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知道,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她就带着苏阳偷偷溜进了相府,若是之前想混进来肯定不容易,但是现在因为办寿宴,整个相府都忙得不可开交,府里有什么生面孔大家也不会觉得奇怪。
这次于是本来是想趁相府今天人多,想把苏清涟和苏阳的事情捅出来可是她还没有动手,苏清涟的院子突然就着火了,吴氏的计划也瞬间被打乱了。
不过这结果也是吴氏想要的,所以她什么也没管就先离开了相府。
屋子着火了,势必有人回过来救火,如果有人来,那肯定就会撞破苏清涟和苏阳的事情,今天府里客人多,这一传十,十传百,相信这件事情很快就会传来了。
听完苏婉央说的这些话之后,梅儿沉默了许久的,她看苏婉央的眼神就好像在看一个陌生人一样,她觉得现在坐在她面前的这个苏婉央陌生极了。
虽然在整件事情中,苏婉央并没有出太大力,但是她几次出手,也都把这件事情往她想要的方向推着走。
梅儿知道苏婉央是个记仇的主儿,但是她却没有想到苏婉央会设计这一出让苏清涟丢了清白,那可是一个女孩子最为珍视的东西啊。
可是站在苏婉央的立场上,她也并没有做错,她所做的也只不过是报复苏清涟以前对她做的事,跟之前苏清涟做的比起来,苏婉央也算是比较仁慈了,不过就是苏清涟的计划没有成功,而苏婉央的计划却成功了。
梅儿也没有再继续追问了,而是先回了自己的房间,她想自己应该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这件事。
苏婉央也知道梅儿心里在想什么,这件事情不是她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后所做的计划。
以前她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位置,老是挨打,可是如今情况不一样了,现在的她也跟以前不一样了,她现在没有了顾虑,自然就豁得出去了,说她心机重也好,说她狠心也好,她都不在乎,她现在唯一想的就只是报复而已。
一晚上的时间,足够让相府的事情传遍整个惠京城。
一大早,整个惠京城的人都在议论苏清涟的事情,就连街边的乞丐,也都知道昨晚苏清涟跟一个陌生男人衣衫不整地从房间里跑出来的事情了。
而现在作为当事人的苏清涟已经被苏吴氏关押再了祠堂,苏清涟之前住的院子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所以只能暂时把她关押在这里。
不过苏阳却在时候跑没影了,明明苏阳是跟苏清涟一起从房间里跑出来的,但是苏清涟一转眼,苏阳就不见了,想来她应该是趁着当时情况比较混乱,所以就跑了。
而且苏阳也不得不逃跑,他们做这件事情本来就有风险,如果大家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苏吴氏为了保全苏家的名声,将苏清涟乱棍打死的话,那苏阳还怎么做苏家的女婿啊。
可苏清涟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苏吴氏又是苏清涟和亲娘,她也不可能狠心要把自己的女儿活活打死吧。
不过在确保苏清涟的确没有事情后,吴氏跟苏阳才会出现,不然他们要是被苏吴氏抓住,苏吴氏是肯定不会放过他们的。
不过还好苏清涟并不认识吴氏和苏阳,苏清涟甚至都不知道苏阳的名字,只知道他是同自己发生过关系的人。
虽然苏清涟不认识苏阳,但是为了以防万一,当晚两个人回去之后,就立刻收拾好东西跑了,然后找了个地方躲起来,等到合适的时机再出现。
苏清涟现在肠子都悔青了,她昨晚又没喝醉,怎么脑子抽了居然就半推半就,答应了苏阳跟她做那种事情。
当时苏阳出现的时候,苏清涟也是非常意外,但是她还没有细想,就被苏阳给拉走了。
她想着自己已非处子之身,而且之前还通苏阳做过好几次那种事情,每次苏阳都会让她很舒服,所以她也有些欲罢不能,昨日才会被冲昏头脑。
她本来想的是,府里的人还有今天来的客人基本上都在前厅和花园那边,后院这边应该是没有人的,所以她才会胆子大到在自己的房间里跟一个自己并不认识的男人做这种事。
可她万万没有想到她的院子会着火,而她们居然这么狼狈地跑出去,还被这么多人看到了。
当时苏清涟被带走的时候是衣衫不整的,带她离开的是苏吴氏身边的一个姓许的嬷嬷,那许嬷嬷本来是负责花园这块的客人,这花园跟后院这边又是挨着的,后院这边起火了,许嬷嬷也赶紧过来察看情况了,没想到她一来就看到了苏清涟。
当时许嬷嬷一眼就看出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以才立马跟了上去把苏清涟给带走,免得更多人看到她现在这个样子。
因为当晚府里还有许多客人在,苏吴氏也没有腾不出手来处理苏清涟这件事,所以就先把她关进了祠堂,等把客人们都送走了,再来好好审问苏清涟。
林家的人头一天晚上还没听说这件事,还是第二天听府里的丫头们说闲话,林家的人才知道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起初林家人是不相信这些风言风语的,毕竟相府家教甚严,苏家的姑娘断不会做出这样伤风败俗的事情,可是没想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件事情,还说得是有鼻子有眼的。
大家还说林家倒霉,居然摊上了这么个儿媳妇,得亏还没有进门,这要是嫁了人还做出这样的事情,那到时候丢脸的可就是林家了。
就算现在苏清涟还没有进门,这林家的脸也差不多丢光了,如今苏清涟半只脚都踏进了林家的门了,苏清涟做出这样的事情,对林家造成的伤害也不小。
不管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他们林家也不会坐视不理,如果这件事情是误会,那解释清楚后,外面的那些风言风语听听也就罢了,如果这件事情的确是真的,那恐怕林苏两家这亲应该是是结不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