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讲学
松柏青青,遮天蔽日,虽然已经到了夏季,但是这里,依然有一阵清凉之意。
一少二老,围在核心。青衫磊磊,外面的学子,各自肃穆。只有鸟叫虫鸣,时常传来,给讲学之事,别有一番意味。
讲学这种活动,从宋代的开始,在明代早就有一定之规。总体上来说,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士大夫之间的讲学。这种讲学承袭宋代遗风,分为不同的讲学方法,比如一个老师日常讲学,是教学的一部分。而现在所谓的讲学,就是会讲了。就是几个大儒,一起登台,彼此阐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相互辩驳。让周围的学生来听。
还允许学生提问。
今天,也就是这个模式。
另外一种,就是对百姓的讲学,这也是心学所倡导的。心学一脉中泰州学派尤其习惯如此,为贩夫走卒讲学。实践儒家教化百姓的心愿。心学风行天下,泰州学派是立了大功劳的。
这样直接面对百姓的讲学,周梦臣还没有经历过。
不过,即便今日会讲,也是有主有次的。
周梦臣毕竟有官身,而且关学虽然还有一二大儒,但是在官场之上,已经没有谁的官职在周梦臣之上了,王用宾到了南京当尚书,不过是一个养老的职位,听起来好听而已。
没有什么用处。
即便不提周梦臣的学问,单单说周梦臣的身份,今日关学也是要给周梦臣面子的。
而且周梦臣也算著书立传。薄有名声,所以,今日主讲,自然是周梦臣。
所以三个人寒暄了几句,互相退让,周梦臣还是第一个讲解。
一开始,周梦臣并没有标新立异。而是将《小学问》,里面的内容讲述出来,无非是逻辑学,唯物论,科学方法等,渲染上儒家的一些色彩。
其实,周梦臣也庆幸他是在明代。
因为他发现,他的学说,如果在明代之前,其实并不是那么好融入的。原因,古代各代学问都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汉代就是古文经,今文经,唐宋儒学也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也就是说,之前的儒学,都是要面对经学,在儒家框架之中,找出自己的依据,但是到了明代却不一样了。明儒明显的有抛弃经学的倾向,更多欧是立题目,衍生出自己的研究,而并非一要在经学之中找出自己的依据。当然了,如果有也不仿找一找。
王阳明心学就是如此。
王阳明立下的大题目,就是良知,之后一切在这个概念之上衍申的。
甚至王阳明之后的弟子们,他们走的甚至比王阳明还要远,王阳明好歹是从《大学》之中的格物作为题眼开始的。但是王阳明的弟子们有些已经不在乎六经是什么东西了。
所以,周梦臣的学说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
这也是周梦臣儒学修养,越来越深才渐渐明白的。周梦臣这个大儒身份来得如此容易,其实是时代不同,对大儒的要求不同。周梦臣能在自己立的题目之下,自与其说,又与其他大儒学问有钱牵连,那自然是大儒了。
如果周梦臣到了清代。想要得一个大儒身份,即便不将所有古籍倒背如流,最少也要将儒家典籍倒背如流,还要指出不同版本,不同批注之间的差异与问题。
毕竟清代因为文字狱的原因,早就不敢搞什么学术创新,大家都要去翻故纸堆。要想翻得好,翻得妙,那真是要下死功夫的。
周梦臣洋洋洒洒讲了一个上午。周围关学弟子也都用心听课。
然后到了中午休息一会。避开日头。
再次开始。
还是周梦臣主讲,不过,这个时候,周梦臣就不讲了,要听学生们的提问。
事先周梦臣就拿了一大把纸条,上面写着学子们一个个问题。
周梦臣规整了一下,先解答一些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小学问》这一本书并不厚,更多是概念性的东西,还有不少纯逻辑的推导,是比较难懂的,倒不是周梦臣不想写得多一点,奈何大家都是这风格。
比如王阳明的《传习录》,朱熹的《近思录》,等等表明思想的文字,都是语录体的。要学子去参悟。倒是周梦臣的《小学问》。却是很成体系,章与章环环相扣,颇有教科书的风格。
没有办法,周梦臣盘点前世读得最多的书,其实就是教科书。
诚然,眼前的学子都是陕西一省的佼佼者,但是让他们在一个上午将这些东西都搞明白。却也是有些难的。
周梦臣将这些难点一一讲解了一遍,随即又提问这些提出问题的人。明白没有?然后才看到最后一个问题。
周梦臣说道:“这个问题,有两位同学问,分别是杨节与冯从道。他们问,我这一套有什么用处。问得好。”周梦臣将这些字条拢在袖子里,说道:“世界之间,总是有一些句子,能让人血气方刚,为之奋斗终身,至死不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这一段话,从读读书识字后,第一次读到,就觉得振聋发聩。从此愿意跟随张子,为实现这四句话,而奋斗。”
“但是问题来了。我该怎么做?才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啊?”
周梦臣目光扫过所有人,一时间所有人都打起精神,聚精会神的听着。只有风声与呼吸的声音存在。
周梦臣为这一次讲学准备了很多。
他想来想去,想通了一点。
人与人是不同,周梦臣之前对工匠,对底层士人讲学,可以直接说他学问可以造这个,或者造那个,有这样的好处,有那样的好处。但是对于关中这些学子,却不能这样说。
原因很简单,人与人不一样。
就好像一个人去清华北大讲如何赚一百万。即便他的办法很有操作性。也未必受到欢迎。原因很简单,如何清华北大的学生直沉迷于赚一百万,那么他们就是不合格的。
而今也是一样。
在古代有功名在身,社会地位上远远超过了清华北大的学生,可以说是国家供养,预备役官员。而且他们还没有进入官场这个大染缸,对国家更具有责任心,甚至可以说是最具有责任心的,虽然这种责任心方向错了,未必有好结果。但是并不能否定他们的初心。
他们关心的东西,并不是在这种具体的物质的好处。诚然关学是最务实的学问了,毕竟根植于贫困的大西北。不务实是不行的。但是他们想要的务实,是一条可以实践,可以解决现实问题的学术道路。而不是说这个办法,能赚多少钱。
所以,周梦臣想来想去,就以张载这四句话,为引子。来阐述自己的宗旨。而张载作为关学的祖师爷。他的话也是最能引起关学学子的共鸣的。
周梦臣说道:“你们以为该怎么做,才能做到这四句?杨节你来说。”
杨节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他站气来,朗声说道:“天地本无心,以生生为心,圣人参赞化育,使万物各正其性命,此为天地立心也;建明义理,扶植纲常,此为生民立道也;继绝学,谓缵述道统;开太平,谓有王者起,必取法利泽,垂于万世。”
周梦臣说道:“这是宋儒的解释,只是你觉得对吗?”
杨节愣住了,沉思了片刻说道:“对于不对,学生不知道。只是最少是有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