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好友这一脸憋屈又无奈的样子,安崇明则是很不厚道地乐了。
“贤弟,要我说呀,这也是好事。不管朝堂上是如何议论的,对于百姓们来说,这绝对是大家翘首以盼的呀!”
柳承恩叹了口气,也只是觉得无奈。
在他的认知里,苞米是很晚才传到了华夏的。
可是他穿来的这个国度,显然是跟他认知中的历史不同的。
而且,大兴朝引进苞米已有百年,只是,这苞米的产量,一直不怎么高。
这几天,他也翻阅了不少关于苞米的记录,是真没想到,苞米的产量才这么点。
现在的各种农作物产量都不高。
这个也可以理解,毕竟生产力低下,养料方面又不够充足,还想着能产出多少呢?
以前在高县的时候,他也问过父亲,每亩得稻谷三到四石,出米二石左右。
根据他的测算和实验,此时的一石不足百斤,也就是九十七八斤的样子。
依次换算下来,大兴朝的粮食亩产量为北方小麦,每亩才一百一二十斤;南方大米,每亩也不过才二百斤左右。
这两个数字都是最后的成品,也就是去了壳的,能吃的。
以前不曾关注过这方面,现在再看看这些数据,只觉得简直就是惨不忍睹呀!
不说别的,只要是能让这粮食的亩产往上涨上五十斤,也就是半石,就足以令皇上龙颜大悦了。
更重要的是,产量高出来的这部分,不知道能多养活多少人呢。
嫰苞米变成老苞米,也就是十几天的事。
等到老苞米也都收了,京城刮了半个多月的苞米风,也算是歇了。
柳承恩让人将最先晾干的一拨苞米给碾碎了,然后看着他们做出来的成果之后,就不太满意。
现在人们都是用石碾子来碾碎苞米的,不只是碾苞米,其他的谷物豆类也可以。
柳承恩又让人做了一个小一点儿石碾子,然后再碾了一遍。
虽然还是不及自己以前吃的那种玉米糁细,可是多碾一遍,至少可以咽得下去了。
忙碌了几天之后,亩产量也终于有了。
让柳承恩哭笑不得的是,收苞米的时候,不仅户部的林文方派人来了,而且皇上还派了宫里的小太监过来跟着一起盯着。
最终,得出了平均一亩的产量为四石半的数字,这可是把过来办差的几位都给惊着了。
尽管柳承恩一再表示,这里面还有苞米芯,还得把这部分的产量剔除掉。
大家仍然都震惊不已。
为什么?
因为按照大兴朝的所有关于苞米的产量记录中,最高的,也才是亩产四石,而且,是好几年才可能有那么一回的产量。
一般情况下,这苞米的产量就是在三石左右。
尽管柳承恩一直嫌弃这个产量低,可是跟小麦和稻谷的产量比起来,已经算是高的了。
要不然,皇上也不会一直大力地推广苞米了。
没想到,现在柳承恩这里试种出来的春苞米,最高的已经接近了五石,最低的,也在四石多!
就冲着这个产量,柳承恩也得被记一大功!
消息传至宫里,皇上果然是龙颜大悦!
“好!好呀!”
林文方更是喜得眉眼都要飞起来了。
“皇上,若是按照这个算法,那柳编修一亩地的产量,就抵得上别人一亩半了呀!那十亩地,就等于是别人种了十五亩才能有的产量,这绝对是我大兴百姓之福呀!”
皇上也是兴奋地直乐。
毕竟,他身为一国之主,天下百姓都是他的子民。
能让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这才是最让他骄傲的。
“皇上,这柳编修着实是个人才呀!听微臣派去的人说,柳编修说这苞米浑身上下都是宝,便是那苞米外面的皮子也都被保存下来,还有那玉米秆儿,说是雇了一个村子的妇人在收拾呢。”
皇上不懂这个,可是当年他也曾带兵出征,也是见过百姓们收粮的。
这玉米秆,要么就是被烧在田地里做养料,要么就是弄回家当柴烧,还有的,则是切碎了喂牛羊。
倒也的确算得上是能用。
只是,让一些妇人们收拾?
这显然不像是要当柴烧的呀!
等到柳承恩被叫进宫来的时候,柳承恩身后还跟着两个小太监,都是帮他拎的。
“回皇上,您现在看到的这个蒲团,就是用苞米外面的那层皮,老百姓们都说那是苞米窝子,再加上了一些软藤条一起做的,结实耐用。微臣曾注意到,很多家境一般,甚至是贫寒的学子们,经常用这种原材料做出来的蒲团,微臣只是让人在里面加了一些藤条,然后就变得不一样了。看上去也更高端一些。”
皇上命德宝拿过来,他自己用手摸了摸,再让人试着上去踩了踩,发现还真地是挺结实。
“皇上,这么踩,其实还是不行的。真要是个壮汉上去踩,估计一下子就能塌了。”
皇上大笑,“这又是什么?”
“回皇上,这是微臣请了一些乡下妇人,让她们用苞米秆做出来的。”
看上去,像是麻衣,可是又不太像。
“这种东西粗糙,春秋的时候,也可以让百姓们穿在身上御个寒。而且,还可以织成了帘子,在门窗上挂了,冬天可以挡风用。”
没有成本,就是自己家田里能种出来的。
别说皇上了,就是自小贫苦出身的德宝也看傻眼了。
这苞米秆还能干这个用?
“回皇上,因为要试着给田里增产,所以微臣命人将这苞米秆最外面的给扒了,然后剁碎了再翻进地里当肥料,这里面的,就先用水泡了,煮了,再纺成线,然后织成此物。”
皇上这会儿脸上已经是一片严肃了。
怎么也没想到,往往不被人重视的苞米秆,对于普通的农家来说,都能有这么大的用处。
以前怎么就没有人发现呢?
“柳卿果然是朕的福星呀!这法子,是你从书上学来的?”
柳承恩摇摇头,一脸凝重。
“这是微臣的妻子在乡下时,曾得一老婆婆所授,那老婆婆感念内子好心给她粮食,便将这手艺传给了她。”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