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八四章 清廷朝议(上)
    在上海,商界在进行着激烈博奕的同时;在北京,则是在政治层面上发生着紧张的斗争。

    俄国向清廷提出,可以按《东三省交割条约》的规定,向清廷移交东北领土,请清廷派军队到关外接收地方。立刻就在清廷引发了一场争论,朝中的大臣们分为出兵接收派和维持现状派,前者以满族少壮派官员为主,而后者则是以汉族的老臣为主,一连进行了数日的激烈争辩。

    不过俄国的名声实在是太差,难以信任,而且清廷对华东政府终究还有几分顾忌,因此维持现状派也渐渐在这场争辩中取得了优势,压倒了出兵接收派。

    但在7月底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英法两国的驻北京公使联合向总理府衙提交了外交照会,表示支持清廷接受俄国的条件,出兵接收东北领地,并且愿意担任监督角色,协调清廷和俄国的关系,甚致可以派遣少量军队协助清廷收回东北的领土。

    英法两国的这个外交照会在北京立刻引发了极大的反应,而出兵接收派本以势微,借着英法两国的支持,顿时又逆转过来,包括一些此前持中立或是维持现状派的官员,也都倒戈转而支持出兵接收派了。因为英法两国的份量非同小可,有他们的保证和协助,清廷收回东北领地的机率确实要大得多。有不少官员甚致认为就是华东政府,也要忌殚英法两国三分。

    不过华东政府展开了自己的行动,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邓永俭会见张之洞,向他明确表示,华东政府不想看到清廷参与到这东的局势中来,如果清廷派乒到东北,就意味着清和华东政府发生战争,华东政府将会在任何方位对清廷进行打击。既使是有英法两国支持清廷,也不会阻止华东政府的行动,而一切后果由清廷负责。

    这是华东政府第一次向清廷发出战争威胁,清廷也不敢轻视,而维持现状派也找到了有力的依据,逐渐将劣势给扳回来,又成了五五之局,不相上下。

    而清廷的决策者慈禧太后这时也是左右为难,犹豫不决。从慈禧太后的心里来说,当然是希望由清廷出兵收回东北,但如果和海外华人发生冲突,甚致是战争,也是慈禧太后决不愿看到的,最理想的结果当然是华东政府默许清廷收回东北,但慈禧也知道这是决不可能的。如果是在庚子国变之前,慈禧太后或许还敢冒险一搏,但现在的慈禧已经不敢再有任何弄险的举动了,因此她是宁可失去东北地区,也是不愿和海外华人发生冲突,更不要说是战争。现在慈禧太后只想安心的过几年,等自己两眼一闭,后面的事就不管了。

    但问题是华东政府会不会让慈禧安心的过几年,慈禧虽不想生事,但政治感觉仍在,如果海外华人占领了东北之地,恐怕也就是他们正式清廷反目的时候,而现在如果再不放手一搏,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因此如果有充份的把握,慈禧到也愿意一试。

    于是慈禧招集清廷的主要大臣,亲王宗室们一起聚议,协商对策,军机大臣中只有袁世凯在天津未回,宗室大臣中,只有被革职在家的前肃亲王耆善未出席,其他重臣则全都聚集一堂。

    铁良首先道:“太后,关外之地仍是我大清龙兴之地,一但有所闪失,必然动摇社稷,幸好如今海外华人和日俄两国已是三败俱伤,俄国己主动提出将辽东之地归还我大清,而且又有英法两国愿意帮助朝廷,此仍天助我大清也,朝廷千万不可迟疑,理应立刻出兵,收复辽东之地,如若不然,恐怕悔之晚矣。”

    在主张出兵收复派的大臣中,铁良是态度最坚决,也最激进的人之一。他也不是不知道华东政府的厉害之处,但一来是他认为现在只能搏一把,如果让华东政府再些大,清廷恐怕就没有机会了。而且铁良毕竟才刚年过40,正是年富力强,是满人中少有的军事人材,此前也没有经历过大阵仗,还颇有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因此也敢于兵行险着。

    铁良早先也是军机大臣,不过由于他的态度激进,排汉情绪强烈,几乎和所有的汉军机都合不来,由其是和袁世凯极不对眼,慈禧迫于无奈,才将他从军机中除名。不过慈禧也知道铁良对朝廷确实是忠心耿耿,又是满人中少有的知兵人材,而且还需要铁良牵制袁世凯,因此虽将铁良从军机中除名,但仍然让他担任兵部尚书之职并兼任练兵大臣,而按照清廷的惯例,六部尚书之职一般都是由军机大臣兼任的。

