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女儿,虽然容貌可能有了一点变化,但他怎么可能会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认错呢。
堂姐将三叔抱着自己的手用力掰开,然后看都不看三叔一眼就直接走了,三叔直接跟着堂姐回了家,三叔想进去,但堂姐让人把三叔给撵了出去,还把门给关上了,说如果三叔要是闯进来的话,她会报官把他抓起来。
三叔知道堂姐还生着气,于是就只能先去周围邻居家打听一下堂姐的消息。
关于这堂姐的事情也没多少人知道,只知道她才来芜城一年多,来的时候还带着一个女儿,看着挺有钱的,出手非常阔绰,一下就买了芜城最大的一处宅子,不过现在堂姐已经改名吴佷姝,早就不了原来的名字了。
吴佷姝,吴佷姝,这不就是我恨苏吗?她是在记恨苏家,记恨她这个父亲啊,若不是因为他们,堂姐也不可能嫁去王家,也更不可能发生后面的这些事情,都是他的错,都是他的错啊。
三叔知道了堂姐的名字之后在屋里整整待了两天,然后相想通了便去找堂姐,求堂姐原谅,既然已经知道了堂姐的消息,他就不可能让自己的女儿在外面流浪。
经过这两年的磨炼,堂姐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她了,她的心已经软不起来了,她恨王家,也恨那个苏家,恨梁氏,同样也恨自己这个亲爹,她永远也不能够原谅这些人。
不管三叔如何赔礼道歉,说尽好话,差点儿都给堂姐跪下来了,堂姐依旧是硬着心肠将人给赶走,如果不走,就让下人把他拖到大马路上去,反正不能待在她们吴府门口。
三叔在芜城待了一个月也没能让堂姐回心转意,甚至连自己那个外孙女他都没能见上一面,要不是家里人写信过来说有事让他回家一趟,他还会继续待这儿,直到堂姐愿意回家为止。
回去之后三叔就同梁氏说起了堂姐的事情,而梁氏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堂姐是不是还活着这件事上,而是现在堂姐变得很有钱,母女俩住的宅子比他们一大家子住的都要大。
梁氏当时眼睛就放光了,一想到堂姐这么能挣钱,她就有些后悔了,早知道当初就把堂姐留下来了,现在堂姐的亲哥哥和弟弟准备娶媳妇,这可需要一笔不少的银子,要是堂姐回去了,说不定还能出点儿钱。
之后梁氏就和三叔商量想把堂姐接回来,就算他们当初对不起她,但是总归是一家人,这里还是她的家,她总不可能一辈子都不进这个家门吧。
说实话苏婉央很佩服自己这个堂姐,一个人带着孩子,在短短两年之内靠着自己的努力打下了属于自己的家业,让许多男人都刮目相看,仿佛从离开王府,被娘家人赶出家门那天起,她似乎就重生了。
这两年堂姐从未回过叶城,也未去过临城,甚至连她们都没见,一个女人一旦心狠下来,就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堂姐受了这么多磨难,即便被所有人抛弃,只要她的女儿还在身边,她就一定能坚持下去。
当然,她也挺佩服那梁氏,听到女儿的消息之后,不想想自己女儿这两年受了多少苦,却想着让她那被赶出家门的堂姐出钱给哥哥弟弟娶媳妇,不得不说这梁氏想得可真美啊。
去年的时候,堂姐的公公因病去世,没多久朝廷派下来的新城首接任之前叶城城首的位置,以前的王家摘了城首府的牌子变成了现在的王府。
之后没多久那王石林就打起了歪主意想分家,他母亲本来是不同意的,也不知道他说了什么,他母亲竟然答应了,其他几个兄弟也都同意分家。
王家在临城扎根几十年,家里的产业不少,最后基本上是进了王石林的腰包,说如果这些东西分给他,其他兄弟也不用赡养刘氏了,以后刘氏就由他抚养。
最后其他兄弟只分得了一些银子,然后便出去自立门户了。
刘氏就只生了王石林这么一个儿子,王石林的其他兄弟都是庶出,刘氏当然不想王家的产业落到他们几个手里,于是就想出了这样的办法。
其实王石林那几个兄弟巴不得什么都不要,只要能不跟刘氏和王石林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就已经千恩万谢了。
那刘氏是个善妒的,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就苛待他们的母亲,他们自己也没少受欺负,除了生了儿子的几个姨娘,其余无儿无女的,总是有各种理由突然暴毙,然后尸体被偷偷送出府。
即便他们长大了,还是要受刘氏的控制,王石林娶妻之后,刘氏便将注意力放在了儿媳妇身上,就没有很多时间来管他们了。
他们这些人都同情那嫁进来的姑娘,那刘氏母子简直不是人,人家好歹也是大家族出生,竟然敢这么对那媳妇,不把别人当人看。
之前娶妻的时候,刘氏也经常刁难,但不是自己的亲儿子儿媳,她渐渐的就不爱管了,只要不忤逆她的意思基本上日子还是好过的。
几个兄弟为了以防万一,还请了族中长辈做见证人,然后立下字据以免这母子俩反悔。
这母子俩的所作所为他们可是歪清楚不过了,所有还是要有所准备,不然到时候两个人又反悔,他们可没处说理去。
拿了字据,那王石林还沾沾自喜,说他现在拥有这么多的产业,就算花一辈子也花不完啊,想想心里就美滋滋的。
但是王石林是个什么样的人,除了干不出像顾怀志那样杀人放火的事情,但是其他浑事是一件不落地全干了,甚至有时候比顾怀志还混蛋。
家里有这么多产业,王石林也就更加不上进了,整天出去喝花酒,和他的那些狐朋狗友出去到处瞎混。
没过多久,王石林迷上了赌钱,最后越赌越大,家底都被他败光了一大半,刘氏见苗头不对,于是就劝说王石林,让他别赌了,再赌下去,家底儿都要败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