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往于郯、卫之间的“造父”商队中,有一只经营玉器的,与“琢玉阁”也有了一些售卖往来。
而当知玉得知其商队可以传递信息到羊斟后,喜出望外,特意写了一封书信,交他们带货返郯时,代回转达。
但是,这封信,还没有走出卫国,就落到了守臣的手中。
截获到信件的守臣,如获至宝,特意把这封信的内容,请了擅长模仿他人书体的高人,进行了一番临摩“篡改”:把欲介绍二子去羊斟手下做个小校的“介绍信”,改成了“鲁国公主因为对郯子的仇恨未了,特意派两名刺客,前去以投军为名,伺机刺杀。要他防备!”的“警告信”。
信送到平安伯府上的时候,羊斟不在府中,被鹿苑女截收了。
当时鹿苑女在私苑中,正看着一双儿女,让他们骑着小马,演习着“逐鹿中原”的游戏;看到这封信的内容之后,她对知玉———当年被她费尽心思挡在郯国之外的侍女,如今再一次要与夫君发生联系,心中顿生愤怒:但对于信中所说的“要事”,又不敢不信。
鹿苑女犹豫再三,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把这信交给羊斟?
思忖再三,最后,她决定,直接去告诉郯君,让他做好防备,毕竟这“刺客”的刺杀目标,是郯君,而不是羊斟。
这事就算是跳过了他,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吧?
关键是,不能让他和那个“知玉”,再联系上,这才是她心中的“重点”。
于是,鹿苑女不等“周期性”拜访郯子的时间到,匆匆收拾了行装,早早就踏上了去见郯君的路。
郯君对于将有“刺客”这种事,根本不以为意,在他看来,鲁国虽然强大,但郯国与鲁国公主之间的陈年旧事,几乎算不上摩擦,不至于需要“行刺”;再说了,这信的来源又自卫国,郯国自己官方情报系统对此毫无所知,这信,顶多算是一个“戏言”:再说了,毕竟,做为君王,应付“刺客”之类,也不属于她一个女人应该管的事。
不过,看到她这么关心自己,还是特意给了更多的奖赏,让她带回,以酬一路辛劳。
而这封信件则留在了郯君那里。
羊斟完全不知道有这么一出事发生过;而知玉,也当然不会收到来自羊斟的“同意接收二子”的回信。
等了很久,还是没有回音。
知玉决定再写第二封,这一次,她用上了“保密措施”:并非一封信,而是把信写在一张绢帛上,藏于一柄黑玉簪的插柄空芯里。
这个特殊形制,只有之前给弥子瑕,订制过一柄,内藏利刃的款;而这次的,是空心,可容一纸小字文书。
为了确保能让羊斟亲自收到,知玉将负责库房的二子之一派出,由他亲自送“玉”交到羊斟手上。
扮作“造父”商队中的一员,由于事先知玉给够了“封口费”,在不被守臣知悉的前提下,少年将这份特殊的“玉簪”终于成功送到了羊斟手中。
羊斟早年就听父亲王丹那里说过,这黑玉簪曾经是宋国华喜召他有事的一个标志;此次虽然不是来自宋国,但玉制的选材,不由得让他联想到了这事,于是,特地去请教了王丹。
王丹将玉簪一拔,果然发现了里面的信件,父子二人看到了内容之后,都不由得大吃一惊:
失去侍女的消息多年,没想到,她现在已是鲁国公主门下“琢玉阁”的阁主,并且还做了“对不起”鲁国公主的事,现在送一子上门,是在寻求庇护。
羊斟当即先安排了这位少年住下,和王丹商量,如果再去把知玉接过来,会不会影响到鲁国和郯国之间的关系。
“知玉并非官场中人物,只要做得隐蔽,应当无妨。”
王丹也心疼这个女孩子,一生过得辛苦,现在能帮就帮一下吧!
他们想的简单,却不知道,这门里的另一位,很是不愿。
鹿苑女没有阻止一子的到来,但是她还是希望能阻止到另外两个人的到来,尤其是她所不愿意见的玉知。
于是,她开始去找郯君,说那个信中所说的第一名“刺客”,已经扮成商人,混进了平安伯的府,羊斟受他蒙蔽,同意收留他为军中士卒,请郯君一定出手,把此患清除。
郯君看到鹿苑女这么急地又来讲这事,虽然觉得是她“小题大做”了,但是,他还是派人把羊斟召了过来,把第一封信,摊给他看。
看到了“第一封信”的羊斟,对这两封信的字体,很有怀疑:于是,将置于黑玉簪中的第二封信拿出来,和第一封信进行字体的比照:居然确系同一人字体。
“君上,顶解此信写俾吾,却系你呢度呢?”
羊斟的疑心,不仅仅是信的内容;而是这第一封属于他的信件,却明明白白地“跳”过了他,直接摆在了郯子这里。
“系鹿苑女交俾吾嘅,果日你恰唔系府中,而信中提到有于吾不利之‘刺客’,佢过于心焦,特意来俾吾眙下先。”
郯君也有些纳闷,接着问道:
“之后,佢讲俾你听咩?”
“。”
“咁就有滴奇怪啦!”
郯君拍了拍羊斟的肩,小声问道:
“你夫妻俩个近日嘢吧?!”
“啊!一直都好好嘅!”
到底“好不好”,羊斟心里有数,但在郯子面前,除了坚定地肯定他们俩恩爱、无猜,还能说什么呢?
“那就好!那就好!”
“不如,吾携夫人一起前来,当面问问清楚。”
“唔塞!如果吾哋君臣之间,尚不能信任,凭女子之口,又有何信乎?”
郯君还是对羊斟表达了最大限度的信任和支持:
“如果有咩你觉得需要同吾讲哋嘢,你尽可以直接同吾讲,吾需多虑!”
“多谢君上!臣谨记!”
回到府中的羊斟,第一件事,就去找鹿苑女,想问清她,到底为什么要隐瞒收到过第一封信的事;但是,刚走到一半,就止步了。
他想,我若加紧追究,不就让她知道我去郯子那里对质过了?万一她回头再去和郯君说一些什么我又去质问她之类的鬼话,不是又凭空增加了更多的“枝杈”?
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羊斟转而去找王丹,还是和父亲聊聊,比较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