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二十万,长安城六万多名百姓捐钱,总计将近二十万贯!”
暗卫统领又激动得重复一遍,随即把统计的奏折递给李世民。
“二十万贯!二十万啊……只是半天,就有六万多人为了这小子自发捐款了?”
李世民起初以为自己听错了,确认后,先是一愣,随即激动有些手忙脚乱地奏折。
翻开后,很快就看见了长安城百姓,在这半天的自发捐款情况。
六万多名百姓,虽然大多数百姓的捐款,都只是几十文、到几百文不等。
但也有不少人,捐了几百贯,甚至上千贯的。
平均下来,相当于每人捐了三四贯!
“这小子的声望,已经高到这种程度了吗?”
“这才半天时间啊,如果再过几天,那长安城的百姓,岂不是能再为了他捐出十几二十万?”
“朕没想到啊,实在没想到他在百姓心目中,竟然如此的重要!”
“他李承询,不愧是朕的长子!”
李世民连连发出感叹,这种情况,实在太出乎预料了。
他很清楚,在民间,就连当朝宰相,都没这么强的影响力,面子都没这么大。
他完全相信,如果宰相房玄龄组织这种义捐的活动,得到的善款,绝对不会超过五万贯。
当然,前提是必须排除朝中官吏、以及那些商人的捧场。
“魏武帝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朕,今日也说一句,生子当如李承询!”
李世民此时的心情,还是比较澎湃,心中还是有些骄傲的。
暗卫统领和内侍监,看着皇帝那激动的模样,心中也同样暗暗惊叹。
我大唐的皇长子,有大贤之相啊……
“生子当如李承询,为父莫如秦始皇,为夫不做汉高祖,为人勿学新太祖……快,把这幅字,带去给承询这臭小子,算了,还是朕亲自去一趟武德殿吧,朕忽然想去见一见他。”
李世民有些诗意大发,但一时又作不出合适的诗句。
于是,就在宣纸上写了一行字‘生子当如李承询,为父莫如秦始皇,为夫不做汉高祖,为人勿学新太祖’。
写好,亲自提起,放下毛笔,走向武德殿。
但,走到园林门口,又微微摇头。
“算了,今天他一定累了,就先让他好好歇息一晚吧。
让御膳房备宴,给李承询这个臭小子,做一道红焖野兔、烤羊肉、红烧蹄髈、再弄几条鹿鞭,给他补补。”
李世民决定,还是先不见李承询了。
想过两天,看看长安城百姓为李承询助阵义捐的事,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到那个时候,再带着好东西,亲自去嘉奖李承询。
……
李承询和皇帝们,也回到了武德殿。
他们同样已经得知,有六万多长安城百姓,为李承询封王助阵义捐了二十万贯的事。
杨广得知消息后,不由感慨道:“历史长河中,皇室、士族子弟,有几个人在民间的声望,能和承询比?以朕对历史的了解,还没有。”
朱元璋笑了笑:“其实还是有的,但也不好说,毕竟我们还不清楚承询在民间的声望究竟有多高。”
曹操摇了摇头:“见微知著,承询来长安,也才半年多而已,半年时间,就在长安积累了如此声望,足以见得,其它地方的百姓,对承询是什么态度。”
秦始皇赞赏地拍了拍李承询的肩膀:“你小子了不起,越是了解你更多,就越觉得,你小子有帝王之相,不错,真不错。”
“各位大帝谬赞了。”
李承询谦虚地笑了笑。
他的心中也很感动。
这半年多以来,他亲身亲为,在长安帮助了很多百姓,当时也只是作为医者的本能去做一些事。
没想到,竟然收获如此巨大。
“承询这小子,让我想到了政哥的长子扶苏。”
刘邦也微微感慨。
曹操微微一愣:“对,始皇的长子扶苏,在民间的声望,也是极高的。”
“扶苏……他不如承询。”
秦始皇微微摇头,又道:“扶苏扶苏,扶大秦之社稷,苏天下之苍,朕,曾经对他抱有极大期望。
可他的心肠太软了,他为人过于正直,他对于人性的理解也不够深刻,他的格局、远见也差了些。
凭这几个方面,承询就远超于他,更别说其它了。”
其他皇帝都只是安静听着,对此不发表任何言论。
毕竟那是秦始皇人家自己的儿子,自己不便说什么。
说着,秦始皇又话题一转:“长安城百姓,为承询封王助阵义捐一事,你们不觉得蹊跷吗?”
朱元璋微微点头:“确实有些不对劲,好像有人故意透露承询封王的事。”
刘邦也附和道:“确实像是有人在幕后推动此事,显然是有意在帮承询造势。”
杨广也赞同道:“几千人自发捐款还算比较正常,这几万人,显然有人在背后推动了。”
曹操笑着说道:“很明显了,要么是承询背后的士族在推动,要么是李二在给承询造势。”
秦始皇摇了摇头,斩钉截铁地说道:“绝对不可能是李二那个棒槌。”
王莽笑了笑说道:“管他是谁,只要有利于承询就好,等着看吧,说不准,除了长安,全国其它地方,很快也会有人为了给承询封王助阵,给灾区捐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