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章 苏州现状
    第五章            苏州现状

    胡宗宪内心之中,天人交战。终于叹息一声,似乎已经下定了决心,说道“大人,纵然我们这样做,周梦臣就会中计?”

    赵文华脸色阴晴不定。说道“你有什么办法?”

    赵文华并非不知道他这样做,其实有很多不可控的地方,最不可控的地方,那就是周梦臣为什么能被他挤对,就愿意接管乍浦的烂摊子。

    但是正如赵文华所说的一样。他没有什么办法。他不能给周梦臣站稳脚跟的时间,一旦周梦臣站稳脚跟之后,他的优势就会一点点消失。

    很多人很厉害,不是他自己厉害,而是他所在平台厉害。在此之前,赵文华背后是整个严党。所以赵文华人挡杀人,神挡杀神。看上很厉害,其实身上破绽大的,不用刻意去找。一眼就能看出来。

    但是此刻,将他从严党之中剥出来,让他与周梦臣在这样江南这里,一对一对的单挑,尚未接战,赵文华已经信心全无了。

    胡宗宪一时间有一种深深的后悔,后悔怎么跟了这样一个人。只是,此刻已经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想尽办法。让周梦臣中计。至于其他的,已经顾不得了。

    周梦臣看着苏州城,心中感叹。

    明代的天下第一城,必是苏州无疑。苏州是大明所有城池之中,第一个明确放弃修城墙的城市。

    在大明其他地方,也都有城池空间受到了限制。以至于城外都是房屋,而城墙已经不是城内与城外的分界。这样的情景下,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修建外城,就好像北京一样。另外一种,就是现在没有能力修建外城,但是有计划,不过是搁浅而已。也就是说,从不放弃,修建城墙将城市包裹起来。

    而苏州是一个里外,之所以是里外。是苏州很多官员,对于要不要修建苏州外城这一件事情,有过很多的争论,但是最后,还是决定不修城墙。

    一方面是财政负担太重,如果想将整个苏州城市包裹进去,需要一百多里城墙,整个工程的工程量,绝对不会比北京外城的工程量小。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苏州一直在扩张之中。城市分布也是动态的,刚刚去确定的城池,不出几年,就要过时了。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

    所以,多少商议之后,苏州地方官员,明确的表示放弃修城墙的想法。苏州城从此就没有城池,只有原来的老城墙,在重重叠叠的房屋之中,城内城外并没有什么区别。

    如此状态下的苏州城,就是周梦臣眼中的苏州城。

    水道密布,在苏州城中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反而是船。乡土人情的人,周梦臣反而不是太在意的,周梦臣在意的却是整个产业链。

    是的,乡下的农户将自己的蚕茧,通过小船,一船船送到城外的街坊之中。而这些看似寻常民房之中,就传来各种机器的声音,木制机器在运动的时候,总是会发出这样那样的吱吱呀呀的声音。

    与江南的鸟飞虫鸣,江南软语,夹杂在一起,就成为了苏州的底色。

    这种诗情画意之中,诠释这一个简单的道理,是什么让苏州城无序扩张,以至于管理苏州城的官员,彻底放弃了将苏州城墙修建起来的想法。

    就是纺织业。

    很多时候,不用周梦臣刻意强调。江南的百姓,也自己完成了分工,种桑树的,未必是养蚕的,养蚕的未必是纺纱的。纺纱的未必是织布的。而织布很有可能仅仅织绫罗绸缎的一种。

    虽然也有那些坐拥数千张织机的大商贾,但是这些大商贾,看似庞大。但其实是根治这好像没有什么用的,一家一户的生产之下的。没有从桑叶就开始的商业化分工,就没有眼前繁华甲于天下的苏州城。

    这也是很多人眼中的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这家庭为核心的生产模式,既有好处,也有坏处,限制了大工业生产。比如,江南很多大织场,只是数量上简单叠加。这里织布,与在家里放一张织布机,在效率上并没有差别。

    不过,有了这个底子在,周梦臣觉得,在这里做一些事情,要比在大同好多了。当然了,两方也有不同的困难的。大同是一张白纸好作画,什么也没有,做什么都随周梦臣。而今江南虽然底子很厚。很多问题,在大同是问题,但是在江南都不是问题的。但也有新的问题,那就是江南这里,很多事情背后都有很多人的利益链,周梦臣在做事情上,就没有在大同那么自由了。

    别的不说,周梦臣就看出了苏州的萧条。

    一道道水巷之中,船只不多,很多房子里面的机杼声也停了。苏州城中的明显的感受到了陆上的人似乎少了很多。这也是倭寇带来的。

    倭寇并没有冲进苏州城,最多是在苏州城外围放了一把火。苏州最终有惊无险。但是即便如此,苏州周围有不少村落受了难。

    这就让苏州无法承受的。

    因为苏州是一个手工业城市,他的一切都建立在外面的销售,与原材料供应上。而且这两者都出了问题。

    本来正常的海贸走私,也能让苏州城分一杯羹的,毕竟苏州丝绸,也是海外的硬通货。但是而今闹起倭寇了,除却少数几个有背景硬,胆大包天的人之外,所有人都与倭寇断了联系。而原材料供应更不要说了。

    外面倭寇到处杀人,谁还在乡里种桑树,没有桑树,那里来得蚕茧,还有丝绸。

    开工不满,有不少人都在生死边缘。

    这也验证了周梦臣判断。倭寇虽然是问题,但是倭寇背后的问题,更是问题。

    周梦臣问徐渭,与何心隐说道“之前苏州就是这个样子吗?”

    徐渭说道“多少年不来苏州,看上去远远比不上当时。”

    周梦臣说道“民生多艰。”

    “这都是严党胡作非为导致的的。”何心隐说道“大人既然念江南百姓疾苦,就早日下手,拨乱反正。”

    周梦臣心中暗道“这样的事情,又岂是赵文华一个人的问题。”不过,周梦臣不会说出来,毕竟现在周梦臣刚刚到江南,人生地不熟,徐渭虽然也是江南人士,但是毕竟离开家乡多年,对现在的情况也是需要时间去摸底的。所以何心隐,周梦臣很长还是要用的。

    “大人。”江渊说道“前面有人迎接,说是右都御史,兵部侍郎,江南经略,总督江南,浙江兵马赵文华赵大人派人来迎接了。”

    周梦臣心中暗道“就要看赵文华识趣不识趣了。”

    其实,周梦臣与赵文华之间的权力存在很严重的重叠。因为周梦臣给嘉靖打的包票,立下了军令状。所以,周梦臣在权力上品阶上,都压了赵文华一头。

    其实,如果按照之前的惯例。周梦臣到了,赵文华就应该回京。而严嵩将赵文华当弃子了,严世蕃还想拿赵文翻盘,徐阶想杀赵文华祭旗,嘉靖对此无所谓,但也给了周梦臣暗示。他有便宜行事之权。

    这也是赵文华惶惶不可终日的原因。他不敢回京,也不敢辞官,因为一旦辞官,他在江南这些烂事,就落到周梦臣手中了,到时候就完全被动了。

    但是官场上最重等级,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不用做别的,将双方的名头一亮,赵文华就处于劣势被动之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