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不会出兵救援西夏,赵昕图谋燕云十六州的计划只能暂时搁浅。
宰相庞籍猜出了官家的谋划,因为朝廷捷报传来后,官家却下令在京的所有军队加班加点的操练,各地的粮草源源不断地运送至开封。如果只是灭夏,三分之一的粮草就够了,可是官家却准备了三倍有余的粮草,定然是有什么大的军事图谋。
夏国已经被打残,灭亡只是时间而已,夏国灭亡后,以当今官家的英明神武,下一个目标铁定是辽国了。
赵昕最终决定灭亡夏国了,因为他不想做燕召王。
战国七雄之中,燕国的血统最为尊贵,因为周武王分封天下,弟弟召公受封于燕。秦国占据着西北,而燕国则拥有广阔的辽东,但这两个国家最终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这一切都要从燕国第三十八位燕王姬哙说起,话说这个姬哙很是勤劳,甚至亲身下地种田,是个明君,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明君放着嫡长子继承制不用,突发奇想的想要学习古时候的禅让制度。
他将王位禅让给了相国子之,但燕国太子便不乐意了,心想王位不传儿子却传给一个外人,这叫什么回事,便起兵讨伐子之,结果最终兵败被子之杀了。
燕国陷入内乱之中,当时的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便打着匡扶正室的名义,进行武装干涉,齐国以解放者居之,燕人是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子之最终被齐军给处决了,但随后以仁义之师自居的齐军很快就露出了面目,他们掠夺燕国的财富,欺压燕国的百姓,最终燕国起兵反抗齐国统治。
燕国和齐国就此结下仇恨,继位的燕昭王为了报仇雪恨,下了求贤令,老实人苏秦闻名而来。
俗话说的好,士为知己者死,二人惺惺相惜,难免互生好感,而苏秦就这样成为燕昭王复仇的工具。
战国初期,齐国是大国,自管仲改革之后,齐国富甲天下,想要灭亡齐国非一日之功,苏秦周游各国,积极谋划攻打齐国。
苏秦一步步取得齐湣王的信任,担任齐国相邦之后,一直鼓动齐湣王攻打宋国,最终齐湣王被说动,举全国之兵灭亡宋国,但也因此招来五国围攻。
五国将士在燕将乐毅的率领下,一路攻城拔寨,不到五十天,齐国就剩下了两座城,眼看着齐国就要灭亡了,但是燕昭王却下令放缓了进攻的步伐,使得齐国的即墨和咀城存活了两年之久。
这一切都源于燕国的王道传统,以周礼为核心的治国思想,传承了数百年,讲道德,重礼仪是燕国的治国之策。
战国时代六国变法图强,不约而同地走向了霸道之路,唯独燕国固守王道传统。
燕昭王前期讨伐齐国是为了复仇,所以攻城拔寨尽显快意恩仇,但到了后期,围而不攻是为了燕昭王向世人展示仁爱,等待苟延残喘的齐人自行瓦解。
战国纷争不断,唯有霸道才能实现统一,这同宋朝立国初期是何等的相似。
宋太祖赵匡胤起于草莽,带领宋朝走上了霸道之路,宋朝是故平定南北,结束五代纷乱。宋太祖虽然杯酒释兵权,但是对武将还是比较重视的,注重文武的平衡。
但是到了宋太宗继位后,文武之间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白沟河兵败,大宋的脊梁被打断,从此一蹶不振,谈辽色变,从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防御,也从霸道之路变为了王道之路。
随之继位的宋真宗,本事没有多大,偏偏好大喜功,爱好封禅,而彼时的辽国在萧太后的统领下日益强大,最终逼迫宋朝签订了檀渊之盟。
虽然檀渊之盟对于宋朝而言是不平等条约,但从另一个层次上来讲,檀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维持了近百年的和平。
当然最主要的是宋朝实行王道之路后,也把自己的盟友辽国带到了王道之路上面,原本的猛虎变成了养在动物园里观赏的老虎。
宋仁宗继位后,虽然勤政爱民,躬行节俭,但就其本身而言也不是个安分的主,西夏李元昊叛乱就是悬在宋仁宗心间的一根刺。
宋仁宗筹谋数载,最终出兵讨伐西夏,但理想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宋军十战九输,而辽国趁机打劫,最终宋仁宗不得草草议和结束。
在赵昕看来,要想社稷安稳,百姓安居乐业,实行王道是必须的,但王道也仅仅是对内统治百姓的工具而已。
若想实现征服世界的梦想,他就必须带领宋朝重新走向霸道之路。
在他眼里,霸道安天下,王道治天下,二者缺一不可。
宋朝抛弃霸道,转而以王道思想来实行对外政策无疑是错误的。纵观历史,因为王道思想,宋朝对外政策都是拿钱买和平,一怂再怂。
赵昕的命令还没传到前线,狄青和王韶的联名奏疏就送到了,二人比赵昕先一步得知辽国不会出兵救援西夏,所以攻破夏国都的命令应该在路上了。
攻破西夏国都很容易,但灭国之功加在头上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历史上功高盖主的武将,下场往往都很凄惨,当今官家尤其重武力,所以二人思来想去,这灭国之功还是留给官家亲自来的好。
赵昕看过二人请求他御驾亲征的奏折后,不由得笑了,武将们的心思他清楚,虽然他不怕功高盖主的武将们怎么样,但难保以后的皇帝不会这么想,所以他再三犹豫之后,还是决定御驾亲征。
将士们在前线拼命,他由于身份的原因只能在后方坐阵,他虽然是大宋的皇帝,但也正因为如此,他失去了很多的自由。
眼下有了机会,自然要好好的出去看看,要知道,这次之后,还不晓得哪年才能率军出征。
赵昕将朝廷的政事做了妥善安排之后,先是跑去太庙祭祀祖先,占卜问卦,求个御驾出征的良辰吉日。
两宫皇太后听说赵昕要亲征夏国,一开始都是反对的,但最终被还是赵昕给说服了。
宣武四年,三月十二日,赵昕统领三万士卒开赴夏国,随行的除了武将之外,还有英妃杨凌薇,让其挂帅这种事情,赵昕是做不到的,但让其跟随自己一同出征,问题还是不大的。
。