    不过清廷的军政大事一直是由军机处决议,兵部尚书如果不是由军机大臣兼任,那么实际是有职无权,虽然铁良还兼任练军大臣,但清廷练军的事情几乎全被袁世凯控制,北洋六镇中铁良最多只能调动第一镇,而其余5镇根本就不听铁良的调遣,因此现在铁良也十分郁闷,总想找机会扳倒袁世凯,至少从袁世凯手里夺走几个镇军队的控制权。

    这次在铁良看来,正是一个好机会,如果清廷决定接收东北领土,肯定会从满族官员中选择部份官员参与,而铁良自己肯定要争取主将的位置,趁机扩大自己对兵权的控制。

    铁良当然也知道,如果出兵东北会和民军发生冲突,但铁良对自己的能还是有一定的自信,毕竟是练了几年兵,铁良也学到一些东西,也颇有些跃跃越试,想在战场上试试自己的身手。另外铁良认为清廷在东北也还有一定的基础,毕竟现在东北地区的基层地方官员还是清廷原来的人,再加上有英法的支持,因此铁良认为还是可以人民军一搏的。

    铁良说完之后,良弼也道:“皇上、太后,现在海外华人己出兵关外,虽名为收复失地,实则居心叵测。海外华人自归附以来,素有不臣之心,妄自尊大,目无朝廷,以至自设官位,若是让海外华人占据关外之地,必会图谋反叛,朝廷不可不早做准备,防范于未燃之际,还是尽早出兵,断绝海外华人占领东北之心。”

    光绪道:“出兵虽是容易,但战事一起,胜负难测,海外华人以善战著称,万一有所闪失,又如果是好。”

    铁良道:“皇上请尽管放心,朝廷练兵数年,就在此用兵一时,而据臣所知,关外之地尚有不少官员依然心向朝廷,无不盼朝廷天兵到达,民心可用;何况还有英法两国相助,臣虽不材,愿主动请缨提师出关,收回朝廷龙兴之地,为朝廷分忧,纵然马革裹尸也再所不惜。”

    光绪点了点头,正要说话,这时慈禧道:“其人呢,还有没有什么话要说。”

    瞿鸿禨道:“太后、皇上,臣以为朝处还当三思而行。海外华人虽然素有不测之心,但其兵锋强悍,五年以前就己见其强,这次甫一出兵就连败日俄军队,歼灭日俄军队数十万,此仍朝廷劲敌,不可轻视。我大清经庚子国变,才安定下来不足5年,元气尚未恢复,国库空虚,岂能轻言妄战,何况朝廷虽然练兵数年,略有成效,但才练出了几万军队?又未经大战?比之日俄之兵如何?又比之五年前的八国联军又如何,据臣所知海外华人毛问辽东投入30万大军,刚刚新败日俄军队,士气正旺,这时岂可轻拈其锋芒,因此还请太后、皇上三思而行。”

    光绪又看了慈禧一眼,道:“如此说来,我们就坐视海外华人占领我大清的龙兴之地而不理吗?”

    张之洞道:“太后、皇上,不是我们坐视海外华人占领龙兴之地不理,而是现在实在是不可轻举妄动,还要静观其变,等待时机为好。”

    铁良怒道:“张大人,现在海外华人都已经快打到奉天府了,还要等待什么时机。是不是要等到海外华人全部占领了关外之地,然后大举南下的时候才是好时机吗?”

    张之洞“哼”了一声,他对铁良、良弼这样的满族少壮派大臣很是看不惯,认为这批人根本不知时务,像铁良、良弼这样虽然号称知兵,但在张之洞看来根本就是纸上谈兵,还偏偏又自以为是,而且只知道一味的打压汉臣,却不想想现在是什么时候,没百这些汉臣,大清还能支撑下去吗?真要把朝廷都交给这些满臣,朝廷恐怕不出一年就会乱套。

    张之洞道:“海外华人这不是还没有攻下奉天吗?据我知道,现存俄军在奉天还有数十万大军,又有坚城可守,海外华人能否攻下奉天,都尚未可知。而日军虽然退守到朝鲜半岛,但也还有20万大军,随时都还以卷土重来,因此辽东之战胜负尚且未定,就算是要出兵关外也不必急于一时,何况大军集结,准备,军资粮草调集,都非一日可定,故此依老臣之见,还是再观望几个月,等到海外华人和日俄真的拼得两败俱伤之时,再做决定也不迟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