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有事秘书干!【求订阅!】
鉴于陈风之前的‘成绩’,乃至于对陈风剧本创作能力产生的无脑信任。
所以,邓祺瑞心底、本质里并不觉着,陈风这个《大决战》剧本,会不够精彩。
他之前不想碰这个剧本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剧本题材比较敏感,人物比较涉线....
一个弄不好的话,电影不仅播不了,而却没准他还会受到牵连。到时受到内部批评。
不过现在么...情况不同了!
反正,如果他什么都不做的话,极大的可能就是被调去闲职养老。
反正无论怎么样,最终的结果也不会更差了。
那为什么,不去看看这个,陈风精心准备的压轴剧本呢?
【编者注:本剧本,一共分三目。分别以三大战役为故事载体。其既可以连续观看,也可以独立成篇。】
【《大决战》第一08目之辽|沈战役!第一幕(白天,外景)
一个身影,独自行走在陕甘高原上。第二幕(白天,外景)
字幕:19XX年,....】
很快,邓祺瑞就如同之前看《眉公河行动》、与《红海行动》两个剧本一样,将自己完全沉浸了进去。
不过这一次,因为剧本,本身就厚。
再加上,看剧本时,邓祺瑞还要分心去钻研剧中出现人物的每一个对白,对白内容,是否存在不妥之处。
所以,这一次他看的极慢。
时间缓缓推移。
下午三点,四点,五点......下班时间到了。
光|腚其他办公室内的灯,都逐渐暗了下来。
没多久,一个工作人员来敲了敲邓祺瑞办公室的门,想要提醒邓祺瑞到下班时间了。
不过,邓祺瑞头也每抬,只是继续看着剧本。
就如此,一直到晚上八点多。
邓祺瑞终于抬起头,将《大决战》的剧本放了下来,同时跟着嘴里吐出了一口气。
只是一个剧本而已,但邓祺瑞却足足看了五六个小时,是《眉公河行动》与《红海行动》加起来的四五倍还要长!
但此时此刻,哪怕连续看了这么久的剧本,
在邓祺瑞的眼睛里,却依旧看不到一丝的疲惫,
反而双眸褶褶,充满了神采!
眼神深处,透露出的,是刚看完一场波澜壮阔的史诗之后的震撼、感悟、回味、追思.…
很难想象,一双眼睛里,竟然能同时出现这么多复杂的情绪。
而这,都只是在看完文字剧本后,邓祺瑞眼中闪烁出来的。
“这,才是真正的战争电影!残酷、浩荡、真实…..”
“而且,剧本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都不做曲解,尽最大的程度做到时代背景下的真实还原!”
这一刻,什么敏感话题、什么涉线人物、什么他的‘翻身之仗’、什么拍一部作为他向上爬的正|文绩的想法.……
所有的一切一切的小心思,全都被邓祺瑞抛到了脑后去。
作为红|色后人,邓祺瑞也不是尸位素餐之人。
家中长辈,就有当年亲历过这场战争之人。
从小到大,也没少受到熏陶。
所以,此时此刻看完剧本,充斥在邓祺瑞脑海里的,就一个想法!
他,无论如何,也要支持陈风,将这部电影给拍出来!
这不仅仅是上面的任务,不仅仅是他的正|文绩,不仅仅关系到他的官场生涯,
这也是他,身为一个红|色后人,应该大力宣扬的事!
尤其是,在这个国外文化,大肆入侵本土文化的时候。
心情激荡之间,邓祺瑞直接摸出了电话。
他要给陈风打电话!
《大决战》的拍摄,刻不容缓!
(:?.认准:!.:,?!.;)他一刻都不想耽误!!
“嘟~”
然而,电话才响了第一声。
邓祺瑞忽然又猛地按死了电话。
“《大决战》的拍摄…..我自己一个人,能罩得住么?”
不是邓祺瑞反悔了,而是他忽然想起了,刚才剧本分幕、分镜头里,陈风描写的那些画面。
几万人的疾行军,包括飞机、坦克一起开拔的场面!
两军对垒,正在挖掘的、一眼望不到头的阵地!
攻城战开始,万炮齐发,火力遮天蔽日的大场面!!
在剧本里,陈风可是特别标注了,这些画面,能不用虚假特效,就不用特效。
尽量全采用真人、实景、实地拍摄!!
就为了,最大程度的还原当时战争的画面。
所以,这些东西不用特效..那涉及到的道具.....他一个光|腚的三把手,真能搞的定?
这可不是随便让哪个市的部门,随便配合一下就能解决的。
这真到了拍摄时,用到的人力物力配合,可不是他一个小小的三把手说的话,就能好使的。
“不行,这剧本,我得先给邓局看一眼!这么好的剧本,相753必邓局也会支持我的!”
“要是邓局不支持的话...….那我,就回家找老爷子去!!”
想到这,也管不了那么多了,邓祺瑞没碰桌子上的《眉公河行动》、与《红海行动》这两个剧本。
只把《大决战》的剧本,一下子塞到了公文包里。
然后驱车,也不管是深更半夜,直接往老领导邓局的家里开了去。
第二天,下午。
横店。
风尘总部大厦,董事长办公室。
《教父》的首日排片也搞定了,华艺那边暂时还没动静。
而《花千骨》与《延禧攻略》拍摄,暂时来说也一切顺利,不需要陈风额外操心。
所以,难得彻底闲暇下来的陈风,打算好好的放松一下。
至于怎么放松?
em......养了这么久的小白菜,终于可以吃了...不是,那句话得留给陈钰绮才对。
对张予汐么,这句话应该是…….有事秘书干,没事....
所以。
正窝在老板椅上的陈风,选择了很直白的开口道:“小汐,去,把百叶窗放下来…...顺便把门也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