫过一脸铁青的右相,得意又失望的左相,事不关己的太傅等人。
退朝过后,大臣们不必碍于古御帝而拘谨地噤声不语,出宫的路上好不热闹。
“右相为了黎王登上太子之位,可谓是费尽心机。想当初,右相为改建太子府可是出财出力,如今却是为他人作嫁。”左相挡住右相的去路,一顿冷嘲热讽。
“总比左相要好,都不敢为琛王进言。”右相双手插在衣袖里,旁若无人地绕过左相身边。
“你我不过彼此彼此,不像有的人,前一刻还说黎王殿下如何天资出众,为了邀宠,随时都能改口。”左相的眸光扫过不远处的太傅。
太傅抓了抓自己的山羊胡,眼中闪烁着睿智之色,“从利国利民而言,太子殿下确实非大皇子莫属。”
左相甩了甩衣袖,一顿冷嘲热讽,“说得倒是冠冕堂皇,谁不知你是只会谄媚的奸佞小人。”
这时古御帝身边的大太监匆匆奔向周太傅,扯着似鸭公嗓般尖锐的嗓音,将这场还未燃烧的战火就此掐灭,“周太傅,陛下有请!”
“麻烦韩公公跑一趟了。”
“周太傅客气了,这边请!”韩公公本就是八面玲珑之人,知晓周太傅与古御帝的情谊,对周太傅极为客气恭敬。
“大王兄,不,如今应改口为太子王兄了。”御锦黎等到御颜熠身边的恭贺之人散去,方才上前。
“黎王找本宫有事?”
“无事,不过与诸官员一般,向太子王兄道喜罢了。”御锦黎优雅地向御颜熠行揖拜礼。
“素闻黎王行事有礼有节,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不过虚名而已。”
“黎王可要随本宫一同出宫,顺便看看右相亲力亲为的太子府。”
“多谢太子王兄邀请,只是臣弟今日还未向母后请安,只能却之不恭了。”
“皇后?”御颜熠沉吟片刻,又笑道:“本宫回朝已久,倒是从未一睹凤容,不若本宫随黎王一同前去?”
“母后……母后近日凤体抱恙,太子王兄身为储君,为免将病气过给太子王兄,动摇国本。还是等几日母后凤体大安后,臣弟再请太子王兄一同前去。”御锦黎语气极为歉疚温和。
“既如此,改日也无妨。只是要劳烦黎王代本宫向皇后道一声:本宫多谢皇后多年前的关照与昨日的关爱,日后,本宫定当涌泉相报。”
“臣弟便先行告辞了!”御锦黎闻言,有些不自然地匆匆告辞。
“启禀皇后娘娘,黎王殿下求见。”堆起一脸皱褶的笑脸老嬷嬷急匆匆地跑进殿内,向坐在高高在上的凤座的一雍容典雅、贵气逼人的妇人激动地禀告道。
“快请进来。”虽然语气和眼神都是极为欣喜,但举手投足间仍是仪态万千,没有任何失礼,堪称典范。
而岁月似乎也格外厚待她,并没有在她的脸上留下任何痕迹,仍然美的不可方物,若是他人不知,定会将其视为姐弟,而非母子。
“儿臣给母后请安,母后福翔万安,近日儿臣得了一对精巧的玉文雀,特地带来送给母后,还望母后喜欢。”御锦黎的请安礼亦是完美得不容挑剔。
“免礼,快起来,赐座。”语气略带了几丝急促之感。
老嬷嬷不用吩咐,便将御锦黎捧在手心的紫檀木盒接过,毕恭毕敬地呈给皇后。
“黎儿有心了。”皇后随意地打开木盒,望着巧夺天工的一对玉雕文雀,并没有什么情绪起伏波动。
“母后喜欢便好。”
“你们都下去!”随着皇后的一声令下,在旁伺候的十几个宫人都鱼贯而出,并把门轻轻关上。
“黎儿,结果如何?”四下无人后,皇后对于那只如白玉一般的文玉雀根本不屑一顾,只关心立储之事。
她虽为后宫之主,却无实权,古御帝在她身边安插了不少眼线。为避免惹得他不快,迁怒到御锦黎身上,所以,她没有派遣任何人去打探消息。
不知前朝情势如何,自早朝开始,她在栖凤宫便坐立难安,心急如焚地等着御锦黎的消息。
“还请母后切勿动怒,儿臣无能,被立为太子之人是大王兄。”御锦黎低垂着头跪倒在皇后面前请罪。
“黎儿与那小孽种同为皇嗣,只因他是那贱人所出,即便那孽种离宫二十年,黎儿守在他膝下尽孝十八载,上事君,下爱民,处处严于律己。临立储之时,他却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小孽种定为储君,他心中可有我们母子的一席之地。”皇后怒而推翻一旁的几案,上面的茶盏,连同御锦黎送的玉文雀,摔得支离破碎。
“母后,立储之事,木已成舟,你又何必将怒火发泄在哥哥身上。”身着绿色骑服,手执马鞭的十四五岁的女子恼怒地推开宫人,破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